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异性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语用分析
2016-10-25□冯晓媛
□冯晓媛
摘 要: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主要语用功能是标异性,即表明与众不同。它经常在口语中使用,使用时出现的位置主要是话轮的开头(非起始话轮)和话轮的中间部分,一般不在话轮结束部分使用。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具有表明不同观点、引起听话人注意和表达特殊感情等作用。在实际使用中,它存在不同使用模式,还会根据语用情况,产生不同的变体。
关键词:“问题是” 话语标记语 语用功能 语用变体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问题是”的篇章连接功能包括三个层次:命题功能、逻辑关联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③。孙慧妍(2006)、李宗江(2008)分别从起篇章连接作用和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出发,对“问题是”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主要功能是标异性,我们将从语用的角度对“问题是”进行讨论,重点分析“问题是”的特征、用法、功能等。
二、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基本特征
(一)“问题是”的基本特征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名词“问题”表示:a.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b.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困难;c.关键、重要之点;d.事故或意外。“是”是一个动词,“主要起肯定和联系的作用,并可以连接多种关系”。④因此,“问题”和“是”是名词和动词的结合,构成“问题是”这个主谓结构。曹秀玲(2010)认为,“主谓结构是话语标记的重要来源之一。”⑤作为主谓结构的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形成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问题是”这个主谓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凝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是”产生了不表示实际意义的用法。随着这种用法广泛被接受,“问题是”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它成为一个具有连词作用的话语标记。试看例句①②:
(1)问题是理论的源泉,问题变动引发理论的更新。
(2)在概念选择和词义激活阶段,一个争论的问题是,词义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的。
(3)童腊梅:为什么我说这个事情。
王福重:问题不是这样,问题是她不想和她的穷丈夫生小孩,如果换个男人她还是愿意生的,这是问题所在。
(4)杨澜:也许她认为她做的是对的。
李敖:问题是…她后来打电话给我,我都记得很清楚,我赞成她大义灭亲,可是你要站在义这一边。
(5)“人造美女”热原因探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姣好的面容和迷人的身材确实可以给人以感官的享受和愉悦。问题是,人们的审美情结为什么偏偏对女性的体貌而不是对男性的体貌情有独钟?
例(1)和例(2)是书面语语体,“问题是”从词汇上来说具有具体的意义。例(1)中“问题”作主语,可解释为a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作为关系动词做句子的谓语。例(2)中,“问题”与别的部分具有句法关系,“一个争论的”作为定语修饰“问题”,“问题”解释为b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困难;“是”为引导句子的谓语,从语音上来说,“问题”和“是”的结合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韵律单位。虽然例(2)在“是”后面做了停顿,但是这种停顿是为了突出后面的重点,并不表明“问题”和“是”结合紧密。例(3)是一个话轮,在这个话轮中,“问题是”有相应的否定形式“问题不是”,两者对比使用,可以明显地看出具有实在意义。例(1)~例(3)都具有真值逻辑语义,不属于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问题是”,因此我们对此不再展开。例(4)和例(5)中的“问题是”词汇意义弱化。例(4)是口语语体,“问题是”并不表示词汇意义,也不做句子的成分,不与别的成分发生关系,是一个可取消的成分。“问题”和“是”在语音上的联系十分紧密,在“问题是”的后面使用了省略号,是话语标记语。例(5)是书面语语体,“问题是”表示后面叙述内容与前面的差异,前面表达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肯定,后面讨论“审美情节”偏向,前后有不同的侧重点,“问题是”用于前后内容的承接,它同样是话语标记语。例(4)、例(5)的“问题是”都属于话语标记语,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是”从普通的句法成分发展到话语标记语,这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例(4)、例(5)中的“问题是”失去了真值的逻辑语义而成为话语中前后相续的标记,为了确认“问题是”不同属性用法的归属问题,我们对话语标记语的界定做了分析,得出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问题是”都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功能上具有连接性;
2.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
3.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
4.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经常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
5.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高低等来识别。
语篇中具有以上特征的成分,我们可将它认定为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在某些语篇中就具有以上特征。从功能性上来讲,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属于标异性的话语标记语。“标异性”是指在会话中意义上有所转折,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问题是”的分布
通过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称CCL语料库)进行检索,总共得到12007条“问题是”原始语料,对其中前500条原始语料进行逐条的人工分析后,得到了不同属性的“问题是”的使用量和分布比例(我们将不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问题是”标记为“问题是1”,将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问题是”标记为“问题是2”):
从表1可以看出,“问题是1”的使用频率更高,占语料的绝大多数,但“问题是2”的使用频率也达到了15.2%,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另外,在公文语体中一般不使用“问题是2”,在500条原始语料中,没有发现公文语体使用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情况。
三、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功能及出现位置
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主要语用功能在于标异性,在实际使用中,从交际角度出发,它具有表达不同观点、引起听话人注意、表达特殊感情等作用。在76条用例中,“问题是”出现在句首或者话轮开端(非首发话轮)的有58条,约占总数的76%;出现在句中的有18条,约占总数的24%。虽然话语标记语具有出现位置灵活的特点,但是话语标记语“问题是”不能出现在句尾处。在下载的500条原始语料中,我们没有发现出现在话轮结尾处的话语标记语“问题是”。
(一)表达不同观点
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可以表达与前面所说内容不同的观点,这种不同的观点,可以是对前面说话内容的否定,即从它的对立面发言;也可以不否定前面内容,但从另一方面引出自己的思考。
1.观点不同且对立
说话人对前面所说内容不认同,用“问题是”表明不同意,引出自己的观点。例如:
(6)语境:探讨张悟本引起的绿豆风潮
窦文涛:这个是,我看网上还真的有一个人为张悟本说话,说你看张悟本现在全国都痛批人家,其实人家也就是一个食疗,他见到有一个人,有一个什么病,是喝绿豆就好了。
许子东:但是问题是他不喝可能也好。
(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窦文涛:绿豆涨价是张悟本忽悠的2010-06-03摘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检索系统)
例(6)中,窦文涛说一个人因为喝绿豆病就好了,许子东使用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实现了话轮的转换,表明自己对前面内容的不认同,反驳前一说话人虽然这个人喝了绿豆病好了,但是这个人不喝绿豆可能也能好。在这里,后一说话者说的内容是前一说话者观点的对立面。
2.观点不同但不对立
说话人不对前面所说内容进行否定,而用“问题是”表明另外的看法,引出自己更加全面的考虑。例如:
(7)说纪大夫解剖了几百几千,问题是那个解剖室里可不是纪大夫一个人在解剖,全世界那么多医生都在解剖,都没有发现。
(深圳电视台“22度观察”栏目:中医养生还可信吗?2010-06-17摘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检索系统)
例(7)中,说话人前面说的内容是某一方面,并不完善,“问题是”引出后面内容,但并没有对前面进行否定,而是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进行解说。
(二)引起听话人注意
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可以用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
1.引出不同观点
说话者先用“问题是”吸引听话人的注意,然后引出与前面内容不同的观点,从而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8)语境:作者滕彪用相声体裁来讨论苦难和死亡。
甲:可没有真相就没有正义。至少,钱云会案是交通肇事还是谋杀,都不弄清,还有正义可言吗?
乙:问题是,谁家的正义?哪一种真相?
例(8)中甲表达的内容是是否有正义可言,乙却在下面的对话中转换了内容,他考虑的不是有没有正义的问题,而是“谁家的正义”,这就是乙与甲观点的不同。通过“问题是”先引起甲的注意,然后用疑问句引出自己的观点。
2.引出表达重点
“问题是”可用于引出表达重点。这种情况下,“问题是”前后的内容一般有逻辑上的前后关系。前面是肯定的内容,“问题是”引起听话者的注意,“问题是”之后的内容是说话者要表达的中心所在,是话语的重点,是希望听话者特别注意的。例如:
(9)表上的处罚金额是每平米10元,处罚的通知单上也明确地标明必须限时恢复非法破坏的植被,问题是每年钱都罚了,但是上一年非法占地的林地,不仅没有恢复,新的一年又有林地被侵占。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保护区里的乱采滥伐2010-12-05摘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检索系统)
例(9)中,前面内容陈述了处罚非法破坏植被的措施,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用于吸引听话人注意,表明这一措施实施后,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从而引出表达重点。
(三)表达特殊情感
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可以用于表达特殊的情感。“问题是”前后的内容观点有差异,但是后一说话人不对前面内容进行直接反驳,而是使用“问题是”表达轻微的转折,保全前一说话人的面子,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例如:
(10)语境:美国通用公司破产的内幕和分析。
刘持金:现在在美国,开始舆论界说法不一。他说那现在白宫亲自插手通用汽车,亲手去拯救这些银行,又给银行做压力测试,要向银行注资,还要去管医疗产业,同时还要管外交,伊朗的问题,朝鲜的问题一大堆的问题。但是像这样去把手伸得这么长的政府在历史上还是史无前例。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是他要社会民主主义抬头了现在是,这只是大家的一种舆论的讨论而已了,不过事实也是这样,现在来看,因为经过通用的事件以后,实际上客观上来讲,应当是说强化了工会的作用,更大的对工会,做到了一种全社会性的认可。
何亮亮:问题是奥巴马要把美国领向什么地方,是不是社会主义在救美国?现在有人这样说,也是一种开玩笑,但是开玩笑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们一切措施国有化,通用现在就已经成为国有企业了。从某种逻辑上来讲,好像是一种社会主义企业,那么这条路到底要怎么走,这个是不是意味着劳工的力量会更加强大?是不是通用的高成本还要继续下去?甚至要扩展到全社会?那这个问题只有美国人民可以来回答。
(深圳电视台2009年6月24日“22度观察”栏目:究竟是谁谋杀了百年通用?——摘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检索系统)
例(10)中后一说话人与前一说话人在内容观点上有差异,但他没有直接反驳前一说话人或者直接用转折词表明自己的不认同,而是用话语标记语“问题是”提出另一个疑问,表明自己对前一说话人说的内容还存在不同意见,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四、“问题是”的使用模式和语用变体
(一)“问题是”的使用模式
话语标记语“问题是”具有标异性,但是在标异的内容上,话题前后有不同的关系意义。通过语料分析,根据“问题是”前后内容的指向,我们归纳出以下两种使用模式:
模式一:X/问题是X1
模式二:X/问题是Y
其中“X”表示说话内容的大话题,“/”表示话语中的停顿,“X1”表示与“X”相关的话题,“Y”表示与“X”平行的另外话题。无论是相关话题还是另外话题,说话人说话的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更大的话题。
1.模式一:X/问题是X1
在模式一中,说话人前后有不同的考虑,“问题是”之后经常用疑问句来表示这种不同考虑。前面的内容是说话者为后面的观点所做的铺垫。例如:
(11)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
(12)既然该项财产在宣告没收时在俄国境内,那就必须根据俄国法律决定没收的效力。问题是作准的俄国法应是沙皇法还是苏维埃法?
例(11)中,为了让听话人注意到说话人考虑的重点,说话人利用“问题是”提出疑问。前面的内容是说财富、资本和钱三者的范围,这是一个大话题,而“问题是”后面则是与之相关的话题,说话人的疑虑在于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和钱的相互距离,它的主题仍旧是“财富、资本和钱”。例(12)中,“必须由俄国法律决定”,这是一个大话题,“问题是”引出疑虑:作准的法律应是沙皇法还是苏维埃法?这是针对大话题而产生的相关话题,都是针对俄国法律。
2.模式二:X/问题是Y
在模式二中,说话人前后说的是两个不同的大话题,是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关系。虽然这是两个大话题,但说话人说的内容总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即有一个更大的话题。前者是对某个问题的认同,“问题是”表明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异议。例如:
(13)认为个人应当为社会而生存,发展,与社会共同生活相协调,乐意为社会作贡献,这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他们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反对利已主义时也反对个人发展的完善。这就不能不说片面了。
(14)也正是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激活了地震与火山,控制着矿产形成,决定了陆洋分布,影响到生命进程。从这一意义讲,板块运动是地球最重要的运动。问题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运动和演化的研究,不仅面临着多数情况下“不在现场”、迫使地质学家专作“事后诸葛亮”的尴尬,也面临着无法“亲临现场”的困难。这不光是因为谁也没法从头到尾看完一场长达百万年计的地质活剧,也是因为我们虽能上天,却不能入地之故。
例(13)中,说话人认为“问题是”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道理,但作者又从另一方面提出异议,即“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这是同一个主题下面的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是平行的。例(14)中,“问题是”前面部分用“从这一意义讲”说明两者是平行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关系,但是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观点存在异议,虽然“板块运动是地球重要的运动”,但是对地球的研究还是存在许多困难。
(二)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语用变体
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问题是”可以发生语用上的变化,在它前面可以加上表示转折意义的连词“但、但是、可、可是”等,还可以在它后面带上介词“在、在于”等,有时还可以带有动词“说”等。例如:
(15)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但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6)当时台湾有些规定,因此我也不能够去内地拍戏,反正跟内地有关的东西也都不能去台湾,可问题是台湾的票房是很大的一块,所以这样一来香港的人可能就不敢找你来拍戏了,所以我就有一段时间没戏拍。
(17)人人都有这个善性,问题是在有没有表现出来。
(18)《甜蜜蜜》之后我就想拍,但是剧本一路写不好,因为他们都是那些对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很有理想的一种人。但是问题是说,我们中国人移民的时候,我们的包袱太重。
例句里附带的词中,连词“但、但是、可、可是”等表示转折意义,具有加强话语标记语“问题是”标异性语气的作用,让“问题是”的标异性更加突出;介词“在、在于”等具有突出话语重点,强化问题的对象的作用,介词后面的内容是说话人更希望听话人注意的内容;“问题是”后面带的动词“说”等并不真正代表这个动作,“问题”是一个不具有生命的名词,因而不能发出动作“说”。在这里,“说”的作用是调节说话人的呼吸,可以有一个停顿,让说话人有时间思考说话内容,进行话语组织,同时凸显出说话人强调的内容,即“我”要说的是什么。在我们收集到的76条原始语料中,有17条存在语用变体,共有5种形式。“问题是”的变体形式、出现次数和频率见表2。
以上数据表明了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不同变体形式在动态语料中的活跃程度,其中,“但问题是”这种变体形式的使用频率最高,达到64.7%。这里的调查结果局限于本文所收集的17条语用变体用例,除此之外,话语标记语“问题是”还可以形成别的为人们所接受的语用变体形式,如“但是问题是”等。
五、结语
作为话语标记语,“问题是”的主要功能是标异性,“标异性”是指在会话中,话语在意义上有所转折,并分析出理由,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是”作为话语标记语由具有实在意义的成分转化而来,在转化的过程中,它的意义和结构逐渐变得不可分析,成为一个词汇化程度很高的成分。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语的转化也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组,由名词“问题”和动词“是”组成,经常作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其次是表话语的衔接同时又保留其部分意义,或者完全成为只表示衔接功能的成分。这种情况下,“问题是”可以更易也可以剔除,成为一个话语标记语;最后发展成为类似于口头禅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演化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即“问题是”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阶段,通过了解它的位置分布、语用功能以及常见的模式和语用变体,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逐步虚化的轨迹、特点以及使用上的灵活性。
注释:
①本文例句除有特殊说明外,均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CCL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②本文语料主要来自CCL语料库和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引用
的例句较多为访谈类节目,存在语句不通和赘余的情况,为尊重语料库的原貌,我们对其中的字句未加改动,特此说明。
③孙慧妍.“问题是”的篇章连接作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
(9):66-68.
④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96-557.
⑤(p38-50)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
法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10,(5).
参考文献:
[1]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
问题[J].汉语学习,2010,(5).
[2]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
究,1999,(3).
[3]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J].中国语文,
2008,(5).
[4]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不是”[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6).
[5]卢英顺.“这样吧”的话语标记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2,
(5).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7]孙慧妍.“问题是”的篇章连接作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9).
[8]徐蕾,周明强.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语用功能[J].浙江
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6).
[9]尹海良.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冯晓媛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