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新课改
2016-10-21曹金星
曹金星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成为每个教学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改革向原有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淡化形式,力求实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目标,改革评价模式;注重引导,精讲点拨;开展竞赛,调动热情;小组合作,落实帮扶。”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改;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往墨守成规的教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新教育的发展,那么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改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体会。
一、淡化形式,力求实效
施行新课标以来,课改蔚然成风,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生活背景,如“方程应用,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等,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导学生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运算法则、公式、代数式、概念”等,则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精讲多练,增强学习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或生动的叙述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以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用一张正方形的木板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怎样制作才能使得盒子的容积最大?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情趣高涨,跃跃欲试。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我们可以列举祖冲之、高斯、陈景润的故事,既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刻苦钻研的品质。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爱玩好动,集中注意时间较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
三、优化教学目标,改革评价模式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难点,选取突破重难点的方式,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含量及练习题。同时要改革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生观,淡化应试意识,切莫把升学当作唯一的成才标志,要充分发现和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理解和信任学生,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不赶进度,不延长教学时间,不随意加深难度。
四、注重引导,精讲点拨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并不是不让老师讲,教师应克服这种误区,课堂需要老师精讲,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达到“精讲,精炼,精彩”,学生有困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像“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勾股定理”等不仅要讲清公式的来龙去脉,还要总结顺口溜,便于学生应用和区别。
五、开展竞赛,调动热情
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力争上游,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进步。由于学生听一段时间课,就会陷入无精打采的状态,这时组织一些小小的竞赛活动,并给予学生奖励,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竞争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六、小组合作,落实帮扶
小组合作,尤其是尖子生帮助后进生,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师,对那些后进生的成长极为有利。这跟木桶原理一样: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加强小组帮扶对提高平均成绩非常有效。而且在小组帮扶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小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莫游离于小组活动,一定要让尖子生有耐心、不怕麻烦,要让后进生有信心、不要轻言放弃。
总之,数学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明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存在不少困难。但要相信: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分析问题,想方設法解决问题,通过不懈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4).
[2]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5).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晓文,王莹着.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