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能海法师在藏汉佛教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2016-10-21杨东海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贡献

【摘要】能海法师是我国近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翻译家、佛学家。毕生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和藏汉佛教文化的交流沟通工作,建立了内地首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道场,把格鲁派的佛学思想系统介绍到内地,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能海法师;汉藏文化交流;贡献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7世纪以来,居住在西藏高原的吐蕃民族与内地之间就有密切的交流,交流形式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内地的交流始于明成祖年间(1408年),当时明成祖下诏邀请宗喀巴进京未果后,1414年宗喀巴遣派弟子释迦益西进京,被明成祖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34年释迦益西再次进京后又被封为大慈法王。在清代康雍乾时期,清政府尤其尊崇格鲁派,其目的是为了安定蒙藏,藏传佛教的传播仅限于清政府统治阶层,在汉族僧侣和民间并未广泛流传。

近代以来,一些藏传佛教僧侣来内地传法,因语言不通,只是传授简单的教法,对较深的教理未能尽数传授。而一些内地的僧侣只是简单地了解了密宗的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其中深意。“致使内地佛教徒对藏传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中的密宗,有很大的偏见,甚至敌视,存在很大差异”。[1]再加上藏传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苯教的鬼神和仪式,一般人认为藏传佛教只有神秘的密宗,根本没有得到印度大乘佛教的真传。而在内地,密宗雖然很早就经中国传到了日本,但是禅宗兴起后,密宗在内地并没有得到广泛和完整的传播。凡此种种,导致了汉藏宗教徒之间的隔阂和误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革,消除隔阂,沟通藏汉佛教已成为当务之急。

民国以来,中国汉传佛教的一些人开始学习和接触密宗,东渡日本学习考察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密宗是大乘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日本的东密缺少密宗的最高阶段——无上瑜伽。而恰恰藏传佛教密宗却以无上瑜伽为最根本。于是内地人逐渐了解到“日本的密法远不如西藏之殊胜”,“西藏佛法极为丰富,汉地未译者,藏地均有,汉地已译而藏地缺如着甚少,故学法应至西藏”[2],凡此种种,对西藏佛教密宗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鉴于此,许多内地有识之士纷纷到西藏学习佛教密宗。1925年,大勇法师创办北京佛教藏文学院,派学僧赶赴西藏求法。其中,系统全面的宏传格鲁派教法,使内地人士详细了解格鲁派教法的,当推法尊法师和能海法师两位高僧。法尊法师求学西藏,翻译介绍了大量藏传佛教的经典论著。而能海法师为沟通汉藏文化,传播弘扬藏传佛教做出的贡献受到了佛学界的广泛赞誉,在藏汉佛教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能海法师不但翻译了许多藏传佛教的经典,而且在内地第一次建立了专修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金刚道场,随身学法者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学习和修习藏传佛教密宗的佛学人才。如隆莲法师、清定法师等。

能海法师(1887年—1967年),俗名学光,字缉熙,四川绵竹汉旺场人。先弃商从戎,任云南讲武学堂教官,1913年曾到日本以实业救国为任考察。后离开军营转入佛门,1924年师从四川著名的戒师佛源出家,在宝光寺贯一老和尚前受具足戒,先后两次入藏修习藏传佛教,由显入密,在哲蚌寺依止康萨上师学法。回内地后,全面引进藏传佛教格鲁派思想,成为汉地藏密始祖,大力沟通藏汉佛教交流沟通,增进了显密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法师先后在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寺、重庆真武山、峨眉慈圣庵、上海金刚道场及五台山清凉桥共开建道场六处,译述及讲稿共70余种。1949年后,继续致力于佛教事业,先后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其生平成就,实为作为佛教界所瞩目”。[3]能海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扬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为沟通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能海法师出家后,潜心研究佛理,1926年原计划东渡日本求法,当时大勇法师从日本返回,认为日本密法不如西藏密法殊胜,决意赴藏学习。1926年正月一行人到打箭炉。同行的人有大勇、法尊、大刚永光等17人。1927年到理塘那摩寺向老格西学法。1928年6月,同永光、永轮、永严进藏,一路上历尽艰险。1929年,到拉萨后拜康萨喇嘛为师,在拉萨四年多的时间里,学习显密教理、修行仪轨。康萨喇嘛学识渊博,被西藏僧俗各界尊为“日月二轮”的月轮。能海法师学法情真意切,努力精进,深得康萨喇嘛的赏识。“其深得喇嘛显密法要。康萨上师将其弘法所用衣钵授予法师,获得宗喀巴大师嫡传二十八代之殊胜传承”。[4] 1932年,能海法师回内地后就开展讲经、传法和翻译、弘法等事业,1938年,在成都近慈寺创立内地首座黄密金刚道场。1940年,能海法师再次入藏学习格鲁派密法。“喇嘛将平生弘法之法衣,如三衣、东嘎、披单、裙子、钵、法螺、宝瓶、妥巴、铃杵、靴子及显密法宝、全部传予上师”。[5]1941年,能海法师返回内地,随身携带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

能海法师初次赴藏回内地后,先后在上海、五台山、成都、武昌等地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金刚经》、《四分律藏》、《定道粮资》等多部藏传佛教格鲁派经典。先后翻译出《大威德成就法》、《文殊五字真言》等多部。1938年,在成都近慈寺创立金刚根本道场。1943—1952年,先后在绵竹、重庆、上海、五台山奖励道场。从1940年到1967年期间,能海法师先后在成都、重庆、上海、北京、五台山等地讲授《现证庄严论》《四分律根本阿含》《法蕴足论》《金刚经》等藏传佛教的教理教法。使内地的许多僧俗人士接受了正统的西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加强了汉藏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能海法师在沟通藏汉佛教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道场。能海法师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入藏学法,在内地传播藏传佛教格鲁派密法,先后建立密宗道场6处,在加深藏汉佛教沟通了解的同时,也加强了藏汉民族间的理解与信任。佛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部分,民国时期,中国内地的佛教世俗化程度较高,内地形成了学习“藏密”的热潮,许多佛教界人士纷纷赴藏学习密法,但是内地和西藏路途艰险、山高路远,赴藏过程九死一生,能赴西藏学习密法的人少之又少,能海法师在内地建立的密宗道场,方便了内地人士了解和学习藏传佛教,为学习西藏密法的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能海法师出生清末,政治社会的巨变及个人的经历对法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佛教逐渐衰落。正是有一大批僧人(如法尊法师)引难而上,使当时的佛教逐渐复新。作为这个时期的僧人代表,能海法师不畏艰险,两次入藏求法,在内地多处建立密宗道场,翻译藏经,培养僧才,为佛教的兴盛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尊译经、能海弘法”,对于佛教界而言,能海法师对发展和振兴佛教的理念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这对今后培养佛教人才的方向和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有很多借鉴之处。

其次是从事译述。能海法师将大量藏传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也将许多汉文佛经翻译成藏文,并撰写了不少关于两地佛教的论著,广泛传授戒律和灌顶,一生翻译、撰述和讲授讲义共计70多部,为以后中国藏学及佛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是历史上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继承和延续。实际上,历史上藏汉民族的交流始终是以佛教为纽带,绵延至今。民国时期的藏汉交流是继唐、元、明、清之后汉藏民族宗教交流之后的另一个高峰。这种交流发起于内地佛教界对自身发展不足的革新,是在藏汉民间僧侣中自发掀起的。能海法师在藏汉佛教典籍相互翻译中的贡献,客观上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和汉藏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了解和沟通的纽带之一。时至今日,汉藏两个民族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但大多数人对藏传佛教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刻,能海法师为两个民族及宗教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典范。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引起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矛盾的加剧,因宗教引起的冲突时有发生,文明的冲突往往以宗教的冲突为端倪。文明的冲突其实是政治诉求和意见表达的不一致,冲突的加剧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原因。冲突双方只有在不断地接触和文化交流中才能相互促进,最终超越隔阂和曲折,不断寻求共同的交汇点,最终达到和睦相处。因此,重新审视能海法师在沟通藏汉佛教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和意义,对于我们加深民族互信、文化互通和宗教之间和谐共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枚静轩:《民国早起显密佛教冲突的探讨》,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251-270页。

[2]宗顺:《能海上师传》油印本,第2-3页。

[3]隆莲:《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第5页。

[4]宗顺:《能海上师传》油印本,第12页。

[5]宗顺:《能海上师传》油印本,第29页。

作者简介:杨东海,男,藏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

猜你喜欢

贡献
捐书之争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军史奇葩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浅谈力学的学习意义
扶贫,我们在行动
飞机对雾霾的“贡献”不容忽视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