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空间格局优化与扩容的建议
2016-10-22方创琳
◎方创琳
深圳经济特区空间格局优化与扩容的建议
◎方创琳
针对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用地极度短缺的现实,分析了特区扩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深圳经济特区扩容与深北新区建设的基本方案及政策建议。建议以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为先导,先行建设深莞惠协同发展示范区,进一步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放大特区发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推进深圳外溢产业创新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深北新区纳入国家新区建设的大格局中。
深圳经济特区;扩容;空间格局优化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世界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奇迹。但深圳未来发展面临着土地极度短缺的巨大瓶颈,可建设用地已经处在“增长的极限”。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深圳要继续保持高位发展,必须通过特区扩容,建设深北新区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寻求土地紧约束条件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扩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特区城建用地比重超过生态安全警戒线,存量用地严重不足
2013年,深圳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957.33平方公里,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47.94%,远超国际上公认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不超过40%的生态安全警戒值。与此同时,按照新一轮《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至2020年深圳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976平方公里,而目前已达957.33平方公里,即在未来4-5年的时间里,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指标仅剩19平方公里,每年不到4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通过土地整备调出了87.69平方公里,通过建设用地清退控制了18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如此,深圳自身的存量用地已十分有限,加之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严控,生产空间存在长期的刚性硬约束,严重影响了高端建设项目落地和城市空间的合理拓展。
2.特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达到极限急需扩容
2013年深圳单位建成区产出强度达到15.15亿元/平方公里,是除香港以外全国建成区产出强度最高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477万元,分别是北京的1.46倍、上海的1.52倍和广州的1.13倍;但土地面积只有1996.8平方公里,分别是北京的12.16%、上海的23.89%和广州的26.86%;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只有53.13平方米,分别只有北京的87.17%、上海的84.98%和广州的67.12%。而原特区允许的人均建设用地为120平方米。如果按此计算,深圳的建设用地面积可翻一番,达到1914.7平方公里,但目前深圳的土地面积只有1996.8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总规模只有1047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要将96%的国土全部变为建设用地,而不可逾越的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占48%,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产业调整空间和土地集约挖潜空间交织在一起,使深圳空间利用已走到了“被挤干”的地步,巨大的辐射能量因空间限制无法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唯有走扩容的路子。
3.特区的特殊政策大大弱化急需扩容
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之“特”,在政策的普惠化和国家新近设立的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背景下逐渐减弱,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家赋予深圳“排头兵、试验田、窗口和示范”的使命在新时期有更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在2007年两税合并之后,深圳15%所得税优惠就成为历史,经济特区在投资、外经外贸上的税收优惠政策被拉平,结束了特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历史。“特区”的内涵除特殊政策外还包括特殊使命,税收优惠只是优惠政策的一部分,而优惠政策又只是特区政策的一部分。经济特区特殊政策普惠化使得深圳不再依靠政策驱动,转而通过扩容协同创新空间实现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目标。
4.特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需更大的协同创新空间
创新是深圳今天和未来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线,没有创新就没有深圳的明天,就没有深圳国际创新中心,而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急需更大的创新空间,要有足够的创新空间供创新企业落地。在深圳建设用地空间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增加创新空间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扩容。扩容后将利于深圳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成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地。
5.珠三角城市群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需要更大的深圳作为战略支撑
深圳从体量上而言是“小深圳”,从经济总量上而言是“大深圳”,从人口与建设规模上而言是“巨深圳”,从开发强度而言是“高深圳”。小小的体量承载着一个巨大的总量,好似小马拉大车,不堪负重。为了使深圳继续担当起国家更大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需要深圳“胖”起来,这就需要扩容宽体。扩容后的深圳将作为中国南部更强大的“经济巨人”,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建成为世界级超级城市群作出重大贡献。
■ 池中清晓 贾云龙/摄
长白山天池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的年代积水成湖。海拔2189.1米,略呈椭圆型,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水温为0.7摄氏度至11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3摄氏度。天池是我国最高最大的高山湖泊,是东北三条大江——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
深圳经济特区扩容与深北新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1.以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为先导,建设深莞惠协同发展示范区
从珠三角全域层面,考虑深圳空间布局和空间溢出,先期建设以东莞南部的塘厦镇、凤岗镇和清溪镇为主导的深莞协同发展示范区,以惠州南部惠阳区的淡水街道、秋长街道、镇隆镇、永湖镇、新圩镇和沙田镇为主导的深惠协同发展示范区。通过深莞惠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为进一步建设深北新区创造条件。
2.以深莞惠协同发展示范区为基础,建设约1300平方公里的深北新区
依托深莞惠联席会议制度,在深莞惠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建设深北新区,具体扩容建设方案为:将东莞南部的塘厦镇(面积128平方公里)、凤岗镇(109平方公里)和清溪镇(143平方公里)、惠州南部惠阳区的淡水街道(83平方公里)、秋长街道(109平方公里)、镇隆镇(147平方公里)、永湖镇(117平方公里)、新圩镇(158平方公里)、沙田镇(73平方公里)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228平方公里)划归深圳管辖,建成约1300平方公里的深北新区。扩容后的新深圳土地总面积将达到约3291.77平方公里。深北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为:将深北新区建成为国家级新区,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中心或北中心,成为深莞惠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实践平台和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疏解深圳高端制造业和接纳新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在深圳落户,把深北新区建成深圳高端制造业基地、智慧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地和产城融合的生活居住基地,成为辐射带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而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引擎。
深圳经济特区扩容与空间格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1.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深北新区纳入国家新区建设的大格局中
为了进一步发挥和放大国家赋予深圳“排头兵、试验田、窗口和示范”的新使命,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深北新区纳入国家新区建设的大格局中,提前谋划,科学评估深北新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制定深北新区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深北新区的科学发展。
2.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放大特区发展空间
借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际,借鉴合肥等地行政区划调整经验,适时适度调整行政区划。创新工作机制,依托深莞惠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深北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把深北新区建成深莞惠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实践平台和载体。
3.制定政策,外溢产业创新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
制定深圳高端制造业向深北新区外溢的政策,实现高端产业发展的错位化,形成深莞惠产业创新链。企业把总部和研发基地设在深圳,把加工制造放在深北新区。同时,高配公共服务,外迁生活居住空间。推进深圳生活居住空间的区域化,在深北新区高标准配套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医院、学校等文体设施,以高端优质的服务和相对低廉的价位引导深圳居民外迁到深北新区。
4.延伸交通通道,实现无缝等高对接
一是对接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积极推进穗莞深城际线南段、深惠城际线、虎龙城际线的建设,加快深港西部快轨前期研究与规划建设,形成轨道快线与普线的对接,全面提升深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对接高速公路网系统,规划大外环高速公路西延跨珠江口至广州南沙新区,承担南沙与深圳北部、东莞南部、惠州的区域交通联系,加强深圳对南沙新区、东莞南部和惠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推动穗莞深城际线和深惠城际线引入前海枢纽,强化前海在珠三角的中心地位,推动前海中心建设。四是对接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系统,重点加强深圳与莞惠边界地区相邻组团的快速交通联系。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415908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规划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F207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0.015 ■ 编辑:蔺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