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
2016-10-25彭晓燕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这一修辞语用现象,分析言语反义词在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构词形式以及修辞效果。网络语言中丰富多彩的言语反义词现象,与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以及特殊语境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境 网络语言 言语反义词
一、前言
言语反义词最早由符淮青于1981年提出:“我们把一般所说的反义词,如真—假,动—静,冷—热等,叫做语言反义词。它们脱离上下文,也是反义词。语言运用中还有不少非语言反义词,它们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示相反的意义,构成了反义关系。我们把这一种叫作言语反义词。”言语反义词又叫语境反义词、临时反义词。它是在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临时反义效果的一对词。言语反义词本身没有反义关系,严格区别于语言反义词,是一种修辞语用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交流的普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迅速发展起来。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涉及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等众多学科。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从不同视角对网络语言作出了界定。本文认为,凡是网民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都可称之为“网络语言”,包括所有以网络工具为媒介的交际言语,如网络即时聊天语、博客、电子邮件以及手机短信等等。本文主要考察聊天语、博客、电子邮件以及手机短信等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现象。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探讨言语反义词在网络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修辞效果。
二、网络中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构词
言语反义词在生活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语义表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言语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类词语手段,并且能够产生强烈鲜明的修辞效果。言语反义词在具体语境中主要通过比喻、借代、仿拟、反语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尤其是仿拟形成的言语反义词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对照、夸张、讽刺也是言语反义词的形成手段。不同语境下的言语反义词,其形式和特点都有所不同。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它的产生环境密切相关。网络语言主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区,而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造就了网络语言创新性、经济性、形象性、诙谐性和粗俗化的特点。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由于处于网络环境这一特定语境下,有其自身独特的性征。它比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更具生动性、新颖性、灵活性,其表意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言语反义词,这与网络语言的的创新性、形象性和诙谐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网民们对网络词汇进行自由发明和创造,形象地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营造一种幽默有趣的网络交际氛围。在网络语言中,言语反义词主要利用比喻、借代、对照、仿拟、反语、讽刺、夸张等修辞手段来构成,不仅可以突显其对立关系,还可使语言对比强烈、简洁凝练、含义深刻、形象鲜明,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
(一)比喻修辞构词
在网络语中,将长得美的女生称为“美眉”,将长得帅的男生称为“帅锅”,而将长得丑的女生称为“恐龙”,长得丑的男生称作“青蛙”。“美眉与恐龙”“帅锅与青蛙”是典型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成的两对言语反义词。在网络社区论坛中,“灌水”是指在论坛里发布一大串长篇大论而无实际意义的文章,将空洞的文章比作水。“造砖”则是指专心写好文章发到论坛里让大家评论,将好文章比作造房子用的砖瓦。在论坛这种语境下,“灌水”和“造砖”俨然形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在“当你穿上了感情的婚纱,我也披上了和尚的袈裟”中,“婚纱”与“袈裟”的鲜明对比,凸显出人物自我调侃而悲伤的心态。在这种语境下,“婚纱”与“袈裟”形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
(二)拟人修辞构词
拟人使要修饰的人物和物体更加形象,使所表达的含义更加清晰。例如“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最初出现在网络游戏中联盟队友共同进行游戏打怪升级的情境中。在这句话中,网友表达了对差劲队友的讽刺,将敌人和队友分别比作狼与猪,无形中“狼”和“猪”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关于“小鲜肉”和“老腊肉”,“小鲜肉”是指年轻、帅气的男生,“老腊肉”是指成熟稳重的男人,他们分别受到不同女性网民的喜爱,成为一对言语反义词。
(三)借代修辞构词
这种换名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新鲜活泼、精炼传神,增加了文趣、形象性和可感度。例如:“菜鸟”和“老鸟”,“小虾”和“大虾”。菜鸟和小虾都是指那些使用计算机但技术很差的人,而大虾即大侠,老鸟即老手,都是指那些计算机技术很厉害的人物。因此,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菜鸟和老鸟”“小虾和大虾”构成了言语反义词。
(四)仿拟修辞构词
它可使语言风趣活泼、简洁明快,使读者感到幽默、诙谐。比如:“触网和戒网”。这一对言语反义词是指刚刚接触网络和因陷入网络不能自拔而想要走出网络世界的两类人。这是仿拟的修辞手法构成的一对言语反义词。
(五)反语修辞构词
反语是构成言语反义词最典型的修辞手段。例如“菌男和霉女”,语音上听起来好像是“俊男和美女”,实际上是与之相反的一类人。这是由反语的修辞效果生成的一对言语反义词。
(六)夸张修辞构词
这种修辞手法特别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引发联想、宣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不能美得惊人,那就丑得勾魂吧!在这句话中,“惊人”和“勾魂”因语境而构成一对言语反义词。
(七)讽刺修辞构词
这种修辞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揭露、嘲笑和讽刺。比如:谁是谁老公,都是临时工。这句话讽刺了当今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因而在特殊语境下“老公”和“临时工”构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
此外,在网络语言中脱离修辞手段,根据具体语境形成言语反义词的现象也有很多。例如:论坛中经常成对出现的词语“楼上”和“楼下”,“顶楼”和“底楼”,“潜水”和“冒泡”,“顶”和“踩”等。“宁肯自豪地发霉,不去卑微地恋爱”说明在当今的恋爱观中,“发霉”与“恋爱”形成一对言语反义词。而在“明明可以靠长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中,由于某些外表无可挑剔的人恰好才华横溢,他们不靠长相,却凭借才华有所成就,引起人们的羡慕嫉妒恨,因此这里“长相”与“才华”也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隆重地种下西瓜,郁闷地收获芝麻”一句表达了人一种郁闷的心情,因此“西瓜”和“芝麻”形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对于现下一些十分热衷于减肥的人群,在他们当中流传着一句减肥口号:“要么瘦,要么死!”在这句话中,“瘦”和“死”俨然成了一对言语反义词。
三、网络语言的特殊语境与言语反义词的关系
网络语言的形式将会更加多样化,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将会越来越丰富。网络语言中丰富多彩的言语反义词不同于语言反义词,言语反义词不属于语言学中反义词的范畴,而应归属修辞学范畴,它主要靠比喻、借代和仿拟等修辞手段构成临时反义词(张红镝,2010)。根据言语反义词的这一修辞特征,学者们发现言语反义词具有条件性、随意性、时代性和民族文化性等特征(刘佳,2010)。因此,言语反义词的这种修辞性特征必然与其所处的语境有密切的关系。
网络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人们通过网络语言用不一样的方式和表达习惯传递思想、感情。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有的甚至包含别字和病句,却深受网民们的喜爱。网络语言创新性、经济性、形象性、诙谐性和粗俗化的特点让其别有新义(张璐,2008),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的专用语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主要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从自然语言移至网络的各种语言形态,这部分被称为“主态”;二是在日常现实语言中较少见或影响不大,移至网络中被频繁使用或者放大了影响的语言形态,这部分被称为“常态”;三是网络所特有的语言形态,即网络语言突破了自然语言或日常现实语言的范式,“自造”出来的新的语言形态,这部分被称为“变态”(胡明扬,2004)。另一种观点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网络语言视作一个符号系统,“网络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可读的语言符号和非可读的语言符号,而非可读的语言符号包括数字、英汉语码混用、表情符号和标点符号四个符号系统。网络语言符号系统使用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系统的符号可以在同一平面上混合使用”(彭蓝,2000:123)。“模因”理论认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就是基于复制与模仿原有的语言体系。“语言的进步首先是靠模仿实现的,然后又是靠两种语言或两种方言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曹进,2008)
大量的言语反义词出现在网络语言中,这必然与网络语言的特征和产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语言产生的特殊语境对言语反义词的产生与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言语反义词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语境的依赖性,脱离具体的语境,言语反义词也就不复存在。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语体,也是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网络语言产生与发展的特殊环境使网络语言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而网络语言创新性、经济性、形象性、诙谐性和粗俗化的这些特点正给言语反义词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语境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与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这个环境中产生并使用的,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对互联网高时效性的要求和语码输出的低效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形象性。
互联网将世界连为一体,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主要体现在“发展快、进步快、更新快”上。网上大量的信息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网上信息更新速度快,网民们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因此,人们在互联网上交谈时非常讲求速度。但是,网上交流主要是文本输入,主要靠键盘输入,一个人打字的速度再快,也无法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口语交流的速度相比。因此,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比较低的,导致网络信息输出量比较小。这对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快速交流造成了阻碍,因此导致网络语言的语言符号愈来愈简化,其言语形式也大多以短句、单句和省略句为主,用词非常简洁。这是网络语言经济性的体现,它是受到网络词语输入环境的限制,为满足网络交流的准确性和快速要求而产生的。其表现形式主要为网络语言表达上的缩写式词语、谐音词语、短句、单句和省略句。例如:在网络社区论坛中,网民若支持楼主的观点就会“顶”他的帖子,若反对他的观点就会“踩”他的文章。这里的“顶”和“踩”义为“支持某人的观点”和“反对某人的观点”,只用一个简单的字来表达,非常简洁。这也是胡明扬所提出的“三态”之中的“常态”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还是有所关联的。此外,用“顶”和“踩”来表示“支持”和“反对”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无形之中增强了语言的活泼感和形象性。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来自于网民们运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多种多样的表情和图形来表达感情,给无声的网络生活带来许多生气与趣味。这些符号不同于文字,也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各种表情符号。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不包括表情符号,因为只有彭蓝所提到的可读语言符号,与言语反义词密切相关。网络语言的形象性与言语反义词在文章当中的修辞效果异曲同工。
(二)网络交际空间活动的无限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性、诙谐性和粗俗化。
互联网覆盖全球,将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在虚拟的网络中,使得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论坛、聊天室,自由选择话题和交谈对象。网络具有随意的交际环境和新颖的交际方式,为网络交际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人们在网络中可以不讲身份、地位,放松心态进行交谈。因此,网络交际中的语言表达也更加轻松、随意、自由。网络环境的这一特点促使网上的言语交谈更加随意,思维大胆开放,想法天马行空,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给使用者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在构思上更加大胆、创新,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网民们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络语言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新兴的网络词汇上,具体表现为创造新词和旧词新义。另外,在宽松的网络交际环境中,网民们为了更加轻松愉快地交谈,经常创造一些诙谐幽默的言语表达形式。网络语言的诙谐性是最吸引人并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网民们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构想出众多有趣的网络语言,为网络环境营造轻松幽默的氛围。诙谐性主要表现在网络词语的反语和讽刺修辞方面。例如:将长得丑的女网民称为“恐龙”,将长得丑且行为粗暴的女网民称为“肉食性恐龙”。在创新性方面网络语言主要以“变态”语言为主,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语言很少出现。言语反义词的随意、灵活性与网络交际环境的随意性相适应。所以,网络语言中出现大量的言语反义词,与网络这一特殊语境是息息相关的。
(三)网络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影响了网络语言特点——创新性、诙谐性和粗俗化的形成。
在互联网中,由于交际者基本信息的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等都可以是虚拟的。这种虚拟带来的平等使一部分网民得到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再受到现实生活中具体身份、地位的制约,可以随意宣泄感情。具体来说,在积极方面,网民们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个性化,使网络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例如:将年轻帅气的男生称为“小鲜肉”,将成熟稳重的男人叫作“老腊肉”。这种新词创造带来的生动有趣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幽默感,这与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效果是一致的。因此,言语反义词大量出现在网络语言中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在消极方面,网络交际环境的虚拟性使一部分素质较低的网民在网上肆无忌惮地使用污言秽语,发泄消极情绪,使网络语言带有粗鄙和暴力倾向,污染了网络交际环境。粗俗化从网络语言出现至今一直伴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网络上大量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甚至有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走进现实生活侵蚀着青少年的日常用语和语言学习。网络环境的洁净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规范和引导。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这一修辞语用现象的分析发现,言语反义词依靠语境而存在,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反义词,它在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形式以及修辞效果与网络语言自身的创新性、经济性、形象性、诙谐性和粗俗化特点以及互联网这种特殊语境的高时效性要求和语码输出的低效性矛盾、网络交际空间活动的无限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特点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社会的日益进步,网络语言的形式将会更加多样化,网络语言中的言语反义词将会越来越丰富,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4]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李晶晶.浅谈汉语反义词的修辞效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6]施燕祖.言语反义词的修辞[J].阅读与写作,2000,(1).
[7]符淮青.言语反义词[J].语文学习,1981,(10).
[8]刘佳.言语反义词现象小议[J].成功(教育),2007,(8).
[9]张红镝.语言反义词与言语反义词——谈言语反义词之归属问题
[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10]黄海泉.网络语言的社会文化解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5).
[11]蒋悦飞.简论网语的衍生原则[J].当代修辞学,2003,(2).
[12]颈松,麒珂.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
[13]邝霞.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2000,
(8).
[14]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宁德师专学报(哲
社科版),2011,(3).
[15]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
(9).
[16]洪青皎.网络文化中的网络语言特点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6,(8).
[17]韩志刚.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11).
[18]张璐.从语用角度试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J].安徽文
学(下半月),2008,(5).
[19]陈岳.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6,(6).
[20]曹进.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
(彭晓燕 湖北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4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