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兰州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2016-10-26王金玉李守禹王宇红余加琳魏晋林贾清王龄庆

中国卫生统计 2016年4期
关键词:顺位死因兰州市

王金玉 李 盛 李守禹 王宇红 余加琳 魏晋林 贾清 王龄庆



2014年兰州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王金玉1李盛2△李守禹1王宇红2余加琳2魏晋林2贾清2王龄庆2

【提要】目的了解兰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及顺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选取兰州市2014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兰州市居民死亡率为303.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0.36/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率在15~29岁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为循环、肿瘤、呼吸、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男、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同总顺位,各年龄组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均不同,居于首位的疾病在0~14岁为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15~44岁为损伤和中毒,45以上为循环系统疾病;四季中,总死亡人数以春季最多,但循环、呼吸系统疾病以冬季死亡比例较高,损伤和中毒以夏季较高(P<0.05)。结论循环、肿瘤、呼吸、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是威胁兰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不同年龄和季节死因顺位及构成不同,应针对年龄及季节变化加强人群卫生保健工作。

死亡率顺位构成比

死因分析数据是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1]。为了解兰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及顺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兰州市2014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亡日期为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兰州市常住居民死因监测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兰州市统计年鉴。

2.方法

死因分类根据国际通用的ICD-10编码[2],将2014年兰州市常住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死亡率的标化采用 2010年的全国标准人口。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基本情况

2014年兰州市人口3639466人,总死亡人数为11031人,死亡率为303.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0.36/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360.36(6715/1863435,标化死亡率为357.52),女性为243.01(4316/1776031,标化死亡率为279.55),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 862.902,P<0.05);年龄0~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60岁以上者死亡率分别为73.92(352/476178)、38.37(361/940865)、76.02(676/889197)、202.78(1699/837857)、1603.45(7943/495369),居民死亡率在15~29岁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 526.056,P<0.05)。

2.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1)不同性别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及构成比

由表1可见,男、女性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相同,为循环、肿瘤、呼吸、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表1 2014年兰州市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及构成比

(2)不同年龄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及构成比

由表2可见,各年龄组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均不同,居于首位的疾病在0~14岁为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占该组总死亡的31.53%;15~29岁、30~44岁均为损伤和中毒,分别占各组总死亡的53.46%、33.28%;45~59岁、60岁以上均为循环系统疾病,分别占各组总死亡的31.96%、45.86%。

(3)不同季节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及构成比

表2 2014年兰州市不同年龄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及构成比

表3 2014年兰州市不同季节居民前5位死因疾病顺位及构成比

讨  论

2014年兰州市居民死亡率为303.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0.36/10万),而死亡监测的漏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地区差异较大,2006-2008年全国人群漏报率为16.68%[3-5]。考虑到漏报问题,此结果可能偏低。本次监测资料显示,导致兰州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循环、肿瘤、呼吸、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与2001-2005年兰州市城关区的调查结果一致[6],提示这5类疾病是导致兰州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5类疾病中除损伤和中毒外,其他几类均属于慢性病,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兰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结果还显示,循环系统疾病是导致45岁以上居民死亡的首位疾病,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生命的头号大敌。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慢性病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的作用结果,尤其是男性吸烟、饮酒、高盐和高脂饮食的比例更高,从而使男性该类疾病死亡率更高[7]。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中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尤为密切[8-9],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兰州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可能与该季节兰州市气温较低、污染较严重相关。因此,要以中老年人为重点人群,大力提倡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加强健康促进工作[10];同时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和低温防冻预警工作,多管齐下,降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

本次监测资料还显示,肿瘤是导致45岁以上居民死亡的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二位死因,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与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11-12]。采取加强健康促进工作、大气污染防治等综合措施仍是今后降低肿瘤致死率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据2001年全国部分城市前10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占第四位[13]。近年来自淄博市、湖北等地区的报道也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这些地区死亡病因中位居第四[11,14],说明呼吸系统疾病也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次监测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高居兰州市居民死因第三位,与新疆地区报道一致[15]。年龄是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16],儿童和老人免疫功能低下,导致这两类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较高。此外,气象因素,尤其是低温影响人群死亡,其持续时间可长达14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020[17]。因此,导致冬季呼吸系统疾病致死者较多。因此,要以儿童和老人为重点人群,加强低温预警工作,切实保护敏感人群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区域的扩张,中毒、意外伤害和创伤病人大量上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损伤与中毒位居兰州市死因第四位,比全国水平高一位[18],损伤与中毒已上升为严重威胁人群生命,尤其是青壮年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损伤与中毒的致死原因中,交通事故高居首位[19],而夏季是旅游出行的高峰期,人群活动频繁,本次结果显示夏季因损失和中毒致死者较多可能与此相关。因此,要以中青年人群为主,加强交通管制,切实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人群生命安全。

本次监测资料还显示,围产期疾病、先天异常和伤害是导致儿童死亡的3大死因,与吴生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0],提示多措并举,加强围生期保健管理、加强出生缺陷的预防和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工作将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要工作。

[1]李立明.流行病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5.

[2]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

[3]谢俊卿,信振江,白俊梅,等.2010-2012 年北京市丰台区人群死亡漏报调查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5,32(3):454-456,460.

[4]沙琼玥,马福昌,张晟,等.青海省 2009-2011 年国家级疾病监测点死因漏报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4):2628-2630.

[5]王琳,王黎君,蔡玥,等.2006-2008 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调查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2):1061-1064.

[6]魏霞,杨建萍.2001-2005 年兰州市城关区疾病监测点死因动态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203.

[7]刘庆芬,何毅.我院 2002-2011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777-778.

[8]朱勇,陈晓东.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36-1040.

[9]郑山.天气变化对循环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兰州:兰州大学,2013.

[10]顾学琪.健康促进与疾病控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3):101.

[11]郭平.淄博市2010-2011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及疾病负担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3.

[12]刘玲玲,高亚礼.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1):10.

[1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4]徐春香.882 例石化社区居民住院死亡病例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778,780.

[15]阎景红,姚刚,孙勇.2008年-2012年某自治区监测点死因顺位分析.中国病案,2014,15(5):47-49.

[16]李霞,杜忠东,周仲蜀,等.2003-2009年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疾病谱及病死原因演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7):537-539.

[17]杨军,欧春泉,丁研,等.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2):136-138.30.

[18]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19]姚建香,梁峰.2009年江阴市居民伤害死亡特征分析.预防医学论坛,2012,18(2):152-154.

[20]吴生根,黄文龙,洪荣涛,等.福建省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2):82-83.

(责任编辑:刘壮)

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15-RC-59);兰州市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2015-2-19);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2015-3-1)

李盛

1.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730000)

2.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猜你喜欢

顺位死因兰州市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二顺位最高额抵押相关法律风险及防范
抵押前顺位作展期是否要后顺位同意
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现况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兰州十年立法变革的评析*
死因
音乐和家庭都是第一顺位!两者才是他要的“爵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