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知识基础与研究力量分布

2016-10-26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聚类文献大学

刘 娟 娟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知识基础与研究力量分布

刘 娟 娟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以2008-2012年CSSCI收录的7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科学计量学中的共现分析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力量分布、知识基础与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作者机构混合共现分析得到了以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大学为核心的研究群。知识基础的分析表明中国在高等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领域共有四个核心主题与一个活跃主题,明显受到相关政策导向的影响。

高等教育;共现分析;混合网络;知识基础

一、前言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本纲要中提出了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如何确立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近几年主要的知识基础的构成情况是怎么样的?高等教育研究的资源与实力分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高等教育研究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又是怎么样?哪些问题还有待于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我国,范围、高耀明[1]利用CNKI数据库分析了1979年至2008年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论文。刘小强[2]通过论文引证的方法,分析与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学术思想的社会关系。汤建民[3]在《中国高教研究地图》中,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这些研究对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建设人才强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相关研究都主要是从论文的引证情况、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高频关键词来分析问题,很少涉及到文献共被引分析,也没有以高频关键词为基础在考虑语境的情况下利用共词聚类探讨相关研究主题。就合作网络而言,只讨论了作者合作网络,没有利用作者机构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混合网络从而把作者与机构进行对应分析。本文通过在CSSCI中收录的7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科学计量学中的共现分析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力量分布、知识基础与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同时拟从宏观上对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做一全面考察。

二、数据来源与检索

本文数据来自具有权威性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七种期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大学教育》、《高教探索》、《大学教育科学》。检索过程:(1)检索时间:2008年-2012年 ;(2)检索期刊:高等教育;(3)检索范围:精确。在2008年至2012年的时间范围内,选择上述7种期刊中发表的论文为数据,共获得有效数据6072条。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分析

(一)作者—机构混合共现分析

从多个作者的论文中发现,共同署名而存在着共现关系,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机构也存在着共现关系。利用这种共现关系,就可以构建作者─机构的异质共现网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识别出以机构为核心的作者机构合作群,同时还能发现其中潜在的合作关系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与科技资源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作者-机构混合共现分析手段,利用CitespaceII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4]教授开发,可对SCI中的数据进行共被引分析与共词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研究,并对运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时间范围设定为2008年至2012年,时间间隔选择5年,分析对象同时勾选 “作者(Author)”和 “机构(Institution)”,阈值设定为(c,cc,ccv)=(5,0,0),含义为分析出现次数大于等于5次的作者和机构。生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作者──机构混合共现图谱,见图1。

图1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机构作者混合共现图谱

图中节点是代表作者和机构的。节点的大小与其共现频次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其存在共现关系。其中外圈为紫红色的节点表示其在网络中的中介中心度值≥0.1,是网络各部分相通的重要环节,表征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或作者。表1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资源分布作了统计。表2列出了以这些高中介中心度值节点为核心的合作机构与作者。

表1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资源分布统计

结合图1与表1 ,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的研究机构由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构成。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实力最强,表现为达至阈值的合作单位与作者数量最多。另外,图1 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节点间缺少连线,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领域中高产作者间的合作不多。

(二)文献共被引分析

如果A,B 两篇文献均被C 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则文献A 与文献B之间就存在共被引关系[5]。在特定的文献集合中,参考文献通过共被引关系构成了文献共被引网络,体现了与之相对应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脉络。在CitespaceII软件中,时间设定同第4节,分析对象选择“参考文献(Reference)”,阈值设定为(c,cc,ccv)=(3,0,0),分析出现次数大于等于3次的参考文献。

运行软件,生成如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连线等元素的基础含义同第四节。高中介中心度节点文献在图中用黑色字体标识其信息。

图2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序号作者频次中介性文献标题1马克思210.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集,中央编译局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230.23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3陈洪捷200.22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北京大学出版社4雅斯贝尔斯330.19什么是教育,邹进译5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230.14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6眭依凡30.12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9):18-22.7约翰·杜威120.1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8张楚廷60.09高等教育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9潘懋元110.08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0爱弥尔·涂尔干80.08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1金耀基130.07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2詹姆斯·杜德斯达120.0721世纪的大学,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表2中可以看出,引用较多的参考文献中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参考文献几乎都是来自专著或书籍,并不是来自论文。2.来自翻译文献较多,而不是直接来自外文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詹姆斯·杜德斯达(Duderstadt James Johnson)的《21世纪的大学》、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rn Flexner)的《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都是通过翻译而来的文献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中介中心度值最高的国外文献。从这些数据的背后可以发现大量使用翻译文献,是否意味着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外语能力普遍较低,或是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是否对西方高等教育理论产生过多的依附倾向[6]。这隐含的疑问值得学术界和高教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与反思。

(三)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是对文献内容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文献关键词中存在的共现关系,构建与之对应的共词网络。紧接着利用相应的聚类方法对网络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使用密度[7]、中心度[7]与战略坐标[7]等指标,构建各聚类间的层次关系。在CitespaceII软件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s)”,阈值设定为(c,cc,ccv)=(15,0,0),时间设定同第4、5节。共有77个关键词进入分析,按前述聚类方法对其进行聚类,共得到9个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聚类,其主题与内容见表3。其中外部连接度是关键词聚类成员与其他聚类成员连接强度和,计算方式如下:

Si为关键词i的外部连接强度和;Cik为关键词i与其他不同聚类中关键词k的共现频次,n为关键词总数;Cij为关键词i与其所处同一聚类中的其他关键词j的共现频次,m为聚类实际成员数。通过统计各聚类的中心度与密度,结合战略坐标对上述9个聚类进行分层,统计结果见表4。

表3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内容(2008-2012)

表4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指标统计

表3中每个聚类中加黑的一对关键词表示其为该聚类的起始词,表征了该聚类的研究主题。聚类1、2、4、5处于战略坐标中的第一象限,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聚类1的主题为本科教学评估,涉及内容有教育质量、教学模式管理、教学制度改革等,研究的对象则以研究型大学为主;聚类2的主题为工学结合的方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内容涉及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办学模式、校园文化、教师;聚类3的研究主题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内容涉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推动学校发展,培养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准大学、工程高等教育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类4的研究主题为探讨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内容涉及到文化建设、教育研究、办学理念、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等方面。

聚类6、7、8、9位于战略坐标的第四象限,处于领域的边缘位置。其研究范围主要有:(1)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的教育理念、教师教育与课程体系;(2)强调美国高校中让本科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的通识教育与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的人文教育的作用与地位;(3)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四个方面探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4)高等教育元研究(meta-research),强调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再研究。

聚类3位于第二象限,其主题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探讨政治意识与思想教育的教学模式。这个研究主题是目前较活跃的研究主题,其之所以活跃,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大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从表4可以整体看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主题间由“高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发展”、“教育理念”、“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思想”9个关键词构成知识上的联系主通道,其中“高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教育发展”是外部连接度比较高的词。

四、结论

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资源与实力分布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与师范类院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力量是最强的。相应的知识基础分析表明,2008年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以国内外的专著为主,期刊论文为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论述作为与时俱进的学说仍然是相关研究的立论依据与学说基础。国外专著侧重教育理论与思想、比较研究、教育学回顾与展望等领域;国内相关专著侧重教育史、教育哲学、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与高校资深从业人员的体悟。就比例而言,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中中国学者的理论专著很明显地得到重视,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中的理论进展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这一时期对应的研究主题,其核心集中在本科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四个方面。民办院校、大学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元研究四个方面则处于边缘地位,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作为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几年呈现活跃的局面。全部9个研究主题中只有一个位于表征新兴热点研究领域的战略坐标第二象限,表明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相对固定,发展平稳。就各主题的中心度以及最高外部连接度的词而言,中心度值与最高外部连接度值都不高,表明领域中各主题间知识上的联系与交流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总体上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如何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期刊杂志、不同研究主题而运用科学的数据来源和文献计量手段来绘制高等教育知识图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范围,高耀明.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 1979- 2008[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2): 43-52.

[2]刘小强. 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 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引文分析基础上高等教育学学术思想之间的社会关系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09(5):11-18.

[3]汤建民. 中国高教研究地图──基于CSSCI 高教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J].中国高教研究, 2010(2): 22-26.

[4]滕立,沈君,高继平. 共词知识网络中的认知结构:理论、方法与实证[J].情报学报, 2013,(2).

[5]Small H. Cocitation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new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2 docum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3, 24(4): 265-269.

[6]查永军.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7]Callon M, Courtial J, Laville F. 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J].Scientornetrics, 1991, 22(1): 155-205.

(责任编辑梅焕钧)

Research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Base and Research Effort Distrubution

LIU Juan-juan

(Education School, Xi Hua Teacher's University, Nan Chong, Si Chuan, 637009)

From 2008 to 2012, these objects are included in CSSCI 7 kind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contained in the pap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scientometrics, distribution of the power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knowledge base and research topics are analyzed. Author institutions mixed co-occurrence analysis obtained 8 universities such as Hua 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core research group. Knowledge base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in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whole field with a total of four core themes and an active them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relevant policy guidance.

higher education; co-occurrence analysis; hybrid network; knowledge base

2016-06-20

刘娟娟(1990-),女,河南信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4

A

1672-2590(2016)05-0130-06

猜你喜欢

聚类文献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