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古诗教学的“拓展”
2016-10-21邓安琪
邓安琪
在日常的古诗教学中,许多孩子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古诗就是“背诵翻译”。作为老师我深知,仅仅做到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能拓展什么,如何拓展呢?接下来,基于这一问题,我简要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拓展要有根,做到——有章可循,明确教学要点。
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能学到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教师能给什么。给什么呢?教师应该做到有章可循,而这个“章”就是我们要遵循的《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自己的教学要点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不仅要会读会背,更深层的应该是会赏析。虽然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课堂教學中,对于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未做过高要求。但作为一线老师,在课堂上应逐步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于其鉴赏古诗的能力,为其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实,古诗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如果一味的盯着字词句,把学生学习固定在背诵和翻译上,那么在无形之中,就扼杀了学生创新性与思辨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把学生当作记忆存储的工具,而教学也就继续回复到“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上来了,这无疑是教学改革的败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古诗教学中重视古诗的文本内容。在知识点落实的同时,把诗文内容作为重点来剖析解读。
然后、知人论世,由此及彼——重视对课文相关材料的拓展,加强知识的迁移与开拓。
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古诗在语意表达上显得艰涩,且学生学古诗没有明显的实用性,故许多学生学古诗会感到头疼。但相反的是,学生们对于拓展的内容很感兴趣。
拓展点一:历史、故事。学生对晦涩难懂的诗文不易产生兴趣和共鸣,但他们对历史,对故事却抱有浓厚的感兴趣。学生对知识的汲取有时往往在于他们对未知的渴望,以诗文为背景讲述故事、讲述历史,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已潜移默化地交代了诗文的背景和渗透了其深刻内涵。
拓展点二:了解作者。让学生谈李白说杜甫……让学生看到文学史上全面的诗人和他们的人生,“言为心声”,很多诗词是作家的心境的体现,然后去感知他们诗词中或豪放或沉郁或婉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鉴赏诗歌表达上的独到的艺术特色,做到情感先入知识紧跟的教学方式。其实,当那些在他们看来遥远的人物是简单而充满智慧的,自然而然就在心里上走进了这些大家。
拓展点三:对比赏析。
除了诗人生平背景的介绍之外,更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我给学生介绍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或者不同诗人对于同一题材的抒发,做诗词的比较阅读。这样多维度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且拓展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面。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古诗的背景材料及拓展信息的重视与否,了解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同时是一种知识的输送。很多知识光注重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在这基础上如何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这种引申不是漫无目或者弄些野史来哗众取宠,要选取有价值的材料适时适量的传达。对学生学习古诗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古诗教学中还要提醒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古诗的理解与赏析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更需要学生不断去开发和锻炼学生此方面的能力。不应因学生畏惧,而过多“保护”。放手地让学生自由地品读,大胆地表达,教师适时地引导,把时间留给对古诗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来,会擦出更闪亮的火花,更是能切实地提高孩子古诗赏析的能力。
以往的古诗教学方法仍有可取之处,必要的知识点还是应落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分析,或局限于教材去讲解古诗。这样会抹杀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极其不利;同时,也使得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无形遗失,使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产生偏颇。我们的方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他的欣赏理解运用能力,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真正做到让学生学的轻松,跨越时空的局限,走进古代文学浩瀚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