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立场进行到底
2016-10-21蔡家美
蔡家美
【摘 要】共生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前者关乎“技”,后者关乎“道”。那么,共生教学课堂中的“道”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学生立场。如何守住学生立场,值得深思。
【关键词】共生课堂;学生立场;组织活动;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093-02
某教师在执教李煜《虞美人》时,一节课里引入了《望江南》《玉楼春》《破阵子》等5首词,目的是想通过词的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煜创作《虞美人》时的心情,但该教师对这5首词基本没有做什么介绍。可以说,上面这位教师的行为就是黄厚江老师批评的“共生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立场”的表现。黄老师在《一切为了学生是硬道理——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一文中,对共生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大致做出了这样的阐释:“学生立场,就是在乎学生,就是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是让学生做该做的事情,做能做的事情;就是要想一想,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吗?这个需要,一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语文的课程需要。从这两者出发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就是学生立场。”统而言之,共生课堂教学必须守住学生立场。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想该想的问题,做该做、能做的事情,根据学生和课程的需要来设计并组织课堂教学,否则,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坚守学生立场呢?
一、想:打通教与学的任督二脉
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都会进行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主要就是确定这节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但教师的“教”又由学生的“学”决定,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教师的想。叶圣陶先生说:“想,是一个总开关。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教师自己都没有想通想透,我们的问题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会对学情做一个判断,但是一厢情愿、主观臆断还是居多,总是“我觉得”“我认为”,殊不知,“我觉得”并不能代表学生是这样“觉得”,甚至是完全不能代表学生这样“觉得”。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師就必须在教学设计时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想清楚。
黄老师在教学《老王》之后曾经这样写道,“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想,才有了“由‘读老王到‘读杨绛、由读懂到学会读懂等这样一系列既符合文本体式又顾及学生的课堂设计,才有了他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对话。这里的“自觉”并不是黄老师的主观臆断,更不是来自教参资料,而是他多年的经验结晶,是他心里有学生的表现,是他对《老王》文体特征的准确定位。他是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这一类”的阅读,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从黄老师的感言或者反思里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他之前“想”的那个总开关,如果不是想着学生的需要,恐怕也很难有这样的“深刻”反思。可以说,“想“这个总开关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头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后反思,都需要我们去“想”。由此观之,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思前想后,左思右想,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那样,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接地气。
二、做:预约课堂的精彩
1. 组织精当的学习活动
设计好的课堂,不可能只停留在“美好蓝图”里,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进而预约课堂的精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好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堂需要活动,共生语文课堂更是如此,共生语文教学成功与否,首先是看能否激活共生现场,而激活共生现场最主要的就是组织学习活动,因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达到共生、共长的目的。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应该是语文的学习,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必须是适当适时的,必须是相对完整的,必须是逐步深入的。我们不妨来观摩黄老师的一节共生写作课——“材料的理解与叙述”。
首先,黄老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材料的理解与叙述,而且还板书了目标。接着通过PPT展示材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材料。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或者灌输给学生“怎么理解材料”的方法或者技巧,而是从学生出发,围绕共生原点不断地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在对话、纠错中让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理解材料”。
在接下来的第二环节里,黄老师让学生按照要求叙述材料,而且同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学们从刚才种种观点中选择一个你最认可的,用简要的话叙述这个故事,不得超过100字,50个字更好。当学生问他“算标点吗?”“要不要加自己的观点”“能不能补充?”等问题的时候,他更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做出答复。过了5分钟写作时间,学生开始交流。这些学生交流的时候,黄老师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注重引导。第一个学生展示的时候,黄老师对“群众”与“大众”的区别没有放过,而且适时提醒:材料的叙述一定要集中,要紧扣自己的观点。第二、三、四个学生交流,又出现了问题,黄老师与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材料的运用不是对材料就事论事,是要用来说明一个道理”这样一个观点。接着再讨论交流,告诉学生:加工是必要的,必须要注意必要与合理,比如“某日早晨8点”更换成“早高峰”可能更好。当讨论到“希望这种听不见的音乐来显示人们的艺术修养低”的时候,学生又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叙述材料要为主观观点服务,但不能单从主观出发,下结论的时候要慎重。第五个学生交流,通过对比“成千上万”与“几千万”让学生明白:细节不要随便加。就这样,围绕“叙述材料”这个“共生原点”,黄老师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原点发芽、生根、开花。不可否认,师生之间产生的思维火花不仅仅让学生锻炼了口才,而且也激活了他们的思想,使之真正体验了写作的内涵。
到了第三環节,黄老师才用PPT出示依据之前的材料“加工过的材料”,再次提出要求:想一想,如果你根据这个材料去写一篇文章,你会从哪个角度立意?请你忘记我们刚才叙述的那个长长的故事,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只有这一段短短的文字。学生思考,师生讨论。最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第二次叙述。
试想,如果教师尽可能这样去组织学生学习写作,我们还愁学生不会写作文吗?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讲学生记,即使有活动,那也就是读一读范文,改一改病句……结果呢?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写作。
因此,教师必须清楚,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设计的,因为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成长,阅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2. 课堂提问要巧妙
问与答永远都是人与人交流的最主要方式,答非所问以及问不到点子上都不是我们交流的时候应该出现的,但是在课堂上,不少答非所问的情况就出现了——要么一问到底,要么指向不明。我们应该清楚: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引领者,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只有在问答中,学生才能解决问题并提升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所以这个“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关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黄老师说,“问题的提出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要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甚至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就是共生原点,有了共生原点,就可以长出枝桠,长成大树。”
例如,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他就提出两个大问题,然后组织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走进作者,最终学会阅读。当问题太大时,教师应该把大问题“切割”成若干小问题。比如,在解决“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大问题时,黄老师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①让学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②老实,老王老实表现在哪些方面?③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写了哪几件事情?④不幸,三个不幸,哪个最大?
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适当改变提问方式,特别是在学生出现冷场和卡壳的时候。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老王》和《蜀道难》时,就比较注意这方面,很多次“学生没有反应”,他就立马换一个提问角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最终解决了问题。
当然,守住共生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立场远远不止这些做法,但是在课堂教学现场,如果针对以上问题老师们没有处理妥当,如果“共生教学”的理念没有深入教师的脑海,没有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最高法则,那么,可以说课堂教学就没有守住学生立场,而缺乏学生立场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肯定是对学生的成长没有益处的。要知道,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肯定是成全学生,然后才可能是成全教师自己,而这些正是“共生教学”的不懈追求。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