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综述
2016-10-21许迎讯
许迎讯
【摘 要】把握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进展,对于今后科学开展土地流转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学界对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情况及其问题,以期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综述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同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由此可知,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握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进展,对于今后科学开展土地流转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现状
(一)关于土地流转障碍的研究
土地流转障碍具体就是指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过程所遇到的問题,从土地流转过程来说主要包括流转规模有限、时限较短,流转政策障碍,流转市场机制不完善,流转后融资难等问题;从村级流转主体来说主要是“外企扎不下”和“内部做不大”的问题。如曾超群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从流转过程入手,把土地流转阻碍归为“剩余收益分配机制缺位”、“流转期限较短,机会主义盛行”、“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方面。
(二)关于土地流转模式的研究
土地流转模式是针对流转过程中运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积累经验最终成型的操作方案。关于流转模式的研究实质就是对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中“背景”、“问题”、“对策”三条线索的联动分析,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杨德才认为当前土地流转模式大致分为:股田制、股份合作制、出租、反租倒包、转包、转让、拍卖、互换、代耕。张佳莉则是对重庆土地流转模式作了案例分析,对私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中介导向模式的对比分析过程中介绍了重庆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作法和积极效果。
(三)关于土地流转动因的研究
学者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各个要素以及其中的特殊对象,而这些对象或要素就是各种力量的来源,对要素或对象的深挖可以一步步还原和接近农村土地流转的“生态”。徐旭、蒋文华从动因的主体出发,认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主要是广大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推动、村集体对土地流转的推动、各级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推动以及工商业主对土地流转的拉动。兰晓红认为土地流转的动因在于: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规模经营带来更高收入;政府的推动。可见,政府的推动和村民的期待是助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动因。
二、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土地流转的研究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和全面,但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广而不深”,特别是对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离地条件不同,因此,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欠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山区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平原地区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非粮食主产区存在差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地区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条件差的地区存在差异等等。鉴于此,没有哪个地区、哪个研究能将研究结论在不同的地区全面推广实施。
针对不同区域特有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产条件等研究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问题成为今后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区域土地流转政策,将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三、结论启示
(一)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突破障碍变得高效?农村作为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土壤”,要改变、要发展、要崛起。这些目标的实现对农村而言不仅需要外来的均匀式“漫灌”,更需要精准的自新式“净化”。现行的常规“村民自治”一定程度上已经实质空心化。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实际上已经同质化为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本身又在为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中、听凭行政命令中一步步弱化了独立性。如何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路径相交织、相适应、成网格、成体系,还迫切需要对一些地方的创新案例做认真、扎实的分析,总结经验,形成示范。
(二)国家治理与农村土地治理的结合
近年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的引起了社会关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搭建一系列理论链条和操作程式,而农村土地流转就是农村治理其中的关键一节。在国家治理的逻辑框架里,把握法治现代化等其他链条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在联系;在国家治理的宏大视阈下,重新审视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关键环节的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国家治理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分析如何以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实现,以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完善农村治理体系。作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的两个范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必然需要农村“治理”的进一步生发和深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概念将把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有志.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