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2018-05-14冯晓清
冯晓清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灵活的应用语文知识。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于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语文的阅读能力的把握以及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语体”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很好的夯实这一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出一个语文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
语体意识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于语体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的使用模式以及语境控制和把握的一种心理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说的话语体意识也可以称之为语体自觉,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于语言的一种应用和实践,在应用过程中人们选择合适的语境和合适的语体对语言进行输入与输出的一个过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来更好的完成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在一定的程度和情景中我们也可以说语体意识也可以说是拥有着能够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进行交际的这一社会行为的性质和类别,能够帮助判定该交际的语言参数等级,进而我们可以参照这些数据制定出恰当的、合适的交际策略。选择合适的功能用语、恰当的语言材料以及表达手段进行更好的交流。
1 语体意识的特点
语体意识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下是有所不同的,有时候即使在同一个语言情境中,语体意识的应用也是由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例如要求写一篇关于夏天的记叙文,字数规定在 400 左右。这种要求不但规定了作文的题材,同时对于作文的字数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理论上这种作文的要求已经定型了,那么学生的作文理论上应该是相差不大的,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生所交的作业中我们会发现的是大家的作文内容几乎都是不同的。同样是对于夏天的记叙文作文,学生的认识、见解以及思考是万却不同的,大家的写作思路不一样就导致了他们的写作内容和方向大大的不同,进而写出的作文自然也都不一样。
2 语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的发展史具有阶段性的,心理水平的成熟程度,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生理机能的发展情况不同等一些原因,我们将语体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龄前、学龄和职业化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语体理论逐渐的趋于成熟,很多学者对语体理论定义、描述和分类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大部分对于语体的认识和学习都是基于职业化的,都是主要围绕职业化的交际方式和非语言材料来进行的,并没有过多的研究不同年龄段特别是学龄段的语体知识,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学龄段的语体知识并没有很好地重视。据相关的研究显示不管人们的年龄多大,他们本能的拥有着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在当前从事语体研究的专业人员却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小学是人生的启蒙点,中学阶段是人们学习精力最为旺盛、求知欲最为强盛的一个时期,这两个阶段也是很好地学习和掌握语体知识的阶段,因此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对于学生语体知识的培养。
3 语体意识的培养方案
3.1 语文教学应该模拟多种情境,安排多角色教学
语体知识不是人们生而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培养中而逐渐产生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境,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不同的身份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语体知识,更好的学习语体知识。语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安排情境教学,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语体学习能力。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学习相同一个字的使用,帮助学生揣摩语体的魅力。比如我们生活中常常所用到的一个“嗯”字,在汉语中它有四个声调,但是每一个声调在不同的情景下所代表的意思是非常不同的。当“嗯”字念第一声时,可以表示拟声词,当“嗯”字念第二聲的时候,就表示了一种疑问或者惊讶的语气,并且语感是非常强烈的,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去慢慢体味语体的变化。
3.2 循序渐进教学
由于语体意识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阶段的,同时由于人们智力的发展和成熟在各个阶段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因此在语体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有一定的阶段性的进行教学和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在对语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语体的教学,首先应该学习的是比较简单的陈述句,然后是感叹句,最后才是疑问句等。在教学中时首先我们对于语体的学习应该是不带强烈的感情的,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大家逐渐将情感带入语句中,开始逐渐体会语体的应用。同样,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语文写作时,也是首先从记叙文开始,随着知识以及年龄的增长,写作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逐渐让学习些说明文、一轮文定一些其他文体。
3.3 模仿学习
在语体的学习过程中模仿也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并且模仿学习方法有着很好地作用。模仿不是抄袭,从一定的程度来说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手段,例如在语体的学习过程中长时间模拟记忆后我们可能才能学到这个语体知识。从这一层面来说在语体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模拟也是对于语体知识的一个学习,并且是对于语体认知的一个发展阶段。对语体意识的培育来讲,模仿不是有无问题,而是作为语体认知的一个发展阶段。
3.4 在合作中学习
语文作为一个语言学科,听,说,读,写是它的基本要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基础夯实了,在语文的学习上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体意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聚集在一体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群体,那么在群体中展现出来的语体意识也就更加的丰富了。因此语体知识不仅仅是作用于个体的一个知识,同时它也是对于群体的语言以及人文精神的一个体现。因此,任何一个个体的意识里都不可避免的会溶解者群体的因子,而在团聚的群体中个人的行为、语言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 专业的角度来说,语体区域比功能区域更早的存在,这也就说明了语体区域与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是属于适应与待选关系,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对应性。语言是社交的关键,而语体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是语文的大部分体现,因此语体也就具备了社会所认同的交际和文化特质。虽然语体意识最初是作用于个体的,但是他门自身也有着群体知识的智慧,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活都离不开群体而单独存在,他们都是在于群体生存和发展。群体模型一旦确立,任何个体的创造就必不可少的要在群体模型中进行,一旦他们超出群体的框架就会 “失体”。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加血中也可以建立群体模型,将个体与群体相区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就某一个语体问题展开讨论,由老师将个体与团体的答案进行汇总,再公布,以这样的小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更好的为学生以后的语体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