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细节审视,夯实尝试教学的核心环节

2016-10-21肖翀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指导细节

肖翀燕

【摘 要】尝试练习是尝试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从微观的视角关注和审视学生尝试练习中的每个细节,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深入探究“错误”生成的机理,辅以具体的指导建议,从而成就精彩的尝试课堂。

【关键词】尝试练习;细节;反馈信息;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021-02

尝试练习是尝试教学法的七步程序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尝试题的过程。它既能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又为接下来的“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做好准备。显然,安排好尝试练习,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位教学专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杆,更是测定好课的‘天平。”这提醒我们,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细节,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对教学设计的审视、预设和加工。惟有注重细节审视,才能夯实尝试教学的核心环节,保证尝试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对教学境界的品味与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从微观的视角去观察和审视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厘清每个细节背后所蕴含的原理,从根源上对这些细节进行梳理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的尝试活动体验,提升学生的核心学习素养。

一、安排尝试练习,要关注哪些细节

第一,要特别关注与教学价值取向不一致的课堂生成。一般而言,教学文本都有相对明确的价值取向,对文本的理解和尊重首先是对其价值取向的认可。而由于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思维、生活经验等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与文本价值取向不一致的表现。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预估到这方面的细节,并预设好恰当的引导方案。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课,有学生在进行第一次尝试练习时说:“我认为口算的方法更加好一些,用学过的口诀很容易就解决了。如果用笔算,书写起来非常麻烦。”面对这种“有悖”常理的观点,教师没有丝毫慌张,继续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做不同层次的练习,后来学生自己感悟得出笔算乘法的优势与普适性。为什么教师能举重若轻地引导学生去体悟和发现呢?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为妥善应对想好了对策。

第二,要精心预设学生尝试活动中的典型细节。教师在备课时,要预想到学生在尝试学习活动中会有哪些典型的表现状态。实际上,这些典型的细节状态能够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本真状态和关键表现。这些典型细节,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犹如一块璞玉,有待教师的合理开发和巧妙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做出准确的目标定位、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环节设计,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安排尝试练习,怎样关注细节

1. 抓准反馈信息,强化细节体验

学生做尝试练习,主要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借助课本的自学,因此他们的表现往往错误与正确交织,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作为教师,关键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关注的细节主要有:(1)学生做尝试题的正确与否;(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3)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哪些理解了,还有哪些困难?(4)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尝试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5)学生在尝试练习中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先对整个年级的学生校服信息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整理。在数据描绘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学生很快就发现新旧知识的冲突点: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当学生提出一格可以表示2个、3个、5个、6个、10个、100个等多种方案时,教师没有直接点明哪个方案最好,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每格代表的单位数继续完成尝试练习。

操作开始不久,学生又遇到了新问题,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该怎样画图;二是画图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师组织学生结合遇到的麻烦做针对性的讨论和分析,学生渐渐有了新的发现:1.选择一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要根据格子数和需要表示的数量这两方面的数据来调整;2.把一格代表的单位数确定为偶数时,画图更加方便;3.一格代表多个单位时,如果不是正好满格,要把格子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然后自下而上取相应的份数;4.一定要按照格子多少和数量多少选择相对容易操作的表示方法,而且要考虑到“不足一格”时是否便于操作。正是因为抓住了学生尝试“不成功”的细节表现,并安排了随后的讨论和分析环节,才使得本节课的尝试练习进行得扎实、有序、有效。

尝试练习中,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长点”。这些“生长点”的细节不只是观察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思考的结果。在观察与巡视中,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的“为什么”能引领我们更好地看清楚学生思维发展的源头和流向,让尝试练习开展得更加实在和深入。

2. 找准错误契机,感悟细节体验

在组织尝试练习时,全班学生要同时进行练习,一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尝试情况。教师不应在进行尝试练习时选择几名学生所做的题目抄在大黑板上,这样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照抄答案的现象,应当让学生抄写在小黑板上,或借助实物投影直接展示练习本上的做法,提供给学生讨论评议。在尝试练习阶段,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有错误的做法”,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财富”,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学生先独立完成如下尝试练习题:工艺品厂在一个星期里,前三天平均每天生产风筝214个,后四天平均每天生产风筝228个。这个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风筝多少个?巡视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列式为:(214+228)÷2。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对学生的对错做出评价,而是组织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求简单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来讨论这种列式到底对不对。有的说:“因为(214+228)只表示2天的产量,而不是7天的总产量,与天数不对应,所以是错误的。”有的说:“我认为可以这样计算,因为前3天产量的平均数与后4天产量的平均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每天生产风筝的平均数。”兩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就在黑板上边画图1边提问:“能不能用(4+2)÷2求出这些线段的平均长度呢?”学生从线段中看出每一对长短线段的平均值相等,认为是可以的。

接着教师又画出图2,问学生:“还能用(4+2)÷2来计算这些线段的平均长度吗?”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了错误解法的症结所在。

尝试练习中,学生的尝试与交流互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学和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创新灵感的培养。当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后,会对新知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解,此时错误与正确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针对尝试错误进行细节剖析,学生才会真正弄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為什么会出错。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解开思维上的谜团,走出尝试错误的困境,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积累了优质的学习活动经验。

3. 利用数学操作,品味细节体验

“尝试练习”除了做尝试题外,还可选择动手操作尝试、尝试表演、尝试讲解做法等练习任务。

在“图形的周长”一课的尝试练习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师设置了让学生为预先准备好的一张照片“镶边”的活动。在操作尝试中悟出道理后,再去做尝试题。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封闭”的含义,可让学生用粉笔画出需要镶边的地方。因此出现了下列引领思考的对话:

师:从哪里开始,到哪儿结束?

生:从哪里开始镶边,最后还要回到开始镶的那个地方。

生:起点在哪儿,终点就要回到哪儿。

师:生活中这样镶边的事有没有见过?

在接下来的尝试练习中,可安排学生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学生只测量了两条边,而有的孩子对四条边都进行了测量。教师特意指定一位四条边都测量过的学生演示测量过程。这名学生在顺利量完了一组长和宽,正准备继续测量时,下面的“看客”们急了,“不用量!不用量!”这时,教师看出了展示者的犹豫。

师:(问生1)为什么都要量?

生1: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师:(问大家)为什么不用量?

生2: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量出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后,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就知道了。

师:(追问)是多少?

生2:另一条长也是27cm,宽也是20cm。

师:那么现在周长是多少呢?可以不用计算,谁来写算式?

生:27×2+20×2。

师:27×2表示什么?

生:两条长边长度之和。

师:对边相等,×2就可以。

师:20×2又表示什么?

生:两条宽边长度之和。

师:谁还有不同的写法?

生:27cm+27cm+20cm+20cm。

师:说说你的理由,每个数代表哪条边,用手指一指。

在对“量与不量”等细节的追问中,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和求法有了微妙而深刻的体验。

总之,在安排尝试练习时,教师要大胆地“放”,放手让学生去试,不怕出错,不畏失败。学生要反复地“试”,在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顺势地“扶”,试在关键处,引在点子上。对于尝试练习中出现的细节,教师要勤于关注,精于预设,善于捕捉,能于提升,夯实“尝试教学法”的核心程序,成就有味道的、精彩的尝试课堂。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张良朋.怎样用尝试教学法上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

(组稿:张良朋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指导细节
细节描写很重要
细节取胜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