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2016-10-21李梦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教学

李梦静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民间舞蹈通过各种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表现出来,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具备一定的传承性。而随着当前各种文化融合的家居,舞蹈教学的风格也不断发生转变。在此种形势下,就需要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展开深入探究,在增加舞蹈教学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基础上,为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依据。本文从民间舞蹈“风格性”的相关概念出发,就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意义及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间舞蹈;风格性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蹈为民族的文化精神所在,其完美地结合了舞蹈与民族文化,充分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其探索的实质便是如何通过民间舞蹈来实现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及现代舞的发展,给民族民间舞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此种形势下,民间舞就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将“风格性”作为切入点,加大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及运用力度,并通过对舞蹈的动态进行剖析,采取观摩田野、体验生活及培养真实情感等多种方式,进而将传统民族文化渗透进民间舞蹈教学的各个细节中。通过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可有效避免传统循规蹈矩的舞蹈律动等弊端,并将直接获取知识转化为体验生活及理性思考。

一、民间舞蹈“风格性”的相关概念

风格性是指个人、民族或时代对事物所具有的观点与思想,而舞蹈的风格性则指的是舞蹈作品具有的特征,也即舞蹈通过动作表现出的形式,与其想要表达的思想达到了一致状态,实现形神的统一。由于在舞蹈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当时的民族、阶级、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每种舞蹈都会承载着创造者的个人经历与情感。由此可知,民间舞蹈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还具备民族的心态与情感,我们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将舞蹈的风格性融入其中,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使其通过感悟生活,积累文化,从而对民间舞的脉动与风情有着更好的把握,并完美结合舞蹈与情感。

经分析,民间舞蹈的风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饰风格方面

民族舞蹈为中国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从中我们也可以探寻出该民族的风俗及人文特点。其中,地域文化品位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在不同地域的民族中,其服饰风格也存在不小的差异。而这些民族服饰也成为了当地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表现形式及审美特点方面

从文化类型方面考虑,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绿洲、海洋、草原、农牧及农耕这五种,且这些舞蹈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各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及风情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不同民族独有的舞蹈为其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因此,民族舞中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点均具备独特的风格性。

二、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中,民间舞蹈教学还未能良好地结合其文化内涵,这便使得学生难以充分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及情感。此外,大多数教师主要采取重复模仿外在动作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表现形式单一、枯燥,不存在属于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在此种形势下,为了让学生对民间舞的真正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完美表达出舞蹈的形态、风格与神韵,就需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以下从体态与动律、舞蹈意念、审美特点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就民间舞蹈风格性的重要意义展开探讨。

(一)促进优美体态与动律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民族的不同也直接促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与民间舞蹈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确保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完美展现其“风格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民间舞蹈不但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促进优美体态与动律的产生。以东北的扭秧歌为例展开分析,作为我国非常著名的一种民间舞蹈,扭秧歌独具民间特色,其对体态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上身保持前倾,使身体重心处于前方,从而使抬腿、出脚等显得尤为有力度,膝关节则极具规律性。总的来说,对于体态与动律,扭秧歌的央求是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生活,并将人们的生活习惯充分反映出来。因此,在开展有关扭秧歌的民间舞蹈教学时,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对体态与动律进行良好控制,保证准确表现出每一个动作。

(二)舞蹈意念在动作呈现方面的影响

在学习民间舞蹈过程中,感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感觉,也即舞蹈意念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其中,舞蹈意念可将舞者的实际想法及思维等准确反映出来,而这些想法只有舞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因此,舞蹈意念是非常奇妙的。通常情况下,舞者是通过舞蹈意念来完成各种舞蹈动作的,换言之,舞者为确保舞蹈动作的完美,就应当将舞蹈通过自己的舞蹈意念融入到灵魂中,而这与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存在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的。

(三)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提出“对于相同动作,不同民族呈现出的美感却是不同的,对技巧方面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一鹰三态”为实例,就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审美特点展开分析。其中,一鹰三态指的是在不同的地区,鹰所表现出的形态也不尽相同:在藏族,鹰是人们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在蒙古族,鹰代表着英雄的精神与气概;在塔吉克族中,鹰除了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外,其舞蹈动作也与当地的日常生活及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特点,这也是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及独特魅力所在。

(四)舞蹈的創作风格

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仅仅只是让学生模仿各种动作,对其潜能的开发不够重视,此种做法不但使学生不具备独立的思考与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最终难以对民间舞蹈的风格及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通过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可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创编,实现其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风格”为民间舞蹈的文化体现,“个性”则为学生对舞蹈内涵的感知。因此,作为一种具备广泛内容,且更为深入的理想教学方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值得推广与开展。

三、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对民俗文化的学习与积累予以高度重视

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民间舞蹈的背后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其发展也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与演绎。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包含了民族情感及民族审美的所有特征。此外,民间舞蹈文化同时也是生活外化体现的一种,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出不同民族在生活、习俗以及情感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并凭借这些文化产物,从而将舞蹈中的民族气概与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在学习民间舞蹈过程中,学生就应当全面了解与民族舞蹈形成有关的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在实际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学习与积累予以高度重视。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有机结合讲解与身授,并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为融会贯通舞蹈文化内涵的讲解与舞蹈动作的示范,教师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注意讲解的精练与准确。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需确保具备针对性,并且能合理解释并引导民间舞蹈的风格。其二,教师在结合示范与讲解过程中,切不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应当以引导学生为主,将其学习与探究舞蹈风格的意识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掌握一种可促进自身知识及能力水平提高的方法。

(二)对舞蹈动作体态与动律的由来进行准确剖析

目前,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已逐步趋于稳定。在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对舞蹈有一个真正的掌握,就应当从动态着手,对民间舞蹈的实际起源、发展、演变历程以及表演形式等因素展开深入的探究。有舞蹈教育方面的专家说过,给予学生形神兼备的舞蹈文化教育即为民间舞蹈的基础教育。这便要求教师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时,应当在课堂训练中纳入舞蹈文化,除了对学生的形态及动作进行规定外,还应准确剖析一些民间舞蹈的动作及体态等。

在学习或赏析藏族的民间舞蹈或剧目时,我们会发现此种舞蹈存在“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律,以及一边顺、上身松弛前倾的特点,这些动律与体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域环境、生活习性、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跳锅庄舞时,会有低首俯身的前颤动作,这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在朝拜佛时的俯身、叩头,恭敬且虔诚意识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在开展民间舞蹈 “风格性”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其欣赏能力的提升,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对各民族舞蹈动律与体态的产生及由来进行准确剖析。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考虑到民间舞蹈的创作者为广大的劳动人民,传承的舞台为原生态的田野村寨,为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热闹场面及其对宗教的虔诚态度等,教师在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其首要任务便是彻底了解将要教授的民间舞蹈的内容及其形成的人文地理情境、风俗人情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种方式,创设出类似于学习主题的、尽量真实的教学情境。

经分析,教师在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时,可通过课堂舞台化、课堂生活化以及教学内容形象化等方法来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

1.课堂舞台化指的是借鉴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

让课堂教学不断趋于舞台话,比如让学生穿上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使其深入理解并感知这些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对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及文化底蕴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2.课堂生活化指的是教师借助具有民族风情的一些道具

或是直观且生动的示范形象,以及在民间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队形的编排方式等,进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间欢腾的场面,激发其联想與想象。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新的肢体动作,在对其含义产生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充分体验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3.教学内容形象化指的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形象感知

学生以小组讨论及欣赏的方式来真切体验民间舞蹈中的真善美,并利用语言,将舞蹈的韵律、风格以及情感等内容向学生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其借助感官认识,在产生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例如,在开展藏族民间舞蹈的教授时,教师可将藏族的风光通过投影仪呈现给学生,将美丽的画卷代替练习的镜子。学生在练习时,看到的不再是自己与同学的影像,而是娴静优美的纳木错,神圣不可侵犯的唐古拉山脉,以及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藏族人民。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不但能感受到藏族的服饰及舞姿等,还能全面了解藏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习惯。这样一来,可在极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并运用对生活的实际体验,对民间舞蹈的风格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认识。

(四)加大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力度

作为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物,民间舞蹈将不同民族的气质、性格及审美观集中反映出来。不论是有关少男少女爱恋的舞蹈,还是丰收年收获喜悦的歌舞,都是人们各种情感的表达与体现。如果没有了情感,那么民间舞蹈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情感性特点充斥在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中。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民间舞蹈的情绪及感情色彩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善于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给民间舞蹈注入生命的活力,使其从中体味到民间舞蹈的真实情感。只有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调动与激发,才能将舞蹈中蕴含着的历史气息、民族气息与学生的情感、个性等结合得恰到好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进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风格性”的民间舞蹈。考虑到民间舞蹈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学习与积累,通过对舞蹈动作体态与动律的由来进行准确剖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民间舞蹈的风格,激发其学习民间舞蹈的兴趣,并真正实现对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窦逗.高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教学手法[J].华章,2014,7(24):523-525.

[2]杨秀敏.对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反思[J].音乐时空,2014,13(15):26-28.

[3]董柳莎.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雪莲,2015,8(20):101.

[4]刘铭宝.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通俗歌曲,2013,5(12):75-76.

[5]徐佳.探究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发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4(9):18-19.

[6]孙越.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音乐大观,2014,7(4):174.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教学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浅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戏剧传播方式
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民办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