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6-10-21郎远鱼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初中数学

郎远鱼

【摘 要】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一项重要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顺应课改发展潮流必须完成的任务。初中数学教学在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要求学生学会探索,教师学会立足开放性的教学,并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探索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的学习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形式,教师努力的培养学生养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新课改中,积极倡导学生能够自我主动、勇于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條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同时双手也演示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变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感受到身边时时有数学。以实例形象展示,这样让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生活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地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在教师看来有些甚至是荒谬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获得最后的结论比起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有价值得多。尽管充分地让孩子质疑问难给教师的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他思维的光芒,包含着他在学习的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练就“掌舵艺术”,在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到达胜利的彼岸。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但传统教学的学习目标多数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教师提出来的,所以往往不被学生认同。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关键是学生自觉性不够,需要老师严厉的督促来帮助他们养成这些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师生的教学都会感觉轻松。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思考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要方法:一是对概念、定理、法则等中的关键字词要重点勾画,对于难于理解的地方要做关键标注。如在学习角平分线性质时,学生可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即:①有一个角;②这个角有一条角平分线;③角平分线上有一点;④过这个点向角两边作垂线;⑤垂线段相等(距离相等)对于“角平分线上的点”、“距离相等”学生可做重点勾画,并在距离相等出课标注④和⑤内容。实际应用类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在草稿纸上逐一罗列,那些是已知的,那些是未知的,他们之间有何关系,都要做一番清理,不但要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要有一个清晰地思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就要养成善于联系,善于归纳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学习归纳的重点内容。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让学生联系整式方程的解法,对比整式方程解法与分式方程解法的不同点,很容易找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去分母这一步,如何去分母,为何要检验根是否是增根等,都是学生要重点区学习的内容。反思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学表现的回顾。自学后,合上书,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收获,哪些疑惑,是由于以前的知识欠缺二造成,还是因为对新知识的不理解而产生,进而将自己的缺点和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这对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汉夫.《新课程:教师版》,2016(8):106-107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初中数学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