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2016-10-21扎西卓玛
扎西卓玛
【摘 要】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灵活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讲究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性是师生共同的追求目标,在减负教育新政的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势必落到课堂上来,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提高初中课堂数学有效性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一、用心备课
迈出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备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预构,是教学的蓝本,只有备课充分,教学时才能准确把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造就更多生成的精彩。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备学生,在备课时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在备课时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才能围绕着学生有序展开。同时,备教材。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对教材上各章节、各部分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同时还要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根据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对教学内容的主次、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与全面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一个巧妙、新颖而有效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巧妙有趣,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聚集在新知的学习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创设生活情境:某公园的票价如下:每人30元,一次购票满45张可享受9折优惠。本班有42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了42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45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42个人,买45张票,岂不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问,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过程中,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感知和探究性学习
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优势,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将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画面与图片之中,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所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动力。
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数学知识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制作一个固定不动的大圆,然后在制作一个可以随意移动的小圆,通过圆的动态移动直观地展现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同时在旁边的显示器中展示与动态相吻合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值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拥有这样逼真的演示,再加上教师的有效讲解和指导,学生便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接触到与这节知识有关的题目,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节知识,也会想到当时教师演示的动画,也就帮助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数学知识纳为己有。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设计各种各样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动画。这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创设互助合作情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形成的班级必然会有差异性,这对于教学其实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组建学习小组,创设出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实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异质性来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学习合力。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展开合作,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又有利于在全班形成积极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全班学生一起学习、探究、讨论,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利用函数图象的相关问题时,教师提问:(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y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2)观察图中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还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以及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来创设温馨积极的课堂情境,如:开动脑筋想一想,说错了也没关系;教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你回答得很棒等等,以此来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对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但会积极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还会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 五、因材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及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优秀学生的课堂参与,忽视中等层次以及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分配给学生合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扎诺等著,贺红,曾白云译.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