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X而Y之”格式的语用特征分析

2016-10-25石文丽

现代语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模因语体焦点

摘 要: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格式,“X而Y之”有着自己独特的语用特征。从所出现的语体角度来看,多为新闻语体或者文学性较强的文章,都需要借助语言符号影响听话人的观点,要求说话人的权威性和信息的简明、人性化,而“X而Y之”格式的相关特征可以满足这些条件。从本身所具有的语用特点来看,“X而Y之”格式可以突出焦点信息,并且已经成为模因,能产性很高。

关键词:语体 焦点 模因

一、引言

在对“X而Y之”格式进行语料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可以使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表达“X而Y之”的语义。例如:

(1)在战术上重视腐败现象,想实策、定实招,腐败现象是可以防而治之、战而胜之的。

(1')在战术上重视腐败现象,想实策、定实招,腐败现象是可以防治、战胜的。

(2)有人说她傻,她恭而听之,笑而退之,只此而已。

(2')有人说她傻,她恭敬地听着,笑着退下,只此而已。

虽然例(2)的语用“X而Y之”格式来表达更精炼,但是对例(1)这种情况却不能进行很好地解释和说明。这也让我们对这一格式的使用进行了思考。为何要用这一格式?是否是因为受到了特定语体的影响?这一格式在语用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二、特定语体对格式的影响

在搜集“X而Y之”格式的相关语料时,我们发现,语料多来自新闻评论类文章或文学性较强的文章。董育宁(2007)曾对新闻评论类文章进行研究,他认为新闻评论是职业传播者和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提供意见性信息的言语交际过程,主要是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解释说明,对国际国内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论证分析,或者对事件和人物的褒贬评判。和文学性较强的文章一样,主要交际目的都是借助语言符号去影响公众的观点,以期促成某种行为或者情感的转变。

在传播观点的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说话人(劝说人)、信息和听话人三方,关于如何影响听话人的观点以及促成听话人行为或情感的转变,主要依靠可控的说话人和信息这两个因素。

(一)说话人角度的分析

一般而言,说话人越权威,听话人就越容易认同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这种权威性可以通过听说双方的心理距离来控制。心理距离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亲近、接纳、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主要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陈丽梅,2014)。所以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性,说话人便会拉大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语言上,便会更倾向于使用书面用语。吴春相(2008)也指出,社会关系越远,交际双方说话越礼貌,越文雅,废话较少,脱节、颠倒现象越少,并且越讲究连贯照应、不随便转移话题等,也就是越接近书面语特征。

“X而Y之”格式,使用了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而”和“之”进行组构,,具有书面语色彩。这也和多用文言句式的书面语特点相同。所以,“X而Y之”格式,更有利于心理距离的拉大。虽然单纯词或复合词的扩充违反了格赖斯的方式准则,但是更好地满足了格式所处的语体的交际目的。因此,有些双音节单纯词或复合词会使用“X而Y之”格式进行扩展。

(二)信息文本角度的分析

信息本身是影响听话人观点的重要因素,受到说话人的控制,所以“说服者必须把握整个说服活动的情景因素,针对被说服者的个性特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如果只靠原始信息本身的力量,说服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董育宁,2007)。因此,当信息越简明晓畅、人性化时,听话人的接受度越高。

1.简明晓畅

信息的易懂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简明晓畅上。“X而Y之”格式不需额外添加关联词语,即可将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点出。例如:

(3)那么,为什么试图“引而喂之”而不“引而歼之”呢?

如果用关联词语进行描述,根据上下文语境,“引而喂之”就是先将蚊子引过来然后喂它,“引而歼之”就是先将蚊子引过来然后歼灭它,语言啰嗦、不简练。而“X而Y之”格式能高度概括前后语义关系,简洁明了。

2.人性化

除了客观,信息还应该人性化,使得听话人易于接受。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信息可以从人或物出发进行描述,并表达说话人的观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X而Y之”格式主要用来针对动作、性状进行描述或强调,和人有关。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带有说话人自身的主观性,这主要表现为格式自身所带有的主观性评价或推论,有些“X而Y之”格式就体现了说话人对事件的褒贬评价。例如:

(4)假如陈华在同学面临生命危险关头,无动于衷或逃而避之,那才真是不可救药。

(5)所以,学习推广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意义重大,每个热爱祖国的人都应该积极而为之。

例(4)中的“逃而避之”,选用“逃”和“避”为构成要素,显示出说话人的贬义评价,而例(5)中的“积极而为之”则是用“积极”这一要素来传达说话人的褒义夸赞。

有些“X而Y之”格式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所处语境的不同,会显示出不同的主观评价义。例如:

(6)一人一口,“分而食之”。

(7)同样的金融经营思路,你争我抢着分而食之,倒不如变一变思路,想一想如何开拓市场。

“分而食之”本为一个中性词语,描述一个动作行为,无褒贬评价义,如例(6),但是在例(7)中,受到整体语境的影响,它表达了作者对市场上的经营行为的批评,带有贬义色彩,显示出不同的主观倾向性。

第二,信息须悦人,使听话人在接收信息时获得审美享受。“X而Y之”格式中,有很多都是对双音节复合词进行拆分而后组合的,如:“编而制之”“沉而稳之”“静而默之”“惶而恐之”是由复合词“编制”“沉稳”“静默”“惶恐”变化而来。由两字格变成四字格,在音韵、字数、结构上都十分对称,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使用习惯和审美要求。且这种拆分比直接使用原词更富有趣味性,能使读者眼前一亮。

三、格式自身的语用特点

(一)突出格式的焦点信息

“X而Y之”的高频使用,除了受语体和信息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语用特点的影响。使用这个格式可以突出不同的重点信息,即焦点。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也是一个句子的语义中心所在,可以通过语音标记、句法标记、语序来体现。由于话语的信息编排通常是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所以,一般而言,越靠近话语结构末端的信息越新,也越重要,被称作常规焦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焦点都在话语结构的末端,有一些成分并不用来引入新的信息,而是已经在上文或者语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入了,是说话人出于对比目的而强调的,这类焦点就可以称之为对比焦点(方梅,1995)。那么在“X而Y之”格式中,是否也能突显这两种不同的焦点呢?是否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1.“X而Y之”结构的常规焦点

根据常规焦点的定义,在“X而Y之”这一话语结构中,“Y”处于格式的末端,即为整个格式的焦点,是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但是语义的不同,尤其是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会影响“Y”作为常规焦点的地位。只有当“而”表示并列、承接、补充关系时,其话语结构的焦点才为常规焦点。而由于格式中的变项“X”和“Y”在语义上有着不同的联系,格式的常规焦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如下:

a.常规焦点=X=Y

当“X”和“Y”的语义相同或相近时,常规焦点既可以是“X”也可以是“Y”。此时,“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由于前后变项的语义基本相同,所以,虽然“Y”处于话语结构的末端,但从语义上来讲,“X”也可以作为常规焦点。例如:

(8)若尝而不买,更觉“有失体面”,于是干脆逃而避之。

(9)他说,他准备在1998年国际足联现任主席阿维兰热任期届满的时候替而代之。

例句中的“X”和“Y”语义相近,虽然“Y”处于信息结构末尾,但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注意的语义信息也可用“X”表示,导致常规焦点与“X”和“Y”均有关。

b.常规焦点=Y

当“X”和“Y”语义不同,“而”表示承接和补充关系时,整个格式的语义焦点便在“Y”上。这也可以从“而”所表示的前后变项的关系上得到论证。在承接和补充关系中,“X”和“Y”一般符合时间顺序原则,“X”先于“Y”发生,相应地,“X”对应着旧信息,“Y”对应着新信息,所以“Y”是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关注的信息,成为焦点。例如:

(10)我认为这种使人视而生畏,见而避之的行为,是不高明的做法。

(11)推而论之,艾滋病人应当是有从事拆迁业的权利的。

从例句中可以发现,“避”和“论”是作者想要突出地话语重点,“见”和“推”只是作为一个后项动作的发生背景而出现的。

2.“X而Y之”结构的对比焦点

和上述“Y”为常规焦点情况不同的是,当“而”表示修饰关系时,整个格式所突出的焦点并非“Y”,而是“X”,用以强调动作发生的背景和方式。这并非按照信息编排原则所出现的常规焦点,而是说话人出于对比目的而强调的对比焦点,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意在突出与语境或听说双方观点不同的部分。例如:

(12)以前还一直以为是《地道战》的编辑们想出来的呢,看来是古而有之。

(13)但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地方政府的这种投资冲动应审慎而为之。

(14)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反而行之,越是一片平静似乎十分安全,李信越是感觉到处都充满了危险。

当“X”为整个格式的对比焦点时,前文必然有一个和“X”语义相反的隐含观点,即有一个预设——说话人认为听话人认为某事是B,但实际为A,说话人的目的在于指别“是A而非B”。“古而有之”和说话人所认为的“现”相对;“审慎而为之”和说话人认为的过于冒险和激进的投资计划相对;“反而行之”则和上文的理解方式相对。“X而Y之”格式通过突出“X”来使听话人注意前后的不同,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情状和方向,“而”在格式中充当了突显对比焦点的标记词,而标记词并非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省略后句子仍然可以成立(方梅,1995)。所以这类突显对比焦点的格式可以简缩为“XY之”。

3.“X而Y之”的焦点为格式的整体引申义

在“X而Y之”格式中,除了上述可以根据语境自由组合的半固定短语之外,还有一类固定的成语,其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改变,而且在语境中使用时,格式的整体引申意义才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所以这类短语的焦点并非“X”和“Y”,而是由“X”和“Y”共同构成的意义整体。例如:

(15)这种做法会堂而皇之地被说成是为了加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关系。

例(15)中,“堂而皇之”短语的焦点既非“X”也非“Y”,而是整个短语引申出的“表面庄严,内里相反”之义。

(二)开放性和能产性程度高

“X而Y之”格式并没有对“X”和“Y”给以过多的限制,开放性程度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X”和“Y”不必是独立运用的词,一些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也可进入该格式,如“惶而恐之”的“惶”、“礼而拜之”的“礼”等。

在现代汉语中,“X而Y之”的使用频率高还在于它已成为一个“模因”。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能够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者社会行为都属于模因,人们在交际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促成模因(何自然,2010)。“X而Y之”格式由于其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从众多的“X而Y之”类短语中通过同构类推的方式提取出来,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模因。而且该格式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强烈的语用效果以及明显的书面语体特征,易于被仿造,因此成为衍生能力较强的模因。当其成为模因之后,带有众多“X而Y之”格式特有的规约性,会对进入的变项进行限制。对不符合规约要求的变项所形成的新奇格式,进行压制,消解其不合规范性。

四、结语

通过对“X而Y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格式能够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特定语体的需求,从所出现的语体角度来看,多为新闻语体或者文学性较强的文章,都需要借助语言符号影响听话人的观点,要求说话人的权威性和信息的简明、人性化,而“X而Y之”格式构件的书面语特点以及整体简明晓畅的特征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二是格式本身所具有的语用特点,可以突出焦点信息,并且整个格式已经成为模因,能产性很高。

参考文献:

[1]陈丽梅.情感对言语交际中心理距离的影响[J].平顶山学院学

报,2014,(3).

[2]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7.

[3]董秀芳.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的确定原则[J].汉语学习,

2003,(1).

[4]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

(4).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温锁林.关于焦点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3).

[8]吴春相,金基石.略论心理距离与书面语、口语的关系[J].汉语

学习,2008,(4).

(石文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83)

猜你喜欢

模因语体焦点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焦点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两会”焦点
彩世界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焦点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