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会议论文综述

2016-02-13吴春浩孙明杰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丝学院文化

吴春浩,孙明杰

(1.泉州师范学院 图书馆,福建 泉州362000;2.泰山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会议论文综述

吴春浩1,孙明杰2

(1.泉州师范学院 图书馆,福建 泉州362000;2.泰山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泉州师院)、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泰山学院联合主办,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集中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发展途径,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大运河兴衰史与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的发展和两岸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与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今后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政经合作

培养海丝青年学术团队,深入开展哲社研究工作,围绕海丝文化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有利于加强国际青年学者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助于锻炼提高海丝青年学者队伍,同时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繁荣我国哲社工作,实现“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6年5月20—22日,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在山东泰安泰山学院成功召开,来自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海丝文化。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篇,主办方将遴选部分论文编辑成论文集,以《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论文集》名义公开出版。

六位学者在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分别作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绪山教授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学院徐松岩教授的《从“海上同盟”到“海上帝国”——公元前5世纪雅典对外扩张与东地中海国际关系探略》;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陈耕的《关于海丝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赵兴彬教授的《东平古文化的运河印迹》;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恩玉副研究员的《明代山东与中朝海上往来述论》和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周静芝副教授的《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之发展研究》。

在21、22日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在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探究,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发展途径的思考,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大运河兴衰史与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的发展分析,两岸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五个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一、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探究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海上路线的开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承载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和挖掘。

南开大学杨巨平和王坤霞的《〈厄立特里亚海航海记〉中的海上商路》认为埃及-印度这段海路的开通事实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声,后来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照《航海记》的记载,以“埃及-东非”、“埃及-阿拉伯-印度”和直航印度的海路为线索,对公元1世纪红海-西北印度洋段的商贸路线及其物品流通进行一番考察。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松岩和赵青青的《从“海上同盟”到“海上帝国”——公元前5世纪雅典对外扩张与东地中海国际关系探略》细述了雅典帝国的形成和瓦解历史,提出雅典帝国的形成和瓦解对公元前5世纪东地中海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陈思伟的《古典时代雅典海事贷款抵押制度述论》论述了古典时代雅典海事贷款抵押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提出古典时代雅典海事贷款具备了现代信贷的某些基本特征,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滨州学院邢培顺的《从地志作品看孙吴对南海地区的探索和开发》从地志角度阐述了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开发和探索南海和东南沿海的情况,认为尽管这些地志大都散佚,但从今仅存的作品仍可窥见中国与南洋诸岛国之间的增进相互认识和了解,加强了二者联系的过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少丰的《宋代海南岛“市舶”考辨》对宋代海南岛征收的海外贸易税和征收机构进行分析,指出从市场、体制、航运等因素看,宋代海南岛设立市舶机构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宋代海南岛并未设立市舶机构。中国航海博物馆沈洋和顾宇辉的《中法两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贸易与文化互动——以法国商船“海后”号两航广州为线索》以17、18世纪法国儒尔丹公司商船“海后”号两航广州为线索,考察和分析了“海后”号两航广州的缘由与经过、18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产生“中国热”的原因以及清帝国与路易十四法国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经贸往来、宗教与文化互动情况。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周绍华的《古代山东地方对外贸易述略》指出古代山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通朝鲜,东望日本,南下吴越,对外贸易交往历史悠久,大致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贸易的对象、物品、路线、港口等随着历史、交通以及各个朝代贸易政策、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苏黎明的《祖宗崇拜与闽南文化外播》认为闽南人甚为浓烈的祖宗崇拜,不仅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闽南人,且随着历史上闽南人大批外迁而被带到他乡异域,尤其是台湾和东南亚,既促进了闽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向外传播,亦对闽南外迁宗亲社会生活及与祖地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新泰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东盈的《蝴蝶是怎样起飞的——海丝文化脉动中的梁祝爱情传说之演进》通过研究梁祝爱情传说的主题演进轨迹,提出梁祝爱情传说的起源与演变,契合了海丝文化的脉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永胜的《杨崖湾古城与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关系探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史料推断得出杨崖湾古城是西汉、东汉时期的一座驿城,处于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重要节点上。同时还考证证明了从媪围城到鸇阴城、杨崖湾古城、甘盐池、西安州、峡口、高平之间存在着一条丝绸之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付晓青的《漫谈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葡萄酒》以唐朝近三百年来的兴衰历史,探讨丝绸之路中葡萄酒在这段历史时期从西域到中土的引入、传播、普及乃至衰落的过程。曹建刚、崔缨、杨启勤、金坡、张春慧、马东盈、李蕊蕊、郑彤、赵伟、张惠萍和吴春浩等也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发展途径的思考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增进世界人民福祉的伟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充满困难与挑战的艰巨任务,需要各界人士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共同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贡献力量。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许尔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分析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现实必然,并对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孙远方和马晓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指出作为海洋交通大动脉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经长期发展,形成自身特点,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其发展特点和兴衰,值得借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要结合历史经验,又要立足现实,面向国内和世界,通盘规划,针对具体问题,逐步解决,稳步推进,未来将其建设成一条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国际大动脉。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曹瑞冬的《中国开放新“丝”路——论亚太梦想与中国梦想》尝试从“一带一路”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亚太梦想的内涵,详细研究中国梦与亚太梦的联系与价值,进而找寻出中国开放的新思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李聪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出从战略意义上看,“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扬弃传统“天下”观念的基础上,规避传统“帝国”体系和近代以来的“国族”建构,意欲在全球化时代以更宏大、高远的格局构建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展开,昭示着一个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诉求的崭新的“文明型”国家正在形成。泰山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孙明杰的《“一带一路”战略赋予政府职能转变新内涵》论述了政府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应处理好的主要关系以及政府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内涵,以期对政府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借鉴。福建社会科学院陆芸的《海上丝绸之路与移民——兼论中国历代政府对中外移民的管理》讨论了海上丝绸之路与移民关系,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的海上通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一条移民之路。总体来说,中国历代政府不鼓励、不支持中国人移民海外,但对于外来移民持较开放的态度。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陈耕的《关于海丝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与行动,催生了海丝文化研究的热潮,一门具有独特而又宏达的研究对象,多学科综合的海丝学,正在孕育之中。除了各自学科展开的海丝研究,学界应该更多地关注海丝学学科理论的建设,思考海丝学的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和学科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邢媛媛的《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一体化方案比较分析》认为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的结合意味着投射在欧亚地缘政治空间中的俄中双方方案的竞争。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迫于地缘政治压力,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的欧亚一体化方案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就欧洲与亚洲市场展开的多级战略竞争。福建省龙海市博物馆馆长郑云《保护“海丝”遗址,挖掘文物资源——古月港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刻不容缓》阐述了古月港的兴衰和历史意义,指出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古月港遗址,有助于推动“海西建设”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泉州学研究所林丽珍的《泉州海丝文化建设探析》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新形势下整合发挥泉州特有的海丝文化资源和优势,服务和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应该传承和弘扬泉州优秀的人文精神特质,重视和加强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加快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健全经贸文化联动发展机制。泉州师范学院杨诗源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泉州的布局与发展战略》基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视角,探讨了泉州空间和产业布局,及未来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战略,希冀能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研究部黄晖菲的《试论“社区型生态博物馆”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可行性》分析和探讨了建立新的博物馆类型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保护海丝文化遗产的可行性。泉州师范学院陈彬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从系统梳理文献脉络、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措施。泉州师范学院周静芝和许旭红的《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之发展研究》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对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外贸未来发展上德化县应紧抓“一带一路”方针、加快转型,迈向文化瓷都之路、开拓新市场等建议。

三、探讨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路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贸易路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加强相互了解、沟通和协作,共同寻求贸易往来、政治合作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机会。

武警指挥学院科研部李枫的《影响缅甸政局发展的四股核心力量》指出缅甸是历史上“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交会点,也是当前我“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沿线国家,我国与缅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前景远大。但缅甸的独特政局限制了自身发展,文章重点分析了影响当代缅甸政局发展的四股核心力量,并就其各自的“优缺点”及相互关系等议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所廖萌的《福建与东盟的贸易现状及潜力实证研究》运用贸易结合度和引力模型对福建与东盟的贸易现状和潜力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东盟在福建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福建与东盟传统贸易伙伴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贸易潜力较小,需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而与文莱、老挝等国的贸易潜力较大,需充分挖掘其潜力。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吕桂霞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太平洋岛国的抉择》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能够改善太平洋岛国的基础设施,推进我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海洋产业合作,提升双方旅游合作空间,而且可以加强双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促进人文交流与技术合作,进而推动太平洋岛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但如果不当开发与利用,也可能增加碳排放,破坏海床,引发过度捕捞,并对太平洋岛国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甚至某种冲突。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赵少峰的《太平洋岛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与对接建议》指出受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南太平地区的14个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认知、认同程度不同,态度表现各异。应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对接,要借鉴交互式金融传播的方式,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打破某些国家出现的“沉默舆论”,让太平洋岛国民众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消除对中国政策的误解。同时,要切实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开展迎合当地民众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双赢绿色项目。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预料到可能面临的项目准入阶段的政治阻力和投资运营阶段的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王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中的海外话语权建设》提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中,海外话语权的合理有效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各国文化各异,民族宗教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国人民利益诉求不一。针对千差万别的情况,我国应该深入细致的做好海外话语权的建设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孟兰娟和曾湘琴的《“一带一路”国际经济与政治在英国《金融时报》中的呈现》通过对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度的“一带一路”报道话语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报对中国“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事务报道的呈现内容,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起到的国际角色和态度,以助于理解英国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反馈以及关注的重心,和充实国内现有的研究,并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理论提供依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伍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离岸文化中心与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模式创新》认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们与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呈现出新的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离岸文化中心,从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业链条,文化交流中介,文化融合创新等方面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战略的落实,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尹仑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间气候变化公约合作机制》认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建立中国与印度洋区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区域(例如国际气候公约谈判)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印度洋区域国家在国际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的沟通和理解,积极构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中国+印度洋区域国家”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维护彼此在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利益,从而与印度洋区域各国建立亲诚惠容的新型外交关系。

四、阐述大运河兴衰史与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的发展

河运和海运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途径,尤其是通过大运河运输漕粮曾长时期在我国漕运史上占主体地位,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海运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等因素,河运逐渐没落,但其兴衰史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和思考。东航线也是我国与日本及朝鲜半岛交流和贸易的重要路线,通过东航线中国的商品和文化等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反之,日本及朝鲜半岛的商品和风土习俗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

山东省菏泽学院董传岭的《道光初年海运漕粮探析》论述了道光初年海运漕粮的历程,指出此次海运漕粮虽然由于重重阻力仅实行一年即被废止,但仍有积极的意义,漕运改革的趋势不可扭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高元杰的《试析明清时期阻碍漕粮海运恢复的因素》详细分析了明清时期阻碍漕粮海运恢复等因素,如漕官集团和漕工群体的压力、漂溺之险、造船之费、倭寇之患、胶莱开河之劳和通敌之虑等困难。指出直到晚清黄河改道北徙破坏河运基础后,海运成为当时唯一的出路,海运才快速兴起,但此时海运又面对来自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海上威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海运的维持。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明前的《元朝的运河工程、海外贸易与国家经济区域整合》提出元朝为维护多民族王朝版图的统一局面,通过大力建设各种运河工程,发展海外贸易,在积极恢复原金朝、南宋、西夏、大理政权统治区域各自农业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整合。泰山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赵兴彬的《东平古文化的运河印迹》指出东平自唐宋开始即已成为北方漕运“贡道”的要冲。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皆过境东平,将其纳入南北水运大动脉的怀抱,其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均发生巨大变化,打上了深刻的运河文化印记。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恩玉的《明代山东与中朝海上往来述论》指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明代中朝两国之间无论是政府使节的海上往来,还是贸易交往、军事运输、文化交流,山东沿海地区都是最重要的基地。山东半岛至朝鲜半岛的海上通道,是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最便捷的友谊桥梁。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周绍华的《古代山东地方对外贸易述略》认为古代山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通朝鲜,东望日本,南下吴越,对外贸易交往历史悠久,大致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两种贸易的形式,贸易的对象、物品、路线、港口等随着历史、交通以及各个朝代贸易政策、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越的《汉魏之际的辽东移民回流与渤海航线》指出汉魏之际的两次大批移民回流使渤海中路航线日趋成熟,从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的发展,渤海航线的成熟为海上丝绸之路东航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吴巍巍和吴泽宇《心系中华——琉球闽人家谱、闽人宗亲会与中华文化之传承》阐述了琉球(今冲绳地区)在历史上与福建的密切关系,指出福建人最早开辟了中琉航路,并在这条航线上不断进行着人员、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互通往来。琉球闽人的家谱和宗亲活动等表明了琉球与福建紧密至深的文化亲缘关系,以及琉球民众朴素的、自觉的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持守的精神和情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连晨曦、黄后杰和吴浩宇的《明清中琉宗藩关系对琉球社会的影响》提出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间保持了五百年的宗藩关系,中琉两国的密切联系对琉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东亚地区各国的交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鲍志成《徐福东渡求仙采药与早期东北亚药茶的传播》从中日两国文献记载、传说故事和考古实物、历史遗迹等多元视角,以原始药茶为切入点,重新梳理、审视了徐福东渡求仙采药故事,并结合中医药和现代医药成果,指出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就是“天台乌药”,以樟科植物的茎叶块根为原料煮饮是浙东先民发明的一种原始药茶,它在秦汉时期通过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多波次的移民浪潮的历史记忆——“徐福东渡”而传播到日本,成为那个时期东北亚地区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共同的“文化符号”。

五、关于两岸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闽台两地一水之隔,通过海路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和法缘相循。二者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共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大有可为。

龙海市市社科联主席江智猛的《论明代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对台湾开发的影响及其在海丝建设中的作用》指出由于明朝初期实行的“海禁”政策,漳州月港在特殊情况下快速兴起。月港贸易繁荣促进台湾开发与进步,对台湾人口迁徙、土地开发、农业生产、经济贸易、文化习俗、航海运输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真实记录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大陆与台湾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漳台两地交流合作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刘凌斌的《“海丝”战略背景下深化闽台文化交流研究》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处在新的重要节点上,福建应继续发挥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牢牢把握国家加快推进“海丝”战略的历史机遇,不断完善与创新交流机制,提升交流层次与实效,搭建文化交流新载体,加大文化产业合作力度,努力开拓闽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为促进闽台深度融合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作出贡献。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王伟的《“跨文化体系”与“跨体系文化”——“闽南海丝文化圈”与台湾布袋戏的创新发展》从历时性传播与共时性交往两个维度系统勘探闽台布袋戏的历史传承、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进而在“闽南海丝文化圈”的分析框架下阐释其在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不变之质”与“变化之象”。提出在推动“新海丝人文交流”的时代情境中,闽台布袋戏与时俱进、跨界传播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为两岸共同探索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走向世界提供参照。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潘荣阳的《台湾高甲戏衰败与社会变迁》对比了高甲戏在闽台两地命运的巨大反差,从台湾社会变迁和戏曲艺术规律两个层面入手,剖析台湾高甲戏灭绝的复杂根源。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翟勇的《“文章草昧开初祖,天地崎岖老寓公”——沈光文台湾文学史地位再思考》结合接受美学理论,重新审视了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指出台湾文学的源头应该是徐孚远、沈光文、王忠孝、郑经等一批人,而非沈光文一个。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泉州师院)、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泰山学院联合主办,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山东地处“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货源地,也是古代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泰山学院承办第二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可谓适逢其会。泰安市副市长成丽,泰山学院院长秦梦华、副院长殷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泉州师院)主任林华东,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陈耕等领导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未来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本次会议上泰山学院作为新成员正式加入“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

(责任编辑梅焕钧)

A Summary of the Second Session of International Youth Scholar's Forum on Maritime Silk Road Culture

WU Chun-hao1,SUN Ming-jie2

(1. Library of Quan 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Fujian;2.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21)

Sponsored by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minnan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ishan University , the forum focu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Silk Roa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ande Canale,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route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he scholars put forward many new ideas and achieved import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meeting. And many scholars became friends tha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the Maritime Silk Road; cultural exchange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2016-06-10

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搜集与整理”(2014C063);2015年泉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一期)”(2015Z110);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科研成果之一。

吴春浩(1988-),男,福建三明人,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G112

A

1672-2590(2016)05-0101-06

猜你喜欢

海丝学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谁远谁近?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