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现存问题微探

2016-10-21林威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粤剧教育

林威

【摘 要】随着“粤剧进校园”在广东及周边地区的不断推广,我国的粤剧教育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以教育社会学为研究视角,对教育社会学三大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述,从而透过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提出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现存的问题,是粤剧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立足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粤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128-03

教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分支学科,主要对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的能动关系进行阐述,如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现象、教育制度、教育场所、教育规律、教育行为等与社会中的教育相关的领域,均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随着霍布斯(Thomas Hobbes)、洛克(John Locke)、韦伯(Max Weber)、涂尔干(émile Durkheim)、马克思(Karl H. Marx)等学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并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社会学成为20世纪备受关注的学科之一。由于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社会或社会范围内事物之运行及发展,教育自然成了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在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领域中,20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以及解释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而与此三种理论相对应的功能主义学派、冲突论学派以及解释论学派,即为教育社会学的三大流派。粤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曲种之一,流行于岭南地区等使用粤语语言的地域,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东及周边地区已有不少学校开展了“粤剧进校园”的活动,或开设校本课程,如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小学、荔湾区南海中学等;或开办“第二课堂”兴趣班,如天河区天荣中学等。本文以简要阐述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为始,以教育社会学为研究视角窥视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现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所浮现出的若干问题。

一、功能理论视角:过度重视受教育者粤剧表演成果

功能理论是教育社会学诸流派中最早形成的流派,曾一度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内占有垄断地位。早在19世纪下半叶时,法国社会学、人类学家涂尔干就以对社会中的教育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即“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要求。”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主张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存在于社会体系并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个体,即“社会我”。涂尔干的功能理论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继承并延伸至各学科领域之中发展,使结构功能主义成为垄断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主流学说。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具有整合性,他提出的“AGIL”模型(A指Adaptation,即适应;G指Goal attainment,即目标达成;I指Integration,即整合;L指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潜在模式维持)对个体功能维持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了依据,同时也对其它学科的发展给出了一个参照理论。

以功能主义学派观点而言,受教育者在成长为有能力对社会体系产生积极作用的个体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当程度的外力帮助,即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不仅仅与受教育者个体有关系,还与社会体系内受教育者相关群体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尤以教师、学校这些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长时间直接影响的教育者以及教育组织为主。教育组织(学校)需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教育组织决策人的观念取向以及一定社会标准为基准,开设相应的学科课程,并据此编写课程计划等,创建一个帮助受教育者发展的平台。另外,考虑到教师群体的相对稳定性,教育作为教育组织中的价值实施手段,并不会出现整体性的变动,这符合结构功能主义均衡的前提;而教育者(教师)则在教育组织所提供的平台之上对受教育者进行经验上以及教学内容上的直接传授。功能理论体现在教育组织和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改造帮助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社会教育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和社会体系的稳定发展。就广东及周边地区范围内中小学的粤剧教育现状而言,学校以推广粤剧,弘扬传统文化作为目标,继而设置粤剧课程、开设兴趣班或粤剧社、编写教材、聘请专业教师,在进行一定程度学习后给予学生粤剧表演的机会,使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粤剧内容,如唱腔、咬字、动作、曲目等,看似粤剧传承前景一片光明,可如此一来,粤剧教育则变成了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粤剧技巧并获得一定成效而忽略了粤剧本体内涵的教育。就粤剧教育实行现况而言,中小学生的领悟能力与练习时间相对有限,而在有限的时间里中小学生仅仅在练习中重复着形式训练,将粤剧学习看作掌握一部分粤剧表演知识的过程,而非作为体验、正视并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培养过程。此类重视“成果”的教育,则与粤剧教育最初的思想相悖。虽然这种教育方式的确为传承粤剧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粤剧的发展,但如此一来粤剧受到的关注大多仅为表层因素,而此類型的粤剧教育也仅仅培养出了若干会唱粤剧而对粤剧的实际认知与欣赏水平仍然欠缺的学生,粤剧的文化内涵并未在受教育者群体中得到过多的关注,此为功能主义学说视角下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现存问题之一。

二、冲突理论视角:粤剧“英才教育”的力不从心

冲突理论观点是针对功能理论而提出的,在宏观角度实质方面是与功能理论相对的一个理论。功能理论强调社会在稳定中发展,而冲突理论则对“稳定”这一大前提提出质疑。所谓“不破不立”,冲突论学派主张社会就是在社会矛盾中不断发展的。在教育社会学学科领域内,冲突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看法是“社会结构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社会本身就是由特定阶级为了保持对从属阶级的控制而构建的。”卡尔·马克思也认为社会不是平衡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冲突而发展的。

冲突理论观点认为,社会体系是在沖突中得到发展的,冲突理论应用到教育上所提出的观点是“英才教育”。“英才”教育提倡除“英才”外其余成员均需遵守这种教育体系,由此所带来的冲突效应是提高了大多数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在我国中学粤剧教育中,发展粤剧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组织的政策与帮助,还需要具备一定粤剧教学及表演能力与经验的“英才”作为教育者,并通过这少部分人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另外,学校作为教育组织,其所能提供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也尤其重要,在开设学科课程、编订教材等服务均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学校由于经济支撑能力不足、教育者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尚不具备或不能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即在教育硬件、软件等方面达不到实施“英才教育”的要求,教学情况也不尽人意。对于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现阶段而言,由于学校对粤剧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学校教师群体中拥有高素质的粤剧教学人才不够,受教育者学习粤剧的时间有限,都会导致学校粤剧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另外,审美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小学生对粤剧欣赏所呈现的价值观冲突,使中小学生不能够摆正心态看待粤剧、学习粤剧,从而导致学习粤剧成为“走过场”式的学习,不能领悟其精髓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发展的问题所在。由于此类型问题的存在,在我国普通中小学校内开展的粤剧教育并不能达到“英才教育”的教育目标,其所能达到的仅为促进学生对粤剧的认识,以及教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粤剧剧目。按照冲突理论在教育上“英才教育”的行为指导,相较于在普通中小学开展的粤剧教育,在粤剧院、粤剧剧团等地方进行的专业性较强的粤剧教育,则更符合“英才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此外,学校的教育体系、教学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除非教学成效不佳,抑或是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文件,否则在我国大多数学校重视升学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国的粤剧教育鲜少会出现较大的变革,因此,对受教育者进行“英才教育”的力不从心,不仅是冲突理论对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影响不如功能理论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问题所在。

三、解释理论视角:课堂互动数量与质量的不足

解释理论是在研究视角上与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相对应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教育社会学乃至社会学都以宏观层面的视角进行研究,而在70年代,以英国教育思想家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为首的学者们呼吁教育社会学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关注实际教学,将视野从关注社会转至关注课堂。197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大会召开,主张“教育学者要以学校、课堂、人际互动等微观研究来动摇长期霸占社会学领域的宏观倾向,要创出一系列相异于美国的、新的研究之路。”此研讨会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学派“解释论学派”的产生,解释论学派在当代迅速得到发展。解释论是微观层面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其研究范畴相对较广、具体研究分支理论较多。在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领域内,解释论的研究方向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教育社会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诸如符号互动论、本土方法论等,这一类研究方向统称为课堂社会学;另一类研究方向则是将现象学与学校课程结合进行研究,以得出科学的教育规律,这一类研究方向统称为知识社会学。

解释理论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包括讲授、互动、示范等,如符号互动论所主张的以符号作为载体进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在实现行动者角色目标的同时,推动整体的运作发展。音乐本就是一种符号,同理,粤剧艺术也是一种符号,如动作、旋律等粤剧相关元素都可以作为实现互动的载体。在中学粤剧课程的设置方面,有部分学校的粤剧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无论是课程、教材、专业教师等教育资源均较为齐全,教育成效较为稳定,如广州市南海中学;也有一部分学校粤剧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教育模式等一切都尚在摸索、实践检验过程中,如广州市天荣中学。而在具体教学中,基于解释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微观的教学层面,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无论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学生间的互动如粤剧选段的教学、身段练习示范与学习、动作指导等,教师需注意建立身份平等的教学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使教学相长;而学生—学生间的互动如对唱、排练时对练等,使学生在同龄人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学习反馈,从而以另一个角度审视自身的进步,进而获得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互动,教师均需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目标,从而实现个体的教育以及教育组织的功能。但根据笔者于2015年3月5日在广州市某中学进行实地调研工作时,发现该校唯一一位粤剧教师在粤剧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粤剧教学方法几乎无异,除了指导学生动作外鲜少有教学上的互动,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寥寥无几。虽不能以此个案来断定所有粤剧教师均存在此问题,但若想要提高学生对粤剧的兴趣,注重在课堂上的互动才是现代社会粤剧教育的良策。

四、结语

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作为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主要流派,对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均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对于现代教育,应辩证运用教育社会学流派观点,各取其长,既要对宏观上功能理论与冲突理论以借鉴,又要对解释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关注借以参考,以此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效。本文对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及对其相对应流派的起源、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作了概述,并以此为视角进行发散思考,窥视了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现状以及部分现象,并提出了我国现代中小学粤剧教育所存在的三个问题:过度重视受教育者粤剧表演成果、粤剧“英才教育”的力不从心、课堂互动数量与质量的不足。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还望我国中小学的粤剧教育能乘风破浪,为我国传统艺术瑰宝粤剧的传承工作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3):7-12.

[2] 朱志勇.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J].上海教育科研,1997(6):6-9.

[3] 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5.

[4] 钱扑.试论解释论之学校功能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4):1-5.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粤剧教育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地方戏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探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