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

2016-10-21安冬敏周青军仝晓强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表面工程办学特色教学改革

安冬敏 周青军 仝晓强

摘 要:《材料表面工程导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冶金、材料、机械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本文把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从改进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和上课对象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了本门课程的初步教学改革,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表面工程;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办学特色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是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是建立在物理、化学、材料、冶金、机械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可获取材料表面工程学中的各种表面预处理技术、表面改性、表面强化技术、表面装饰技术、表面修复及其再制造技术等专业知识。学习此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备初步解决工程构件和机械零部件表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就业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内容繁杂,各种表面处理技术涉及到工程部件的方方面面,应用范围广泛。为了在较短的课时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各种高、精、尖表面处理技术的领悟与掌握,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

表面工程技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发展迅速。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表现手段,使一些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难题[1,2]。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教案和电子课件。在重点章节,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更为形象生动的展示各种表面技术的实际操作情况,加深学生印象。如金属材料表面的预处理工艺,一般要经过简单的机械处理、再经除油、浸蚀和抛光等过程,此一系列过程经简单的动画演示,再结合学生在西飞实习时参观铝的阳极化工艺过程的经历,达到音形并茂的结果。同时在教学中也采用板书,进行启发式提问,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理解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高校“产学研”体制本身的要求,同时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3]。在课程基本内容讲解时,除介绍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之外,更要介绍当前该技术的科研动向、研究热点。若能与身边教师甚至是任课教师自己的科研动向及成果相结合则效果更佳。此外,将学生直接引入科研工作中。对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让其直接参与老师的部分科研工作,使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笔者所在的中国民航大学为此项工作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平台,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研究,进行“科技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等,让学生作为项目的主持人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中国民航大学是一个极具专业特色的学校,主要为民航各岗位及技术领域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如何做到所学知识与所就业方向实现良好的链接非常重要。而《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讲授的表面处理技术,是飞机腐蚀与防护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以往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动向,并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课堂所学的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从专业课的上课对象着手,提高课堂质量

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学生、教师和课程三方面的相互支持。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面对的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在经过了大学前几年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为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学习打定基础。而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适应期,开始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课程逃课、或是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由于本门课的讲授时间为大四上学期,此时正是找工作、实习和考研的黄金时期,因此上课很容易出现“空巢”现象[4]。因此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此门课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尤为重要。这要求老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所讲的内容是否具有重要性,是否值得“我”去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动态,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五、结束语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电子、冶金、机械、航空航天、能源与动力、汽车与船舶等工业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它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先进工程技术。经过对《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课程的初步改革,使该课程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内容安排更加合理。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中来,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同时逐渐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将所学知识与本校的办学特色及所就业方向链接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增强了学生学习动力。最后从课程的教授对象着手,通过对其思想动态的了解,做到对症下药,提高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微,张津,曾英.“材料表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四川兵工学报,2008,29(2):125-126.

[2]曹红霞,杨树.《分析化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6,20(3):46-47.

[3]王云龙,王淼,秦月梅.将“表面文章”做到实处——高校“表面工程”课程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2,84:155-156.

[4]郭祖华.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前沿探索,2008,12:37-38.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

猜你喜欢

表面工程办学特色教学改革
新材料及表面工程研究中心
第十四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第一轮通知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中国表面工程
北京表面工程行业召开2014年工作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