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乌拉特民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2016-10-24莎日娜闫振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乌拉特呼伦贝尔部落

莎日娜 闫振刚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文化馆,内蒙古巴彦淖尔015300)

浅谈乌拉特民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莎日娜闫振刚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文化馆,内蒙古巴彦淖尔015300)

本文从乌拉特民歌的起源、分类、传承情况及保护建议等方面,论述乌兰特民歌厚重、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来源;特点;分类;传承保护

民歌就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包括近现代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民族的歌。它得以传承的载体就是人民大众,所以它的创作也一定离不开民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三百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瑰宝。据专家统计,在乌拉特部落流传下来的350多首民歌中,有220首是来自民间艺术家的,歌曲的内容多以“散歌”、“花歌”为主。

一、乌拉特民歌的历史渊源

十八世纪开始,喇嘛教在乌拉特草原逐渐盛行,喇嘛庙也遍地林立。喇嘛教本身是一种文化,而说教、传教又需要各种途径,这就必然会产生关于喇嘛教的歌曲,因此就有了关于政教哲理的“律歌”(秀鲁格·道),和宣传活佛高僧宗教思想的“古如道(歌)”等。这些作品初创后先在庙宇僧众中试唱、修改,然后在广大牧民群众中推广、普及。这些歌曲占了乌拉特历史民歌的很大比重。就乌拉特草原的喇嘛庙而言,在这方面创作最多的当属西公旗梅日更庙的一、二、三世活佛,尤其以三世活佛罗布森丹·比扎拉生(1717—1766)最为突出。但是,出自活佛和喇嘛的歌曲并非都是严肃的政教歌曲,也有其他方面内容的,如当下最为流行的乌拉特民歌《天鹅》(现误称为《鸿雁》)也是出自活佛或喇嘛之手。

乌拉特民歌的源头是从呼伦贝尔来的,乌拉特蒙古部落于1648年由呼伦贝尔迁徙至阴山南北戍守边关,游牧生息。一是从民族历史的角度讲,呼伦贝尔是北方所有游牧民族的摇篮(翦伯赞语),自然也是蒙古民族的摇篮。二是从民歌内容的角度讲,我们至今在乌拉特地区仍能听到的与蒙古民族早期文明息息相关的《祭火祝词》、《骏马赞词》、《敖包诵》等古老说唱和《宝贝歌》、《呔咯歌》等古老民歌都带有明显的呼伦贝尔民间艺术色彩。

二、乌拉特民歌的风格特点

就音乐风格而言,与年代有关,年代早的更多的保留了呼伦贝尔的风格,年代晚一些的则融合了许多鄂尔多斯的风格,西部的还渗透了一些阿拉善的音乐风格。但仍能感受到东部科尔沁、呼伦贝尔的音乐基因所在。

就旋律特点而言,乌拉特民歌旋律中对宫调式和徵调式的应用是内蒙古各部落民歌中应用比例最高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乌拉特民歌的源远流长,因为在蒙古族音乐中宫调式和徵调式的运用历史是比较久远的。

三、乌拉特民歌的分类(构成)

同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乌拉特民歌类别之分。乌拉特民歌主要取材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淳朴的民风、民俗特点以及宽广的草原,雄伟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和明静的湖泊。因此,以内容为标准,乌拉特民歌可分为政教哲理歌、英雄赞歌、爱情歌曲、家乡颂歌、感恩父母歌、教诲训诫歌。除此以外,还有关于劳动的歌、讽刺幽默的歌等。

从歌曲的节奏、律动和旋律进行来分,乌拉特民歌可分为“长调歌”和“短调歌”两种。长调歌:(蒙古语称“乌日汀道”,长曲调、节奏自由之意)是游牧蒙古人对自由草原牧歌的统称。其旋律走向呈流水或湖泊的波纹状。曲调悠扬、舒展、富于变化,完全可以与蒙古高原起伏跌宕的杭盖戈壁、绵延弯曲的山川溪流相媲美。短调歌:(蒙古语称“宝根宁道”)游牧蒙古人对节奏型草原歌曲的统称。其旋律走向基本按结构规整的“起、承、转、合”进行,用小节线划分其节拍的强弱和巡回往返的节奏运动规律。

从音乐形态的角度分析乌拉特民歌,又可以分为律歌、散歌、和歌、古如道(歌)这四种形式。律歌包括政歌、雅歌、宴歌、高僧活佛的教诲训诫等严肃内容的歌曲,有一定的民俗知识、传统礼仪方面的讲究。散歌包括人文历史、社会生活、赞颂歌曲、情爱思念等内容,以大众化为特点。和歌,即一唱众和之意。不分男女老少群情激昂的混声合唱,被认为是蒙古族多声部合唱的初期表现形态,同时也是蒙古族民歌传承至今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古如道(歌),又称为古如,本出自藏语。意为用诗歌的形式表述高僧活佛的宗教思想、礼教箴言。配以曲调向社会百姓传播推广的一种音乐形态。产生于寺庙,流传于民间。大多出自梅日更活佛之手。至今保留下来的原创“古如道(歌)”38首,存在于《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八十一题歌》里广泛流传。

四、乌拉特民歌的保护传承

民歌是先人踏着的古人足迹,活人踏着故人的足迹一路走来、一脉相承的传承下来的,它包含着一个民族或部落的语言风格、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内涵,也是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民歌本身就是这个民族或部落的发展史、文化史。那么,当这个民族或部落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改变的时候,这个民族或部落的民歌该如何保护传承呢?

笔者认为,在所有的保护传承政策中最首要的是大力弘扬民族教育。试想,蒙古文没人会写,蒙古语没人会说,蒙古族的民歌还有人会唱吗?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就是投入问题,抛开大的文化产业不说,单就民歌保护和挖掘而言,花不了多少钱,但这方面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投入。要多开展乌拉特民歌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编辑出版广大的民歌爱好者喜欢的歌曲集,举办关于乌拉特民歌的汇演、创作和比赛。同时,要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说蒙语、读蒙书、唱蒙歌,只有这样乌拉特民歌乃至所有的蒙古族民歌才有可能更长久的传承下去。

J607

A

1005-5312(2016)02-0174-01

猜你喜欢

乌拉特呼伦贝尔部落
乌拉特戈壁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内蒙古后套地区乌拉特民歌的研究
十六岁的乌拉特草原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哼哈部落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