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2016-10-21姜敏
姜敏
【摘 要】在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当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体现出人文关怀。对此,文章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出发,思考进行人文关怀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人文关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120-02
人文关怀要包括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个性、生存,以及生活的意义、理想等。人文关怀通常被认为源自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强调人的价值及人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個体需求,从而激发出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促成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人文关怀越发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对现阶段国家人才战略及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实物的具体形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本质。尽管新课标已经深入推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实验教学的方法不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习惯性地在实验教学中点明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及注意事项等是常态,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处于被动地位。
2. 自我设限
主要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导致学生形成一种自我设限的习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将一只跳蚤放在桌上,用玻璃罩罩住,并不断缩小玻璃罩的高度,最终跳蚤跳不起来了。这主要就是跳蚤在起跳过程中不断碰壁,不断调整自身的起跳高度以便不碰壁,最终就会在潜意识中自我设限,再也跳不起来。
3. 讲实验的比例高过做实验
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体现,讲解实验并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影响,投入的教学成本会很低,能加快教学进度。这显然也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表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策略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下文以电阻实验教学为例,阐述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
1. 备课阶段明确人文关怀目标
要讲好一堂课,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从教案着手,明确电阻实验教学目标、情感或价值观等。那么,在电阻实验教学中,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可参考如下原则:其一,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大纲的要求,以人为本是关键;其二,明确所需教学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其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合理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在电阻实验教学中可设立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为了解电阻的概念、特性,电阻单位及其换算公式,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等。能力目标为掌握通过实验获取导体性质、电阻概念等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为能够通过实验及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够将电阻知识点运用到生活当中。
2. 授课阶段挖掘人文关怀途径
授课阶段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人文关怀的途径:
(1)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一幅关于电阻的图片(如图1),并设问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出猜想或者假设。
(2)以 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了验证学生提出的猜想或假设,只有实验是最佳途径,在这一步骤中,也可以挖掘出人文关怀,同样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中提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突出控制变量法。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取消以往的种种限制,以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
(3)在实验环节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探究为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锻炼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
(4)总结评价环节体现人文关怀。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什么,存在的一些问题等。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总结出适合学生的实验经验,同时配合教师的总体评价,突出学生的价值。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重点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思想与方法。这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标要求,也符合国家人才战略,重点就是要在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瑞珍,王瑞琦,吴俊林.人文关怀:教材章节命名的逻辑起点——基于对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96-99.
[2] 王雁.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关人文精神的培养[J].才智,2013,(19):65.
[3] 姜晓娟.初中物理课堂实现教育人文化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60-62.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