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做合一”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6-10-21韦艳蓉
韦艳蓉
“讓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的小孩子”,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爱迪生。现就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以实验为抓手,坚持“教学做合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背道而驰。
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课堂,就要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学生动手做,去实践,去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做好演示实验,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努力进行实验设计,加强实验改进;还要从教学内容做起,课内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课后多布置一些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课外扎扎实实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有了实践的意识,才能为创新奠定基础。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有了实践的意识,还必须有实践的技能。化学实验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基本操作进行,教师要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着手,认真做好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难度大的实验,可让学生反复操作,多次实验,熟能生巧,为“做科学”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行动为中心,坚持“教学做合一”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因此新课程的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论,体验这些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
中学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密切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以创造为目的,坚持“教学做合一”
1.走进社会,调查研究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化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当我们用化学观点揭示规律,了解实质后,要让化学再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据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回报社会。
如,组织学生对家庭常见燃料、空气质量周报、白色污染、废电池的种类和危害等进行调查,指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出一套调查表,帮助学生从家庭常见燃料的种类、价格、消耗量、性能、来源以及燃料产物对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类型及如何鉴别各种不同类型的塑料,调查塑料袋在垃圾中的比重及塑料处理的难度;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和解决,与学生共同分析调查资料,编写调查报告;了解随意丢弃废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力提倡垃圾的分类回收,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养成了爱动脑、爱动手的实践意识;通过调查、研究、学习,加强化学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乡情教育及法律知识教育,保护资源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
2.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化学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之中的实际问题,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叫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
如,亲自动手蒸一次馒头,验证碳酸盐与酸反应会放出气体;用食用醋与捣碎的鸡蛋壳反应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用铅笔芯粉末作润滑剂打开因长期未用而难开的锁等等;取出音乐贺卡中的发声芯片,将其两极接上导线,分别连接两根从干电池中取出的石墨电极,插入成熟的番茄汁中,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再如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以日常生活中的醋、苏打水、食盐水、柠檬汁等代替实验中典型的酸碱盐的溶液,以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为原料制作酸碱指示剂等,思考为什么用了洗发剂后还要用护发剂。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化学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走出传统,走进创新,化学将更具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尚泽.创造:中国教育的完成[J].生活教育,2014(7).
[2]周逸先.“教学做合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J].学科教育,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