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史奇葩

2017-01-04陈建林

青年时代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叶挺贡献

陈建林

摘要: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直接创建并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大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组建的革命军队,它是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所结出的硕果,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叶挺;独立团团史;贡献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国民党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大会宣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增添了革命内容;此外,还通过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这就标志着大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形成。

因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鼎力支持,孙中山于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他们当中许多人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为日后组建革命军队准备了一批军事、政治工作干部。10~12月,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组成两个教导团,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这支新军成为当时广东各军的中坚力量,在平定商团、第一次东征和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系列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被推选为主席;8月,组织国民革命军,统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初为5个军,北伐前发展为8个军,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各军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

广东是全国中共党组织组建最早的六个地区之一,是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而广州则是国民革命的中心。中共广东区委经历了与国民党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开展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之后,更加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当时,革命的对象都是些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地方军阀和帝国主义,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要想达到反帝反封建的最终目的是根本不可能。于是,区委决定在短时间内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如果完全抛开国民党成立独立于外的军队,就违背了“国共合作”原则。所以区委的领导陈延年、周恩来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合作”的框架内,依靠国民党的进步力量,先组织从属于国民军编制、由共产党员从中掌握主动权的武装,待时机成熟再建立真正独立的人民军队。

中共党组织组建直接领导的武装部队是从改造“铁甲车队”开始的。1924年9月上旬,在苏联顾问的提议下,大本营成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负责大元帅府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支以粤汉、广九、广三铁路四辆铁甲列车为基础组成的铁甲车队,官兵的素质普遍偏低,平时的军事训练又不系统,有时还不执行孙中山的命令,尤其是在“平定商团”中的糟糕表现,引起孙中山的不满。同年11月,时任区委军事部长(一说军委书记)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向孙中山提出改组“铁甲车队”建议,这与孙中山之意不谋而合,当即获孙中山之首肯。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以共产党员徐成章替代原队长卢振柳之职,又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挑选一批优秀分子到“车队”为骨干。他们中有共产党员廖乾吾、赵自选、曹汝谦、周士第,分别任党代表、军事教官、政治教官、副队长(后升队长)。此外,区委还从各地招募一些思想进步的工人、农民和社会青年进入“车队”,共约100多人。改组后的“铁甲车队”隶属大元帅府。因为它的领导骨干都是共产党员,车队就成立党小组,直属广东区委领导;“车队”队员的配备权及调动权也归区委掌管,所以它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掌握的革命武装部队,是正规军队的雏形。周恩来对“铁甲车队”的成功改组,吹响了共产党掌握武装的第一声号角,是共产党组织革命武装的首次尝试,为日后组建党直接领导的正规军积累不可多得的经验。一年之后所诞生的“独立团”,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正规军队。

随着第二次东征的进展,区委再次感受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组建正规革命武装的问题再次被摆上区委的重要议事日程。陈延年、周恩来等领导直接找到以国民党左派面貌出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在作了多次商议后,汪原则上同意在国共合作条件下建军。陈延年、周恩来二人又找到一贯拥护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经过反复解释和商谈,李同意在第四军中另设一个团。1925年11月21日,在国共两党真诚合作的前提下,一支全新的正规军队诞生了,她就是后来威震敌胆的叶挺独立团。起初,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次年2月中旬改称第四军“独立团”。后因其在北伐战争中战绩卓越,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团长叶挺也因此获“北伐名将”之称号而名震天下,于是人们便以“叶挺独立团”尊称冠之,一直沿用至今。北伐胜利后,该团的番号改为第二十五师(叶挺为副师长)第七十三团,周士第任团长。原独立团部分干部调往另外一个部队组建成第七十五团,叶挺兼任团长。独立团及其官兵又开始新的征途。

纵观独立团的光辉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是中国现代军事史长河中绽放得最绚丽的浪花之一。关于这支“雄团”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评述。一、独立团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并掌握的正规军队,为创建人民军队积累宝贵的经验。

独立团产生于第四军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之时,其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另说丽谯楼)。团中的领导骨干主要来自铁甲车队、黄埔军校、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和川军、粤军、桂军、湘军。士兵招募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大多数是农民,还有部分是工人。全团将士2100多人,由一个直属队、三个营和九个连组成。建团初期有共产党员20多人,是当时国民革命军拥有共产党员数量最多的一支团级部队。共产党员在其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把握着军队的政治方向。独立团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具体由周恩来负责。后来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写道:“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军队”,话中所说的“一部分军队”指的就是独立团。

我们说独立团之所以“独立”,除了它的编制所指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了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故此有别于其他国民革命部队。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军事上,其序列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部,其财政来源、武器装备均由国民革命军供给;但在组织上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不受第四军政治部管制。第二,独立团手握区委授予的“特权”,可“先斩后奏”,再上报第四军军部。举个例子:北伐途中,独立团依区委意见,在团内增设一个特别大队和补充营,以承担更艰苦的作战任务;扩编后,叶挺才向陈可钰和张发奎汇报,他俩只好说:“你们真是独立惯了,一切都是先斩后奏。”第三,在独立团里,所有干部的任用、调动,包括兵源的补充,在形式上要经第四军的军、师长批准,而实际的裁决权在于区委,全由广东区委研究决定。所以说,独立团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北伐军攻下武昌,叶挺在总结战斗经验时,就把功劳归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伟大的战功呢?主要一个原因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

如果说“铁甲车队”是正规军队的雏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第一支人民军队的话,那么,独立团就是人民军队的前驱,它为人民军队的最终建立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其可鉴之处有三:其一,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创政治治军之始。独立团沿袭苏联红军的模式,以政治治理军队,并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平时注意加强对全体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革命思想教育将士,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各级领导经常结合国内外形势和部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授“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工农运动”等课程,教唱《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等歌曲。全团将士均能以“三不”(不拉夫、不扰民、不筹款)自律。由于士兵来自不同的阶层,其所受的教育程度也不相同,导致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全团又开展“反贪污、反打骂、反假报(籍贯、姓名)”教育。与此同时,还向战士们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使全体官兵明了“为谁而当兵,为谁而打仗”。对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更是严格要求,时刻告诫他们牢记自己是先进分子一员,在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中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作用。政治工作制度的普遍推行,提高了将士的思想政治学习自觉性,使全团在思想和业务等方面都有很不同程度的改善。正因为“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消除了旧军队的种种陋习,激发了广大将士的积极性和大无畏精神,爱国热情和战斗力有明显改观,从而在支援农运、北伐战争中建立重大功勋,也为人民军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提供科学的参考。其二,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在军中实行比较民主的组织生活制度。对于区委的指示,党组织均能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集体讨论,不是盲目的无条件接受。每月坚持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党员各抒己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组织生活制度跟后来党所形成的“民主集中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对日后人民军队如何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很有借鉴作用。至于把“党支部建在军队”的做法更是如此(以下另立条目详述之)。其三,加强军队作风建设。无论开展“军事训练”还是“政治训导”,独立团均以增强“军队战斗作风”为出发点,严格开展革命纪律教育,加强作风建设。那时,其他部队开展“三操两讲”,而独立团实行的则是更严格的“四操(早晨跑步;上下午各一次军事操练;黄昏一次体操)、三讲(上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点名训话)”。此外,还经常把部队拉到城外的七星岩、北岭山,甚至到鼎湖山进行“拉练”,进行实战模拟训练,提高野外作战能力。将独立团的将士人人练成“铁脚马眼神仙肚”,把部队变成“铁”的军队,养成“铁”的纪律,拥有“铁”的战斗力,铸就“铁”的军人作风。这种“铁”作风,为独立团成为“铁军”的铁拳头打下坚实基础,亦为后来人民军队的雷厉风行“军风”的形成作了铺垫。

二、开“党支部建在军队”模式之先河。

在中国,最早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抵达江西省永新三湾,在那里对部队进行改编,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并决定将党支部设在连队里,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但是,开“党支部建在军队”模式之先河的却是叶挺独立团,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只不过是对“独立团模式”的继承和发扬。

独立团除了团长叶挺是共产党员外,连级以上的大部分干部都是中共党员,起初有20人,后发展到120多人。为发挥共产党员在这支革命队伍中的骨干领导作用,区委决定在团上成立党支部,具体实施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未几,中国共产党在军队里组建的第一个党支部宣告成立,时称党支部干事会,书记为吴季严,干事有叶挺、周士第(负责宣传)、董朗(即:董仲明,负责组织),下设团部、直属队、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5个党小组。党支部干事会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时任区委组织部长的穆青经常到肇庆开展党组织活动,传达上级有关指示,了解干事会的情况;支部成员也不时前往广州向区委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当时,共产党的活动还是半公开的,所以除了通过“公开”途径显示中共党组织对这支军队实行直接的领导外,区委暗中委托一个叫吴铁若(代号100)的西江特派员秘密掌握独立团党组织的情况。独立团内还有一批青年团员(初20人,后也发展为100多人),部队又成立了青年团支部。团、营两级成立党组织,进一步夯实这支新型革命军队的组织基础,军队的性质越来越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北伐后,独立团改编为七十三团。部队的“固本强基”工程又有新的发展,继续向基层延伸:团上设党总支,营级组建党支部,党小组设在连上。后来,这种“党支部建在军队”之模式逐渐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所效仿。

三、保护农民利益,有力支援西江农民革命运动。

独立团组建之初,正是西江地区的农民革命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在彭湃、周其鉴等的正确指导下,西江各地纷纷组建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展开减租斗争。早在1924年9月,高要县就成立了端源乡农民协会(包括领村、波河、料村等),领村乡还建有农民自卫军。至1925年秋,高要县有区级农会3个,乡级农会27个。

遵照广东区委的指示,独立团在成立后不久,就秘密转送一批枪支、弹药给高要县的农民协会,武装农民自卫军,增强农民的抗争能力。1926年1月2~3日,高要县发生反动地主劣绅头子卢沂川、黄慰楼、谢达卿等武装纠合高要、德庆、广宁3县民团和“神打”(又叫神功仔,当地一种迷信组织)500多人摧残农民运动事件。反动分子偷袭第一区农会所在地——领村乡,导致农会被捣,6名农会会员被杀,100多人受伤,200多间房屋被毁的惨案!叶挺亲自接待上访的农会代表,详细了解有关情况。1926年1月9日,独立团派第一营营长周士第率270多人开赴出事地,开展调查取证工作。队伍进驻领村后,马上展开保护受害农民、制止“暴徒”继续施暴、组织安抚难民等工作。1月下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高要绥缉委员会”,作为处理“高要惨案”的代理机构,叶挺当选为主席。2月15日,叶挺亲自率第二营进驻领村附近的伍村,在村中设置“绥委”办事处。第二天,便深入各村慰问受害村民,了解事件真相,开展革命宣传活动,鼓舞农民重新振作起来,跟反对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并在各村张贴布告:限期收缴民团枪支,责成地主赔款,惩办罪魁祸首。3月5日,不服“绥委”处理决定的卢沂川等人又纠集6000多民团和“神功仔”围攻伍村,叶挺指挥部队奋起还击,打死反动武装分子50多人。3月8日,独立团第二、三营和当地农民自卫军反攻民团“司令部”——罗建村,敌人溃不成军,狼狈而逃;战斗中独立团有11人牺牲。战罢、敌妥协,向叶部和当地农会赔款5万元。至此,“高要惨案”告一段落。独立团返肇布防。与此同时,独立团还派出第一营支援新会县的农民运动,与当地农民自卫军一起打击反动民团,消灭为害百姓的土匪,并把战斗中收缴的枪支送给自卫军。

这些行动,狠狠地打击了地主劣绅的反动气焰,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鼓舞了农民的斗争信心,巩固和扩大了农会和自卫军的力量,是对西江地区农民革命运动的最直接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农民运动的向前发展。3月中旬,叶挺带领百余人深入高要县北部的河台山区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不久,高要河台也成立了农会。4月,高要正式成立县一级农民协会。至1926年底,西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整个地区共成立区级农民协会36个,有606个乡农会,会员已发展到11万人,居全省七个区中的第二位。这一切都与独立团的推波助澜有着直接的关联。

四、北伐屡立奇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

在3个多月的北伐征程中,独立团两千多名将士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他们一马当先,战安(仁)攸(县),攻醴陵,袭平江,智取汀泗桥,勇夺咸宁城,血战贺胜桥,攻克武昌城,一路过关斩将,在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美称立下汗马功劳。

为打通北伐道路,扫清进军路上的障碍,广州国民政府在广东区委的建议下,先派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先头部队进入湖南,援助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从而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1926年5月初,作为“北伐先锋”的叶挺独立团从肇庆、新会两地同时出发到广州集结;5月20日,奉命离开广州向湖南进发。6月3日,在安仁县与攸县之间的渌田、黄茅铺一带打响北伐的第一仗,经过两昼夜的激战,以一团兵力击溃六倍兵力于自己之敌,5日,攻入攸县。10日,占领茶陵,解除唐生智部侧背之威胁。首战告捷,初步稳定湖南战局,赢得北伐全面准备的时间,“我北伐各军,遂得从容集中焉”。湘南初定,既鼓舞了士气,又增强了广大将士北伐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推动了其他部队的出征。

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誓师北伐。受此鼓舞,7月10日,独立团一举攻克醴陵。8月19日拂晓,北伐军向平江县城发起攻击;独立团与同属第四军军部的黄琪翔团负责从中路发动攻击,分东北和西南两路夹击,使敌防不胜防。独立团由横槎渡越狮子岩达到县城北街,革命军的突然出现,敌人惊慌失措,纷纷缴械投降;不到12小时,就夺取平江县城。22日,攻占岳阳。湖南战事结束。

8月26~28日,连续三天向湖北汀泗桥发动进攻。当时独立团已改由第四军第12师指挥,敌我双方死伤惨重。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独立团迂回绕到敌人后方,占领高制点,袭击敌人。广大将士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敌不支,遂弃守汀泗桥。之后,独立团对敌紧追不舍,攻下咸宁城。这不仅巩固和扩大汀泗桥战役的成果,而且为夺取贺胜桥战役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8月29日下午,北伐军开始进攻有2万多直系军阀精兵把守的贺胜桥。独立团攻击的路线位于其他两支部队的结合部,战事最为激烈,由于跟兄弟部队的配合默契,终于在30日赢得这场战斗,打开通往武汉之门。团长叶挺因在“两桥战役”中“努力党国,勇敢善战”而晋升为少将。

9月5日,首次发起攻武昌之战役。独立团第一营组成敢死队担负起首攻重任。官兵们视死如归,死伤虽过半仍冲锋不止。后因守敌顽强抵抗,进展不顺,被迫改为长期封锁包围。10月10日,再次发动攻击,独立团首先攻下蛇山。北伐军当天占领武昌,全歼守敌两万余人。战斗中,独立团有191名将士为国捐躯。至此,军阀吴佩孚的反动势力基本被摧毁,残部败退河南。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北伐战争结束。

在北伐战争中,独立团两百多名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用“冲锋在前、永不退却”的行动激励着其他将士,使全团自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势如破竹,但独立团也付出伤亡400多人的惨重代价!正如当年的《中央政治通讯》所报道的:“入湘以来叶团每战皆列前锋,其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各军之冠”。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光荣称号,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叶挺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贡献榜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