APP下载

论魏禧与曾灿的“始合而终乖”

2016-10-26王乐为

学术交流 2016年9期
关键词:刊本翠微道光

王乐为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东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3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明清文学专题·

论魏禧与曾灿的“始合而终乖”

王乐为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东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30)

易堂九子中魏禧与曾灿两人“最久且笃”,他们髫龄时比邻而居、形影不离,少年时读书切劘、相互砥砺,成年后更结为“性命肺腑之交”并以“死友”相期许。而这段“诚一专精、不可磨灭”的情谊,之所以落得个“始合而终乖”的结局,究其根源在于曾灿因不甘贫贱而游幕乞食、离群索居,在于他们的生存范式代表着明清鼎革之际坚守气节与降志辱身两类遗民的分野。魏禧用至死不渝的殷切劝勉,曾灿以诉说不尽的哀恸悔恨,诠释着贯穿两人生命始终的这份永恒的真情。

魏禧;曾灿;始合终乖

魏禧是清初著名遗民群体“易堂九子”的领袖人物,同堂中年龄最长的李腾蛟将其之于易堂比之为“桶之有箍”*李腾蛟:《书魏裕斋诗后》,《半庐文稿》卷一,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本。。九子中曾灿与魏禧、魏礼两兄弟最为亲厚,且与他们都结成儿女亲家。曾灿长子曾侃娶魏禧女静言,而曾灿之女嫁魏礼次子魏世俨。*曾灿长子曾侃娶魏禧女静言,见曾灿《与侃儿》,《六松堂集》卷十四,清抄本。另见魏禧《祭亡女文》,《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四,[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曾灿之女嫁魏礼次子魏世俨,见魏世俨《送外舅曾止山先生六十一岁序》,《魏敬士文集》卷三,[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兄弟三人交融,儿女两段姻缘。但他们决不搞家族式的一团和气,而是将对彼此的关爱运用到相互砥砺和修身自省之中。曾灿与魏禧更是“虽两人而实一体,学问之切磋,过失之规劘,数十年如一日”*曾灿:《〈彭躬庵先生与梁质人书〉跋》,《六松堂集》卷十三,清抄本。。然而,这段“最久且笃”*魏禧:《曾止山诗序》,《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九,[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的情谊,却以“始合而终乖”*曾灿:《哭魏叔子友兄文》,《六松堂集》卷十三,清抄本。收场,不能不令人惋惜。其中因由,或许可从曾灿对魏禧悔愧的反复言说中窥知一二。

一、结为“金石之交”和“死友”

魏禧说:“吾辈德业相勖,无儿女态。然气谊所结,自有一段贯金石、射日月、齐生死、诚一专精、不可磨灭之处。此在千百世后犹得而想见之,况指顾数十年之间耶?”*魏禧:《复六松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五,[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曾灿说:“弟时席先人庇荫,宾客辐辏,庭无虚日。而所托以为性命者,恃兄一人。故至有一颦一笑,一言一动,父母妻子所不及知者,兄能知之。记兄复予札云:‘吾辈德业相勖,无儿女态。岂至谊所结,自有一种贯金石、齐生死,不可磨灭处。’是兄欲以死友期弟也。”*曾灿:《哭魏叔子友兄文》,《六松堂集》卷十三,清抄本。他们气谊相投,以德行修养和学业相勉励;他们心有灵犀,互为莫逆和知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切磋砥砺,造就了他们精诚专一、至死不渝的情义。他们以性命相托,以“死友”相期许。他们,深信这份情谊有着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永不磨灭,千载之下,仍令人想往。

在出身豪门世家的曾灿眼中,这份情谊千金难买,友兄魏禧无可替代。而从魏禧对曾灿所说“仆所以期待二三至友者,颇不以世人所谓遂足相许”*③⑤魏禧:《复六松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五,[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可知在从不轻易结交朋友的魏禧看来,曾灿是自己不可多得的“至友”。“仆于天性骨肉中颇不可解,外此则一腔热血亦欲一用,非用于君,则用于友,悠悠泛泛无所用之,又安能禁宝剑沉埋之恨?”③魏禧自说同时又是对曾灿说,他天生执著于朋友之情谊,一腔热血,惟愿为国家和至友抛洒。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后来明王朝黯然谢幕,江山易主,使得魏禧满腔热忱无所用之,如果不是曾灿后来早早走下翠微峰,走上魏禧所谓“浮沉乞食于江湖”*魏禧:《曾止山诗序》,《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九,[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的道路,且屡屡不听教诲,魏禧便不会发出“死友一语,仆数十年来最伤心事者”⑤的感喟,两人也不会落得“始合而终乖”的结局。

二、“朋友始终之谊,怛然其未尽”的悔恨

曾应遴即曾灿之父,崇祯七年(1634)进士,与龚鼎孳同榜,授刑部浙江司主事,累迁兵科给事中。身为易堂九子中唯一的贵介公子,承平岁月里曾灿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易代之际也有着足以骄人的抗清经历。顺治二年(1645),唐王任命曾应遴为太常寺少卿,由兵部尚书杨廷麟统领,负责保卫赣州、吉安。时汀赣山泽间有散兵游勇数万,分前后左右四大营。曾应遴向杨廷麟提议,将其招安整编并入抗清队伍,杨公称善,且奏报唐王获准。顺治三年(1646)春,时任太仆寺卿的曾应遴委派次子曾灿前去斡旋。曾灿“单骑入贼垒,抚定数万之众,成盟而还”*钱澄之:《六松堂集》序,《六松堂集》卷首,清抄本。,独身入不测之地与对方谈判,晓之以忠义,一举将四营兵士数万全部招安,可谓坚决果断,胆略不凡。五月,赣州形势危急,曾应遴、曾灿父子率四营兵每日徒步行军二百余里赴赣救援。*曾灿:《率四营兵援赣》,《六松堂集》卷四,清抄本;曾灿抗清事见[清]邱维屏《兵部右侍郎曾公家传》,《邱邦士文集》卷十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另,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第215页,中华书局1965年。赣州一战,令钱谦益发出“章贡之役,青藜年才二十,独身搘拄溃军,眇然一书生,如灌将军在梁楚间”*钱谦益:《曾青藜诗序》,《牧斋有学集》第十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的感叹。可以想见这位提刀赴难、舍身驱敌的少年英雄是何等骁勇果敢。然而,赣州的形势一直十分严峻,之前杨廷麟所调集的各路力量均未能抵挡清兵猖獗的攻势,曾氏父子所率部众原属劳师袭远,又无任何后援,加上曾应遴病重,力不能支,于是也很快告破。曾灿虽有心报国,终无力回天;素有封侯之志*据曾灿《营中夜望》:“天涯犹在眼,努力事封侯”,见《六松堂集》卷四,清抄本。,却不能挽回兵败城破的危局。

“丙戌冬,闽及赣郡继陷,诸子毕聚,始决隐计。”*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顺治三年(1646)冬,赣州失陷。怀着黍离之悲、亡国之痛,魏禧率曾灿与诸子齐上翠微、隐居“易堂”*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态度是坚决而鲜明的——奋起抵抗。当复国无望之时,便从驰骋疆场的直接抵抗转为退隐山林的间接抵抗。尽管缺吃缺水、缺穿缺用,住得极其简陋和拥挤不堪*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但他们仍始终坚守在极度艰苦的翠微峰巅。读史讲《易》是他们精神力量的源泉。魏禧说:“戊子己丑之间,同诸子于翠微峰讲《易》,人日一卦”*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魏禧《论屯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二十二,[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彭士望说:“惟戊、己间聚最久”*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在“堂”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魏、彭二人*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李腾蛟《书魏裕斋诗后》将魏禧之于易堂比作“桶之有箍”,见《半庐文稿》卷一,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本。赵园也认可魏禧和彭士望二人在堂中的中心位置,见赵园《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页。的叙述留下了易堂活动弥足珍贵的记录。从中可知九子的聚居不仅为着“患难一心力,集思,性命可共*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的生存意义,他们更始终潜心于《易》这一学术主题,“易堂九子”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来之不虚。群居翠微期间,以戊子和己丑,即顺治五年(1648)和顺治六年(1649)诸子相聚最为频繁,“堂”中活动亦最为密集。

“壬辰秋,宦(彭宦)作难,山毁。*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壬辰秋,土贼四起,彭氏属于贼,诸子去之。”*魏禧:《翠微峰记》,《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六,[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顺治九年(1652)秋天,旧时山主彭宦趁乱霸占翠微峰,易堂诸子被迫离山。“诸子既久隐穷约,被山难,贫益甚,散处谋衣食。*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易堂九子文钞·彭躬庵文钞》卷五,[清]道光十七年刊本。“山难”使诸子流离失所、衣食无着,魏禧和曾灿一度栖身于冠石。“结发为朋友,于今二十春。翻嫌体素异,故使往来频。霜气下茅屋,寒光生故人。时闻柬作者,郁郁动柴门。”*魏禧:《同曾止山宿冠石》,《魏叔子诗集》卷六,[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魏禧将与曾灿相交二十年来的同甘苦共患难及对其深深依恋浓缩于这首《同曾止山宿冠石》中。而随后曾灿的离山出游则无法不令魏禧怅然若失、百感交集。魏禧《白日歌》并序称:“交曾子二十年矣。癸巳正月就余别。朋友一道,今日不绝如发,虽予与曾子最后乃得知己,岂不难哉!紞紞白日,悠悠江水。奈何奈何!歌曰:白日紞紞兮临江水,吾与子兮永如此。”*魏禧:《白日歌并序》,《魏叔子诗集》卷二,[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魏禧感慨二十年的磨砺使他与曾灿成为知己,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的情谊如白日紞紞,江水悠悠,天长地久。语气看似豪迈,实则饱含着别离的无奈。

三、魏禧与曾灿“始合而终乖”原因探析

综观魏禧与曾灿“始合而终乖”的根源,无疑在于魏禧不认同曾灿的“浮沉乞食于江湖”,因此反复叮嘱他“爱惜躯命,早图还山,以待上元,勿徒以贫贱困厄为戚”、“早归,勉励修省,以克盖前愆。”曾灿所说“怀人夜未阑,归梦亦何早。忆昔少年时,结友岂情好”*曾灿:《长沙杂兴》,《六松堂集》卷二,清抄本。、“昨梦山中友,言予不早归”*曾灿:《邓尉山中岁除》其五,《六松堂集》卷五,清抄本。便是魏禧之催促在其梦中的回应。如赵园所说:“在叔子那班人,还山,意味着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返回合乎道德的生活。”[1]174-175魏禧自顺治三年(1646)始,“与同志十许人筑室金精之第一峰,讲《易》读史,盖二十年于兹。”*魏禧:《上郭天门老师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六,[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顺治九年(1652)翠微“山难”后,因“念家食日艰”而授徒水庄,*⑤魏禧:《里言》,《魏叔子日录》卷一,[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教授弟子,著录者数百人”⑤,却为此感叹“出处无据,自笑模棱”*⑦魏禧:《与金华叶子九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六,[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颇有自责之意。上山后近二十年“岁惟清明祭祀一入城而已”⑦,意在“通过不入城的方式杜绝与新朝社会的任何接触”[2]。康熙元年(1662)始,他之所以多次出游江淮、吴越,是因深感僻处赣南不足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禧闭户穷山垂二十年,恒惧封己自小,故欲一游吴越,就诸君子以正所学。”*⑨魏禧:《与杭州汪魏美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六,[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私念闭户自封,不可以广己造人,于是毁形急装,南涉江、淮,东踰吴、浙。”⑨而此时的魏禧因名气越来越大,文字应酬日多,所交之人繁杂,难免有乖违心志的地方,常生杜子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感叹,在心生惭愧的同时,他也不断告诫自己,“居山须炼得出门人情,出游须留得还山面目”*魏禧:《答陈元孝》,《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七,[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要留得还山面目,守住清白志节。因此尽管他才名卓著、声望日隆,屡次被清廷官员举荐,但他坚决不入幕、不应试。康熙十七年(1678),魏禧为侍郎严沆等荐举入京应博学鸿儒试,他以疾固辞,被抬到南昌后,蒙被称疾笃,坚决不赴试,牢牢守住了遗民志节和人生最后的底线。

对于自己“常以客为家,十数载始一归”*⑧魏世俨:《同蔡舫居祭外舅曾止山先生文》,《魏敬士文集》卷六,[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童时一识”“尝思见之而不能忆其肥瘠短长”*③④魏世俨:《送外舅曾止山先生六十一岁序》,《魏敬士文集》卷三,[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的岳丈曾灿,魏世俨的全部了解无疑基于“尝闻之家大人曰”③。因此不难理解,在曾灿六十一岁寿辰之际,魏世俨那番“千仞之堤败于蚁穴,或弹雀以随珠,心由迹蔽,为贤人君子所鄙讪”④的议论无疑传递着其父辈魏禧、魏礼两兄弟的心声,警示陷于世俗泥淖的曾灿尽快振作,早日还山。是至友再一次用心良苦的勉励,忧心如焚的忠告。魏禧后来甚至不惜用收回年轻时以“死友”相期的诺言相劝。*按魏禧《复六松书》:“死友一语,仆数十年来最伤心事者”,《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五,[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魏禧:《里言》,《魏叔子日录》卷一,[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魏禧去世前不久对人生所作的这番思考,对自我精神境界的展示,又何尝不是对世人包括对“死友”曾灿的劝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曾灿所说“其所以负叔子者,不一而足”。曾灿长子曾侃娶魏禧养女静言,然而此子不肖。*⑨曾灿:《与侃儿》,《六松堂集》卷十四,清抄本。静言年十七嫁曾氏,年十九而卒,想必这也是曾灿心中的难言之隐和自觉终生愧对魏禧之处。

女婿魏世俨说岳丈惯于挥霍,以致千金散尽,家人寒饥:“数十年来,人所赠遗及家所故有,手挥掷白金万千百两,若肯以家人生事为念,丰富可甲于邑屋,莫之与京。乃今犹不免饥驱,奔走行旅,毕世两地,妻子皆有继日之忧。”⑧而曾灿却说自己本不愿寄人篱下,游幕乞食完全是为儿女考虑:“我此番解债之后,倘有余资,上可供菽水,下可充衣食。我便欲将家还汝,不能复为儿女作牛马也。”⑨又说:“某寄情邱壑,忘世已深。衹因逋负未完,婚嫁未毕,不能不倚诸侯食肉。然非某之初志也。”*曾灿:《与马乾庵》,《六松堂集》卷十四,清抄本。再如:“某年踰六十,婚嫁未毕。终年道路,衰老日臻。先君有子六人,今皆支庶繁衍。独某孙枝未卜,绕膝无成。”*曾灿:《与丁雁水》,《六松堂集》卷十四,清抄本。既散漫使钱、挥霍无度而又做牛做马、仰面乞哀,这个现象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出身贵介公子的曾灿对豪贵生活的依赖和对子嗣不肖、家道日衰的无奈与苦闷之中。或许这也是曾灿最真实而又最隐蔽的游幕心态。

四、结语

曾灿与魏禧胜似兄弟,互为知己。曾灿说:“叔子某性命肺腑之交也,奉为畏友者,垂四十年。然其为人,有比闾婚友数十年所不能知者,而先生则一握手而知之。”*曾灿:《与曹秋岳先生书》,《六松堂集》卷十一,清抄本。两人的“始合而终乖”可以视为坚守志节与降志辱身两类遗民的分野,代表了鼎革之际遗民截然不同的生存范式。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以“死友”相期许,彼此视对方为性命。反复的劝勉,无尽的悔恨,贯穿两人生命始终的,是一份永恒的真情。

[1]赵园.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婵娟.清初明遗民魏禧的生存抉择及心态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2008,(9).

[3]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4]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6.

〔责任编辑:曹金钟〕

2016-06-3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乾嘉时期京畿地区诗学活动研究”(14YJC751022)

王乐为(198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

I206.2

A

1000-8284(2016)09-0164-08

猜你喜欢

刊本翠微道光
一道光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横浦集》校勘献疑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登翠微峰
“翠微”其实是山腰
“翠微”其实是山腰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