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业应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6-10-22郭田勇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结构

◎郭田勇

金融业应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郭田勇

当前全球经济在复苏不平衡性加剧和货币政策差异化明显的背景下将面临“深度洗牌”,我国亟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把握机遇,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应从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积极推进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入手,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世界经济;转型升级;金融行业

全球经济在复苏不平衡性加剧和货币政策差异化明显的背景下将面临“深度洗牌”,世界经济格局在新的产业革命召唤下可能迎来巨大变局。我国亟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把握机遇,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在新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波诡云谲的世界经济面临“深度洗牌”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各种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停滞的泥沼。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人口加速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的深层制约,传统的需求侧刺激带来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这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共同面临的难题;二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还处在量变阶段,尚未达到引起质变的程度,通用技术难有新的突破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投资的增长;三是全球范围内的汇率战、贸易战和地缘冲突加剧,而且发达经济体普遍接近零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概率加大,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递减,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

1.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性加剧

虽然2015年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开始步入复苏周期,但复苏的基础十分脆弱,复苏进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在经济复苏趋势尚未稳固的条件下,些许微妙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就有可能对复苏进程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便是复苏劲头相对强劲的美国也受到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信心下滑等问题的桎梏,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低于预期,复苏前景远远没有达到一片光明的程度。此外,美国在南海、叙利亚等地区问题方面频频搅局,使得世界局部地区的紧张态势升级,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贸易增长率的萎缩。欧洲受到高福利体制和民族结构问题的拖累,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复苏进程缓慢;同时,2015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难民潮使得欧洲政治右转,这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政策联系,由此引发欧盟内部的政策分歧可能将进一步导致欧洲经济复苏的放缓,英国脱欧更是大大增加了欧洲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其溢出效应和可能导致的示范效应甚至可能导致欧洲经济衰退。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形势依旧严峻:在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的经济结构下,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不定使得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受到非周期性冲击的影响,市场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日趋疲软,经济复苏基础极度脆弱。因此,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资产市场波动将再度加剧。

2.货币政策差异化明显

自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货币政策一直缺乏有效地协调,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率先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其它的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采用“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汇率战、贸易战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全球货币政策协调陷入了“囚徒困境”式的恶性循环。各主要经济体陆续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宽松政策在时间和政策目标上的不一致性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的背景下,各国或地区经济政策将更难以形成一致性的协调,经济形势将日趋复杂化。对于美国来说,货币政策已经进入了加息通道,经济复苏趋势较为明确;对欧元区和日本而言,面对通缩压力,货币政策倾向于保持宽松,甚至可能出现进一步非常规的政策措施;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在传统的产业结构格局下由于面临结构性调整问题,仅靠货币政策是不行的,必须辅以其他直接支持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可以说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依旧困难重重。

变局中的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

1.世界范围内出现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

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全球金融行业积聚已久的风险的集中爆发,更是长期以来全球实体经济传统供求关系累积失衡的结果。传统高端行业由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产业格局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渐削弱,同时实体经济产业处于新旧动力交替的时期,信息技术扩散的边际效应递减,技术的创新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效率逐步下降,超额利润不断消减,这些因素都使得传统高端行业的垄断利润不断摊薄,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不断下降。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传导到金融市场,带动了金融资本回报率走低,资产价格被推升得越来越高,形成了资产价格的泡沫,从而使得金融行业风险逐渐地集聚累积。可以说,实体经济产业创新乏力是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理论和近70年的历史实践经验,每当经济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在低位徘徊的时候,就会出现内生性的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引发产业革命,从而实现新旧产业的更替。这一新旧产业的更替将打破原有市场供求结构的平衡,造成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错配”。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传统产业结构框架下的全球实体经济发展已经趋于饱和,自2003年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率整体上都处于下降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框架下的市场供求平衡,在传统产业供给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各个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严重的分化,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大瓶颈,国际贸易增长率也持续下滑,表明全球范围内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也说明全球处于“结构转型期”和“技术创新集聚期”相叠加的阶段。

2.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14年末以来,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结构性、周期性和内生性经济问题愈发凸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经济增长模式总体粗放等现状使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最主要任务。为了抢占全球新产业革命的战略先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度过“新常态”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仅仅依靠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上需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扶持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推动市场供给的结构性转型,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经济现实情况的深刻总结,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发展战略。

■ 江潭憔悴 陈宝林/摄

目前在经济政策和市场资本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为从制造业PMI来看,虽然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自今年3月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但是高新技术制造业PMI却达到了53.2的新高,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此外,反映资本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指数也都有小幅下降,表明企业融资难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矛盾有所缓解,与此相对的是传统高耗能产业的PMI指数持续下降,表明去产能初见成效;从非制造业PMI指数来看,7月官方服务业PMI指数上升至52.6,保持了较好的上升势头,非制造业PMI业务活动预期上升至59.5,其中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和服务业预期分别达到了66和58.3,表明未来非制造业有望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

3.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效果初现,但是仍旧存在民间投资下跌、房地产市场加速金融化和国内金融风险累积等问题,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率仍比较低。归纳起来,经济转型升级效率问题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市场化制度改革。

(1)供求两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效率。经济结构转型本质上是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落后产业逐渐衰败淘汰的过程,当落后产业完全被淘汰、新兴产业成为市场中坚力量的时候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就得以完成。在新旧产业交替的过程中,产业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完全,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真正的市场需求无法及时传递到生产企业一端,生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改变生产经营策略,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导向出现结构性的偏差:不符合新的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以较低成本优先获得社会资源,但是在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往往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从而造成全社会范围的产能过剩和存货积压,导致落后产业难以顺利出清、淘汰;而新兴产业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的特征导致其获得社会资源的成本相对较高,融资成本、经营成本等各项成本高企,导致新兴产业发展艰难,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新旧产业难以实现顺利交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2)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我国经济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主体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在经济规模总量不大、产业格局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和规模效应得到了有效发挥,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和经济总量增长方面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产业细分化、专业化、差异化已经成为产业转型的趋势,国有企业规模大、效率低的特点导致其在传统落后产业“船大难调头”,难以迅速调整适应经济快速转型下的新的市场需求结构。因此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还是要依靠市场化经营的独立主体,而新兴产业由于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双高带来的融资成本高企使得其发展受到很大程度制约,降成本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政策管理、投融资等方面,由于大多国有企业“大而不能倒”,而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又太大,使得我国的投融资市场仍旧存在着盲目地向国有企业倾斜、抑制市场化经济主体积极性等问题,导致国有企业资源过于集中、杠杆率较高、经营活力低下和市场经济主体经营成本高、经营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的“双输”局面。

金融业应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核心部门,承担社会资源配置的中介职能,能够通过引导市场资金的流动与运用起到联通、协调不同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金融体系呈现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特点,而且出于谨慎性的考量,我国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比较严格,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而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债权、股权等直接融资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针对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程度和筹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积极创新,引导、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毫无疑问,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也应当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如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企业投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行业也应当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顺势而为,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结构,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以期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起到引导和支撑的作用。

(1)金融行业应当积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误判的概率,形成相对合理的社会融资成本结构,将成本、收益和风险更好地匹配起来,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起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作用,通过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PPP等金融创新方式和VC、PE等直接融资方式,将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到具有高发展潜力、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补经济结构短板、补科技创新进步短板和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目标。

(2)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优胜劣汰的金融市场,靠市场来去除无效供给、按市场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过程。如果不能除去多余且无效的产能,市场的新生长点就无法得以成长,这既是资源配置问题,也是社会运行机制问题。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的基础上,需要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释放金融市场主体活力,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构建、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使实体经济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行业市场化改革有效对接,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

2.严格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目标

各项新兴技术的运用和各类金融创新的涌现将使金融行业业务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原有的风险控制模式和监管框架将难以有效地管控各类风险问题。不同类别的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不断紧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复杂性都将大大提升,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金融行业要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和流程,在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提升风险控制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综合化经营条件下的并表管理问题,明确不同类业务之间风险的联系,加强综合化经营条件下并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风险管理的综合化。

(2)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形成符合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结构,填补金融监管真空,解决监管错位和监管套利的问题,对各类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相配合,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F830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0.020 ■ 编辑:马振东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结构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论结构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