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普外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6-10-21颜成玉许哲王斌
颜成玉 许哲 王斌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普外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在我院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75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1给予单纯静脉全麻,对照组2采取气管插管全凭静脉全麻,观察组给予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中和苏醒时生命体征比对照组都更加的平稳,麻醉药剂用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用药物量少,安全性更高,更加适合应用于普外手术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普外手术;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逐渐地增多。而麻醉本身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可能会使患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出现一些突发性的伤害,所以选用适宜安全的方法使患者顺利地度过麻醉期并尽可能大地减轻不良反应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普外手术患者实施不同的麻醉方式来观察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及苏醒的快慢等症状来探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普外手术的患者75例,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观察组。其三组运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并且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在進入手术室前30min都给予东莨胆碱0.01mg/kg,通过肌肉注射。(1)观察组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其诱导物为氯胺酮2mg/kg、芬太尼1.5μg/kg、力月西0.1mg/kg,进入手术室之后,进行静脉注射,待患者进入睡眠后,再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取1%利多卡因2ml进行实验来确定麻醉平面),之后将1.2%利多卡因3~6ml/kg注入患者体内,15分钟后开始进行手术。术中给予丙泊酚2~5ml/(kg·h),进行静脉泵注;(2)对照组1采用单纯静脉全麻,其诱导物和方法跟观察组一致,术中给予丙泊酚4~8mg/(kg·h);(3)对照组2采取气管插管全凭静脉全麻,其所用的药物为:丙泊酚1mg/kg、力月西0.1mg/kg、芬太尼1.5μg/kg、维库溴铵0.1mg/kg,并对患者进行药物诱导,之后经口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术中给予丙泊酚3~7mg/(kg·h),行静脉泵注。
1.3 观察
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15min(T3)、手术探查时(T4)、苏醒时(T5)、手术结束后1h(T6)等各时间段的生命特征,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术中肌松效果、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1中 T2、T3、T4、T5均高于术前和观察组;对照组2T5均高于术前和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患者的肌松效果及苏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苏醒所用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肌肉松动效果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1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尽相同,所以在普外手术中,需要对麻醉方式进行慎重的考虑和选择。本文通过对于临床上常见的三种临床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旨在选择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这种安全性好、麻醉药物少、效果比较好的方式。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合了前两种麻醉的优点,在应激反应降低方面的表现很好,不仅使药物容易扩散,并且可控性比较高,给药量能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节,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比较少。因此它为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综上所知,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用药量少、可控性强、安全性高、运用效果明显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使突发危险发生率大大降低。可见此麻醉方式很值得用于临床手术中。
参考文献
[1]朱诗利,张溪英,吕志平,等.氯普鲁卡因在小儿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16(01):6364.
[2]方延华.硬膜外麻醉符合氯胺酮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2,09(08):106107.
[3]唐雄心,朱存宇,周文胜,等.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小儿普外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