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好语文

2016-10-21高剑秋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策略

高剑秋

摘 要:传统的讲授式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新课标中提倡感悟式教学。其中心就是要让学生自我感悟文学作品,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苦恼:很多学生们讨厌学习语文。老师们辛辛苦苦的教学却换来学生恨上语文?我们不禁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了。当今的语文课堂,铺天盖地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失去了感动,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感情、统一的要求,淹没了个性、童趣和童真,充满人性之美、意趣盎然的语文教育近乎成为应试训练。在这个日趋学习化的社会里,我们让孩子恨上了学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育的失败,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从原点上就产生了错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策略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前前苏联的凯洛夫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学科教学影响深远,再加上1953年5月前苏联专家普希金在北京第六女子中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教学《红领巾》一课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格。以后,这种模式又逐渐演化为“讲读”和“问读”。“讲读”是以讲代读,讲多读少,书是讲完的,不是读完的;“问读”是以串问代读,问多读少,书是问完的,不是读完的。不管是“讲读”还是“问读”,学生的学习很受教师的牵制,很少有时间自主读书。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完全取决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教师应该为学生认知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1]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2]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

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具体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入,特别是结合课文的内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知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3]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整体,过于细碎的分析常常使文章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着沦为水手,穷苦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唯恐躲之不及,假若是发财归来的于勒,正好在此相遇,又该是如何场景?学生顿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我适时点拨:请同学们将自已所思所想的场景写成一个片段,注意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当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写作的喜悦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做到。[4]

结语

“语言目标预设”是“感悟过程生成”的前提,“感悟过程生成”是“语言目标预设”的抓手。 感悟生成的质量依赖于语言预设的质量,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 这需要我们教师用较高的专业素养,弹性而开放地设计教学,灵活而机智地生成课堂,从而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感悟”课堂上浓浓的“语文味”,成就语言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新探[J].小学语文教学,2010(18).

[2]潘庆淑.让学生在语境感悟中成長——浅析山区少数民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9).

[3]张连才.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学好语文[J].科技致富向导,2013(9).

[4]赵亚茹.让学生在感悟中学语文[J].甘肃教育,2015(7).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教学策略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