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泰高校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10-26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塑料袋选项绿色

贺 玮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驻泰高校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贺玮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

对七所驻泰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绿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驻泰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但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日常行为习惯与生态文明理念脱节、绿色生活方式还未形成等问题。驻泰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加强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改变日常行为习惯,推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驻泰高校;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推动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而推动大学生形成绿色发展理念,确保大学生在生活中及工作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要高质量完成这项任务,首先需要准确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状况。为此,我们对七所驻泰高校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2016年6月,笔者带领调研小组①对泰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泰山医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医药技师学院七所驻泰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现状的实地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问卷上设计了44道题目,其中37道单选题,7道多选题,由于篇幅所限,少数题目未在本文中进行分析;问卷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及对我国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状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第四部分为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观意愿、信息来源及养成措施。

调查问卷按一定比例在七所驻泰高校中分别发放,共发放了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有效回收率97%。具体调查过程:对泰山学院大学生的调查由笔者集中在6月份进行,主要利用工作日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以及晚自习时间随机选取各专业各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他6所驻泰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由笔者与5名大学生助手共6人组成的调研组进行,调研组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2人,负责2所驻泰高校,三个小组同时在6月25日(星期六)一天内对这六所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随机选取正在教室里自习的大学生、正在校园里进行各种活动的大学生以及正在餐厅里等餐的大学生,大学生现场做完问卷后由调研小组成员及时收起,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注意男女比例适中。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全部为90后,包括了大学四个年级,分别来自农村和城市,专业涵盖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地质工程、采矿工程、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数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等80余个非环境类专业。被调查的学生在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年级等方面对于驻泰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具体信息见表1、表2)。

表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表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及对我国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状况

1.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

所谓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看待和处理自身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价值理论和观念。[1]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他们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先导,因此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考察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96.91%的大学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相处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3.09%的大学生选择“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对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何者重要的问题,88.25%的大学生选择“两者都重要,必须统筹兼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9.90%的大学生选择“保护环境重要”,仅有1.8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经济重要”;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多选题:“你认为对我国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应该是”,有69.48%的大学生选择了全部四个选项“政府、企业、环保部门、个人” ,也有 3.51%的大学生仅选择“政府”,2.47%仅选择“企业”,2.27%仅选择“环保部门”,8.04%仅选择“个人”,另有14.23%的大学生选择了4个选项中的2-3项。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了生态价值观,但是涉及到环境保护的责任问题时,仍有30.52%的大学生认识不够全面。

2.大学生对我国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少、质量不高,一些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2]同时,我国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3]对资源环境国情的正确认知是大学生自觉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为此笔者设计了五个题目进行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最为关注的生态问题是什么?”选择“水资源短缺”的大学生最多,占总数的32.37%,其他依次为选择“植被破坏”的占17.53%,选择“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占12.58%,选择“水土流失” 和“土地荒漠化”的人数相同,均占5.15%;此题虽是单选题,但仍有27.22%的大学生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其中甚至有9.90%的大学生选择了全部五个选项。

第二个问题是“你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什么?”选择“大气污染”的大学生最多,占39.18%,其他依次为选择“水污染”的占23.30%,选择“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占7.01%,选择“噪音污染”的占2.68%,选择“土壤污染”的占1.65%,与上题相同,此题虽为单选题,但仍有26.18%的大学生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其中同时选择“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甚至占到了18.7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最为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学生对多个和全部生态问题均极为关注。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整体状况如何?”有31.55%的大学生选择“非常严重”, 62.47%的大学生选择“比较严重”,5.98%的大学生选择“一般情况”。

第四个问题是“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怎样?”,选择“非常紧张”的大学生占45.36%,选择“比较紧张”的大学生占46.60%,仅有6.39%的大学生选择“一般情况”,还有1.65%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普遍意识到了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但多数的大学生对这种严峻形势的程度认识不足,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应该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

第五个问题具体到对水资源的认识上:“你认为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如何?”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选择“中度缺水”的大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30.93%;选择“轻度缺水”“一般情况”“丰富”的共计占到45.15%;选择“严重缺水”“极度缺水”的共计23.92%。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水资源虽然总量大,占到世界第六位,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4]所以,就人均水资源来说,正常年份时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但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76.08%)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这一点和上面对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的程度认识不足是相一致的,而认识上的不足必将导致行为上的浪费,这从后面关于“节水习惯”的调查结果上也可以看出来。

表3 大学生对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认识

(二)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否绿色低碳环保进行了调查。

1.关于塑料袋的使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塑料袋作为商品包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广泛使用。塑料袋确实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可它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众所周知,正规操作下,塑料袋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而直接当垃圾扔掉后再想回收利用,回收成本会大幅增加。如不回收利用,目前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入土填埋,填埋后的塑料袋上百年难以降解,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被占用的土地长期无法恢复使用,而且还会污染河流和地下水;二是进行焚烧,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黑烟和有毒气体,严重污染空气。为减少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国务院办公厅曾于2007年12月31日颁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限塑令”)。“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超市出口处购物塑料袋的限制效果较好,可遗憾的是,对于超市内部包装各类小商品的塑料袋,对于菜市场、小商店、摊贩、食堂餐厅等地方塑料袋的使用,笔者没有看到限制效果。

驻泰高校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本问卷设计了以下六个题目进行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在学校食堂就餐,会用塑料袋盛菜和盛饭吗?”,结果有31.96%的大学生表示“经常用来盛菜或盛饭”,43.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用来盛菜或盛饭”,24.94%的大学生表示“不用”,表示“不用”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两所驻泰高校,说明使用塑料袋多少和学校的倡导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你选用食品塑料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道多选题,结果显示,“将饭菜带回宿舍”是第一大原因,占57.11%,其次,“食堂主动将面食装到塑料袋中”占14.02%,另有7.0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懒得洗手,用塑料袋盛面食比较卫生”,有6.19%的大学生表示“认为食堂的餐具不卫生”,还有15.67%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兼有以上各种原因。食堂是高校食品塑料袋使用量最大的地方,重视环保宣传教育,完善餐厅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卫生的餐具,引导学生在餐厅就餐,限制学生将饭菜带回宿舍,是减少使用食品塑料袋的重要途径。第三个问题是“外出购物时,你选择哪种方式盛放物品?”有48.66%的大学生选择“用卖方的塑料袋”,有30.31%的大学生选择“有自带购物袋的想法,但经常忘带”,只有21.03%的大学生选择“自带购物袋”。第四个问题是“即使塑料袋不需要你花钱,你在购物时会尽量少用塑料袋以利环保吗?”有45.15%的大学生表示“会”,有36.7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有10.10%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还有8.04%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第五个问题“即使塑料袋不需要你花钱,你会将塑料袋重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吗?”有43.92%的大学生表示“会”,有40.2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有9.48 %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还有6.39%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少用或重复使用塑料袋的人数只在20%-45%之间,而其余大学生则或者是偶尔为之,或者干脆反其道而行之。

为了实际掌握大学生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用几个塑料袋?”,结果如表4所示,用“2个”的大学生最多,占33.61%,有5.57%的大学生甚至每天用“5个以上”。

表4 “你平均每天用几个塑料袋?”

按照这一统计结果,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2个以上的塑料袋,七所驻泰高校约有在校生10万人左右,每天就会使用约20万个塑料袋,如此大量的塑料袋每天被丢弃到环境中,不仅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还是一种巨大的环境污染。国家“限塑令”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消费者个人也应有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主观意愿和实际行动,大学生作为最乐于和善于接受先进思想的群体,如果尚且不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何日才能实现?

2.关于垃圾分类回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人每天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有句话说的好“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生活废弃物如果不进行分类,混在一起扔到垃圾箱,必定互相污染,一起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而如果能在扔到垃圾箱之前进行分类处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将能够实现资源化利用,这对于节约循环利用资源、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意义重大。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衣、食、住、行、游各种物品都需购买,加上现在网购流行,每天产生的废弃物很多,对于这些废弃物他们是如何认识,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为此笔者设计了6个题目进行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怎样?”有20.41%的大学生认为“非常粗放”,有62.4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粗放”,有15.4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科学合理”, 仅有0.6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科学合理”,也有1.03%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国将要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和措施,你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配合吗?”有77.94%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15.87%的大学生表示“勉强愿意”,但也有6.19%的大学生表示“会带来不便,不愿意”。第三个问题是“当你需要丢垃圾,而周围无垃圾桶时你会怎样做?”有3.51%的大学生表示“随手丢掉”,有11.13%的大学生表示“没人看见就随手丢掉”,有85.36%的大学生表示“先自己拿着再丢到垃圾桶中”。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方式粗放,也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配合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但具体到日常生活,却有14.67%的同学承认有随手丢弃垃圾的陋习。第四个问题是“你们学校有无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有12.58%的大学生表示“有覆盖全面而完善的设施”,有55.67%的大学生表示“有,但覆盖不全面不完善”,有21.4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有10.31%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注意过”。第五个问题是“如果有的话,你会将垃圾分类放置吗?”有24.95%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会”,有37.11%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有33.8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也有4.1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第六个问题是“当你按垃圾分类标识分别放置垃圾时,是否看到过可回收垃圾箱内出现不可回收垃圾?”有14.85%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看到”,有44.9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看到”,有13.6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看到”,只有1.0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看到” ,另有25.5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们普遍认为高校内垃圾分类回收设施覆盖的不全面不完善,更为糟糕的是,只有1.0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看到过可回收垃圾箱内出现不可回收垃圾,众所周知,一旦可回收垃圾箱内出现污染性的不可回收垃圾,则部分或者全部的可回收物资就变成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由此可见,我国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回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

3.关于用水习惯

如前所述,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水质污染也相当严重。[5]而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宝贵自然资源。因此《建议》强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七所驻泰高校所在的泰安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地处我国北方,多年平均降水量697mm,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50 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联合国人均水量少于500m3属于极端缺水地区的标准,泰安市属极端缺水地区。[6]驻泰高校的大学生用水习惯怎样呢?为此问卷设计了2个题目进行调查。

第一题是“生活中,你是否有意识地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有50.1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有43.09%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有4.33%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还有2.4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到,即使在泰安市这样极端缺水地区,也仅有刚过半数的大学生经常会有意识地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其他近半数的大学生则仅仅是偶尔会或干脆不会这样做,这说明了一方面我们的水资源极度短缺,另一方面却是节水意识相当薄弱。

第二题是一道多选题:“生活中,你经常做以下哪些事情?”共有ABCDEFG七个选项,七个选项的内容分别是:

A洗手时一直开着水龙头直到搓完肥皂洗完再关

B洗手时适时适度打开水龙头

C洗衣服、淘米洗菜水直接倒掉

D洗衣服、淘米洗菜水循环利用,如用于冲厕所、浇花等

E看到水龙头白白流水会随手关掉

F面对一些浪费水的人,勇于指出其错误

G没有考虑过以上事情

对于这一题,大学生们的选择复杂多样,主要情况如表5及图1所示。

表5 大学生的用水习惯

备注:由于此题为多选题,每个选项下的人数均为答案中包含该选项的全部人数

通过表5可以看出,选项中包含B项“洗手时适时适度打开水龙头”的大学生最多,占总数的68.25 %,其次是选项中包括E项“看到水龙头白白流水会随手关掉”的占 66.80%,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有基本的节水意识,但同时也说明还有30%以上的同学缺乏基本的节水意识,这个数字在一个极端缺水地区应算是相当大的;选项中包括D项“洗衣服、淘米洗菜水循环利用,如用于冲厕所、浇花等”的大学生占总数的 44.33%,不到总数的一半,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水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意识还相当欠缺;选项中包括F项“面对一些浪费水的人,勇于指出其错误”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 21.65%,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担心得罪别人或碍于面子,还没有勇气指出别人的错误。

图1 大学生的各种选项组合占总数的百分比

根据本题选项内容可以看出,B、D、E、F项均为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的选项,我们称其为正面选项;A、C、G项均为浪费水资源的选项,我们称其为负面选项。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总数中占比最高的三个选项组合BDE、BE和BDEF中全部为正面选项,特别是排在第三位的BDEF选项组合,正是笔者期望大学生作出的理想选择,但仅占总数的10.93%;答案中只有正面选项的选项组合(其中含1-4个选项)共计占总数的61.86%,选项中含有负面选项的选项组合占总数的38.14%。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大学生有一定的节水意识,但节水意识还不强烈,粗放用水已成习惯,具有强烈节水意识的大学生还很少(仅10.93%),这与极端缺水的现实情况的矛盾是很突出的。

另外,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选项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这在图表中难以表现出来。例如A项“洗手时一直开着水龙头等手搓完肥皂洗完再关”和B项“洗手时适时适度打开水龙头”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可是竟有2.47%的大学生同时选择了这两项;C选项“洗衣服、淘米洗菜水直接倒掉”和D选项“洗衣服、淘米洗菜水循环利用,如用于冲厕所、浇花等”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选项,也有3.09%的大学生同时选择了这两项。笔者认为,做出这种矛盾选择的大学生应该是有节水意识的,但同样这种意识既不明确,也不强烈,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节水与否视心情或环境而定,随意性很强。

4.关于用电习惯

《建议》提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纲要》更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对大学生而言,节电是离自己生活最近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节能行动,笔者设计了三个题目进行这方面的调查。

当问到“你知道节电实际上意味着节约发电所需的能源资源、意味着相应地节省国家对发供用电设备投入的基建投资、意味着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吗?”有72.37%的大学生表示“知道”,有17.5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有10.10%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当问到“看到空房间里亮着灯,你会随手关掉吗?”有33.61%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关”,有41.86%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关”,有20.8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关”,有3.71%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关”。当问到“当一间大教室里只有少数几个人时,如果你在其中,会主动和同学们集中坐而少开灯吗?”有5.98%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会”,有19.18%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有36.9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有37.94%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知道节电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许多同学没有形成节电习惯,有的甚至轻视节电习惯。

5.关于食品浪费、过度消费和过度包装

“你如何看待食品浪费”是一道多选题,有94.85%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选择了“食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食品浪费就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必须杜绝浪费”、“崇尚节俭、爱惜粮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应该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对食品浪费行为进行惩罚” 四个选项,其中认为“应该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对食品浪费行为进行惩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47.63%;仅有3.0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不浪费食品,别人浪费与我无关。”2.68%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花钱买来的食品,是否浪费与别人无关。”而当问到“你在学校吃饭的习惯怎样”时,55.46 %的大学生表示会“合理点餐,全部吃完”,20.6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由于买的饭菜种类过多而剩饭”,18.5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由于每份饭菜的量大吃不完而剩饭”,仅有2.47%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由于买的饭菜种类过多而剩饭”, 2.89%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由于每份饭菜的量大吃不完而剩饭”。

以上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理念上反对食品浪费,崇尚节俭;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同学也会合理点餐,全部吃完,但也有许多同学偶尔或经常剩饭,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大学生的节俭理念还不能完全转化为行动,同时也说明学校餐厅在售卖饭菜时应该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每份饭菜的分量,照顾到一些饭量小的同学,以减少食品浪费。

“你如何看待过度消费问题?”也是一道多选题,选项中包括A项“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反对过度消费,并愿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占总数的74.43%,选项中包括B项“目前没有过度消费的能力,但即使有此能力,也愿践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占总数的64.95%,选项中包括C项“如何消费是自己的自由,不想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别人也无权干涉”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9.48%。有趣的是,大学生的选择包含了全部可能组合,许多同学仍然将互相矛盾的选项选在了一起,例如A、B项与C项是矛盾的,但有5.15%的同学将A、B两项或其中的一项与C项选在了一起。这同样说明了有些大学生在理念上还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以使他们形成明确而坚定的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你如何看待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同样是一道多选题,有ABCDEF六个选项,六个选项的内容分别是:

A商品包装属于商家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

B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应该反对

C应提高生产者环保意识,自觉减少过度包装

D应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约束生产者过度包装

E应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自觉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

F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

与前面“大学生的用水习惯”一题相似,大学生们对这一题的选择同样纷繁复杂,主要情况如表6及图2所示。

备注:由于此题为多选题,每个选项下的人数均为答案中包含该选项的全部人数

通过表6可以看到,选项中包括C项“应提高生产者环保意识,自觉减少过度包装”的大学生最多,占总数的73.81%;其次是选项中包括B项“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应该反对”的大学生占总数的69.07%;选项中包括D项“应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约束生产者过度包装”的大学生占总数的50.52%,选项中包括E项“应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自觉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的大学生虽然具体到个人与选择D项的大学生有部分不同,但人数却完全相同,也占总数的50.52%;而选项中包括A项“商品包装属于商家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14.02%,选项中包括F项“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的大学生最少,只占总数的4.74%。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反对过度包装。

图2 大学生如何看待商品过度包装问题

备注:大学生的各种选项组合占总数的百分比

根据本题选项内容可以看出,B、C、D、E项均为反对过度包装的正面选项,BCDE组合是笔者期望大学生作出的理想选项组合;A、F为负面选项。通过图2可以看出,选择BCDE组合的大学生最多,占总数的24.54%;仅仅选择A项“商品包装属于商家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人数占总数的2.27%;仅仅选择F项“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的人数占2.06%。

与上两题相似,许多同学仍然将互相矛盾的选项选在了一起,例如A项与B、C、D、E选项是矛盾的,但是却有11.75%的学生将A项不同程度的与B、C、D、E项选在了一起,这同样说明这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不够明确,对一些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的现象还没有明确的是非判断。

(三)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观意愿、信息来源及养成措施

在对大学生进行了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查以后,问卷接下来调查了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观意愿如何。调查结果显示,有84.74%的大学生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与大学生关系密切;有92.9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为保护环境约束自己的欲望,改变生活习惯,甚至付出一定的辛劳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70.10%的大学生表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会为保护环境而选择价高但环保的节能产品;当周围人不注意环保时,有73.20%的大学生表示仍然会选择环保,有22.27%的大学生表示虽然心里想环保,但会有从众行为而不注意环保。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也有许多大学生环境责任意识较差,需要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社会作出更大努力。

“你一般从那些途径获得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是一道多选题,选项中包括“课堂上”和“学校宣传”的大学生占总数的77.73%,选项中包含“互联网”的大学生占总数的43.30%,选项中包含“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9.18%。当问到“你认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是”, 57.73%的大学生选择了“多种形式宣传”, 31.34%的大学生选择了“组织环保社团”,5.57%的大学生选择了“加强校园监管”,只有5.36%的学生选择了“增加相关课程”。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和学校宣传,却极少有人愿意再增加相关课程,但相比较而言,对多种形式宣传和组织环保社团却比较感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上述现状的统计分析,为推动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高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努力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大学生必修的高校思政课中增加了专门章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均有所提高,可是由于原有生活方式的惯性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实际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一方面在思政课中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态文明教学和实践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和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另一方面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自觉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再者,高校还可以开设一系列可供大学生选修的生态文明类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学习。同时还应加强校园监管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共同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鼓励学生组建或参与环保社团,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

《建议》提出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唤起公众力量方面,高校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高校环保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以清洁校园、倡导绿色、宣讲环保、培养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类社团,是一支践行环保的生力军。[7]高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校园内培育、鼓励环保社团的建立和发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大学生面向本校同学以及社区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环境治理等活动;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文体活动等;也可以在面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设立环保专项,鼓励大学生开展环保科技创新活动,为热爱环保科技的大学生打造一片科研创新的园地;另外,高校还可以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用学分、物质或荣誉奖励来激发大学生的环保热情,推动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贯彻落实《纲要》有关工作部署,加强校园生态环保硬件设施建设

通过上面的调查可知,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公共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离《纲要》规划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更不利于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为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生态环保硬件设施建设,如完善餐厅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卫生的餐具;用节能灯具逐步替换原有照明灯;进行节水改造,在公共洗手间使用按压式或电子感应水龙头等节水产品,建立污水处理站;设立覆盖全面且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等;使大学生身处绿色低碳环保校园,于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注释]

①调研组其他成员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大学生5人,分别为刘晋如、李锦蕾、张雪、郭晓颖、黄梦雅(按姓氏笔画排序)。

[1]聂惠.强化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87-188.

[2][3][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站-《地下水动态月报》2016,(1).

[6]张春霞,程凯,许超.谈泰安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J].山东水利,2011,(7):49-54.

[7]纪元.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环保社团建设路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45-146.

(责任编辑梅焕钧)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reen Lifestyle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of Taian

HE Wei

(Marxism School,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21)

A survey of the green lifestyle has been made in universities in Taian City.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established a new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many college students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cal situation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ir daily habits have become disjointed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eriously, they hadn't yet formed the green lifestyle. W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university platform to strengthen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ollege students, guide them to positively change their daily behavioral habits,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shift towards thrifty, green and low-carbon, civilized and healthy lifestyle in both living and learning.

universities in Taian; college students; green lifestyl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2016-09-01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消费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3CKSZ03)的阶段性成果。

贺玮(1968-),女,山东宁阳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法学硕士。

G641

A

1672-2590(2016)05-0136-09

猜你喜欢

塑料袋选项绿色
绿色低碳
我是一个塑料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对塑料袋说“不”
塑料袋:正确还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