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对比与改进
2016-10-21付红娟
付红娟
摘 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新人教版(2012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也是第五章的重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标里也把它列为20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可见本实验的地位之重。通过本实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呈现出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实验器材的选取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稳定;对比;改进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传统的实验器材,学生并不能独立、顺利、高效地得出规律,在反复尝试和摸索之后,我对器材进行了改进。
一、教材实验装置的不足
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分别是光具座、蜡烛、凸透镜、 白屏、火柴。
1.蜡烛火焰作为物体
(1)我们都知道燃烧的火焰会跳动,不稳定,并且不管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肯定要相互交流甚至走动,越发使得成像的物体不稳定,在像不停跳动的过程中得来的数据,可想而知误差会多大,要想确定出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那就更难了。
(2)蜡烛火焰自身有一定的厚度,物距该从火焰的哪个位置算起呢?这无疑又会产生误差。
(3)学生能明确地判断出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但要区分烛焰的左右就并不容易了,只能凭感觉主观地判断,这和“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就相违背了。
(4)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点燃蜡烛后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此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蜡烛随着燃烧自身高度肯定会变小,这又如何保证“三心等高”?如果实验时间长了,甚至会出现在屏上找不到像的情况,就需要重新调整高度。
(5)光现象的实验通常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更易观察,蜡烛火焰本身亮度并不高,要求有良好的遮光条件,门窗关上倒是便于观察了,但是蜡烛火焰燃烧时会产生刺鼻气味,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里肯定不利于身心健康。
(6)要点燃蜡烛必然要提供火柴,并且蜡烛火焰是明火,分组实验不像传统授课一样好掌控,学生是活动的个体,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安全隐患。
2.光具座上的刻度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记录物距和像距,每次都要经历“读数→计算→记录→比较”这个过程,如图2中:
物距:62cm-50cm=12cm
像距:85cm-62cm=23cm
若凸透镜焦距为10cm,则f2f。
这样花费了过多时间,淡化了教学的重点,无法实现高效课堂,有的学生甚至会直接把从刻度尺上读出的数误认为是物距和像距,直接记录下来。
二、对器材的改进方案和优点
【改进1】更换成像物体,利用强光手电筒和透明图案组合的方法替代蜡烛火焰。
具体做法:
(1)利用电池盒制作支架,连同强光手电筒固定于光具座左侧。
(2)将毛玻璃板用热熔胶与把手固定好,利用办公软件和红色塑料袋制作“F”图案,粘于毛玻璃板中央,固定到光具座上。
(3)打开手电,使光斑完全覆盖图案。这样就得到一个明亮的物体了,参看图5。
优点:①图案是静态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整个装置可以随意移动到任意方向,尤其在向学生展示时;②可以批量制作不同颜色的不同图案,取材简单,更换也方便;③强光手电的发光强度可以调节,足以使成的像在明亮的环境中也很清晰。④“F”不仅上下好区分,左右也容易分辨,不需要教师过分引导,学生就能指出“左右颠倒”;⑤电筒不是明火,也不会产生不良气味,可谓安全环保。
【改进2】在白屏左侧粘贴与物体一模一样的“F”图案。
优点:能轻松、直观地比较物和像的大小、倒正关系,便于确定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改进3】增加背景标尺:用家装余料制作而成,正面有刻度线和“游码”,“游码”可以移动,实验前根据凸透镜的焦距将游码拨至O、F、2F处,如图3。
优点:参照明显,不需要通过减法计算物距和像距,一眼就能看出物距、像距与f、2f的关系,“游码”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凸透镜的焦距来自由调节,突破了原器材的空间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改进后需要的器材:光具座、強光手电筒、毛玻璃板、红色塑料袋、凸透镜、白屏、背景标尺。
三、实验现象
1.当u>2f时,f 2.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5。 3.当u 参考文献: 潭世略,袁海泉.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研究与改进[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