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
2016-10-21刘蓬
刘蓬
摘要:阅读能力的习得,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自我发展,是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PIRLS认为,9岁左右是学生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是“学习阅读”,三年级之后则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因此,第二学段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策略 课外阅读 培养策略
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正处在学习阅读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进行适时恰当的课内外阅读的引导。笔者在实践中初步尝试后,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立足新课程标准,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课外阅读作为对课内资料的有益补充,已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有关课外阅读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绘本教学、课外读书会等课型也遍地开花。但把课外阅读放在了課堂时间学习,尤其是放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必有其理由。如果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仅仅是给学生念故事,和亲子共读、学生小组共读起到相同的效果,那么课外阅读则没有达到其融入课时的应有之义。因此,笔者认为,即使是课外阅读课,也应结合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提出的要求进行。比如,在中年级的阅读课中,应注意对段落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二、找准课内到课外的切入点
要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顺利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找对阅读材料并且有一个良好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熟练阅读文本,部分学生能够快速默读、浏览文本材料,在已有的基础上,一是可以选择课内文章的出处,这样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也便于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二是可以选择题材相同、写法类似的文章进行横向的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三是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鉴赏能力,也便于从读中学习写作。
三、选择恰当的、实现课内外迁移的阅读策略
1.带着问题读书
带着问题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也是发现学习的必要条件。有意注意要求预先有自觉的目的,强调有意注意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使学习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要求我们看书前,带着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进行理解
中年级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并非白纸一张,他们有许多宝贵的“旧知”,教师应充分了解并利用这些经验,建立起联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是通过上下文中提供的信息寻找线索,引导学生找到答案。在吕珈臻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阅读课《窗边的小豆豆》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已有的对学校的印象和经验,与巴学园的种种对比,体会巴学园的神奇和特别,尤其是在“运动会”一张中,老师请孩子画出巴学园“钻鲤鱼比赛”的场景,如何画呢?除了要调动想象力之外,还要从书中的描述入手,判断鲤鱼的样子,孩子们从哪里进入,从哪里钻出,以此判断是否正确理解了文章。
3.运用画图表的阅读策略理解文章
通过形象、直观的示意图来体现、总结文章内容,能让孩子在大篇幅的文字中迅速找到重点,更加形象、直观,而美观的图画也更能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因此,运用画图表的方法理解文章也不失为一种好策略。在林琳老师的《运用学习地图走进神话故事》一课中,林琳老师先带着孩子们通过云彩图总结了《夸父追日》的“神奇”之处:奋力追赶太阳、喝干河水、倒下长眠化为山林等,接着又让学生现场阅读了课外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及《精卫填海》,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运用抓重点、抓关键词的方法读懂文章
所谓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在文中挖掘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抓手,牵出对全篇的解读,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例如吕老师执教的《“脏”男孩波迪》的课外导读课中,教师截取了《垃圾回收工》这个故事,抓住波迪的特点——脏,请学生找一找体现波迪脏的语句,再进一步思考为何“脏”外面要加引号,学生再读文本,找出作者加引号的原因,找出事件中体现波迪的闪光点,以关键词的形式总结波迪的特质,写在黑板上,以此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脏”男孩波迪,留下深刻印象,领会作者意图。
5.根据需要熟练运用精读、略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版中明确提到:“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应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若要把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进行精读,无疑是种沉重的负担,也没必要,因此,从第二学段开始,学生应开始学习如何根据自己阅读的目的、文本的类型来选择是否进行精读,对一些并不太重要的信息可以选择适当的略读方式。
总之,课外阅读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新课标要求,与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提高,以期通过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