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土陶生存状况分析
2016-10-20赵轩赵同波杨学文
赵轩 赵同波 杨学文
摘 要: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是一个有100多年制陶历史的自然村,这里曾有150多户人家从事土陶生产,土陶制品风格古朴、色彩艳丽深受顾客喜爱,现存50余户人家坚守工艺,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冲击,传统工艺面临生存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从从业人口、制作工艺、经济状况、生存前景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概述了雷山土陶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从业人口;制作工艺;市场经济;发展出路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是一个有百余年制陶历史的自然村。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雷山土陶也开始面临各种发展的瓶颈,甚至生存的危机。笔者出生在一个世代从事土陶生成的手工业家庭,熟悉土陶生成与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硕士论文便是以土陶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对象,被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收录。在黔东南工作和生活的七年来,走遍了大半个贵州,对贵州土陶工艺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对于雷山土陶,最先是通过杨晓辉老师的著作了解到的,来到凯里工作后,先后三次到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考察雷山土陶的生产状况。之所以对这个选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笔者的家乡,一个600年历史的土陶工艺已经消失殆尽。带着既熟悉又陌生、既渴望又害怕的复杂心情,笔者一直关注着雷山土陶制作技艺这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从业人口状况
笔者第一次对雷山土陶进行实地调查,是在2013年5月,当时笔者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去采风。经过实地参观、考察、访问了解到,长丰村曾经有150户左右的人家从事土陶生产。但近年来,众多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现在只有50户左右的人家还在坚持土陶生产。从现场观察和调查情况来看,从业者多为年迈的老人或家庭主妇,青壮年从业者寥寥无几。2015年元旦,我们第二次实地考察,发现有3户人家正在从事陶坯制作,其中一家也只有一个老人。经了解,老人已经70岁,据他介绍,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原来全村有100多家,现在只有50来家做了。目前正好是淡季,所以看起来不景气。按照每户平均2人从业计算,50户人家,目前从业人口估计就100人上下。从年龄结构上看,18岁~40岁的从业者比例很小,不到30%,40岁~60岁年龄段估计占到40%,60岁以上占30%。从业者中,男女比例几乎均等。这次调查,笔者还了解到一个信息,路边张贴了政府规划及拆迁公告,长丰村正处于规划拆迁范围内。这个消息让一个关注雷山土陶的热心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2 制作工艺状况
雷山土陶,被列入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这里已有100多年的制陶历史。从现场考察情况来看,长丰村现有陶窑样式为龙窑,现存20余支;陶窑每支多为5洞到9洞;陶窑窑洞空间不大,每1洞空间大约5立方米,龙窑建于30°左右的坡地,采用木柴烧制,烧制温度估计在1200℃~1300℃之间。经实地考察了解到,长风村现有50余户人家从事土陶生产,每户人家至少有1套制泥设备和1个制作厂房,制泥设备包括泥塘(淘洗池、滤沙沟、陈腐池、晒泥场),面积约10㎡;制作厂房多见于住宅旁边,搭建约20~30㎡的平台,用石棉瓦盖顶,四周不做墙,为开放空间,制作设备还有1~2套电动车盘,电动车盘多为自行设计用金属材料焊接制成,车盘和电动机用皮带连接,动力用闸刀控制;陶器制作多用模具成型,制作多为外模半模加车制完成,也有采用注浆模具成型的;2013年,笔者实地考察发现还有几户人家采用拉坯方法制作,车盘也采用人工转动的传统车盘;产品多为小件制品,主要有土碗、土茶具、泡菜坛等,小件多用模具制作,少量大件则用套接方式分步制作完成。土陶产品多施以褐釉或灰釉,釉色细腻、光洁照人,釉料需要从江西景德镇购买。
3 市场经济状况
网络百度信息显示:长丰村曾年产各类陶器800多万件,产品销往上海、广州、香港等大城市,产值超过0.5亿元。[1]但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这个数据可能有些夸张。2013年5月,笔者带学生到此专门进行调查,发现大约有20支龙窑,但也只有10支左右尚在使用,每支龙窑约7洞,每洞是一户人家的,每洞一次能烧制约2000个土碗,7洞能烧制14000个,10支窑子同时烧1次可以烧14万个,每支窑子每年平均烧窑5次,总计可以烧制土碗70万个,以每个2元计算,年产值约140万元。当然,这只是粗略计算。实际上,烧制的产品不只是土碗,还有酒具、茶具、菜坛等,尤其酒具和茶具烧制时需要采用隔离防黏,所以实际烧制数量还会更少,不过这些东西价格要比土碗高很多。所以估计下来,年产值在100万左右。长丰土陶的市场经济状况可以从实地调查和市场情况了解到,在凯里周边县市及旅游景点的一些市场上可以看到雷山土陶产品的销售,市场中的产品,就是折合土碗1个3元,这个价格要略高于同等大小的瓷碗。市场上也有一些市民喜欢使用土陶罐来制作泡菜等。从从业者的角度,1户人家计算有2名陶工专兼职做陶器,利用农闲时间,每年大概能生产1万个土碗(其他器物按价格折算),约3万元毛收入,不计损坏数量,減去成本(运输费、釉料、木柴),利润估计在2万元左右。难怪,陶工们总是无奈地说,这个不赚钱,没有人愿意做这个了。
4 发展出路
每一种技艺的消亡都类同一个生命的逝去,令人无奈而伤感。拯救、保护、发展传统手工技艺,几乎是必不可少而又势在必行的办法,雷山土陶也不例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山土陶得到了起码的保护,得以保存下来。然而,其仍存在如何发展,出路在哪里,前景如何等一连串的问题。也许连陶工们也感到无奈,是坚守还是放弃,是发展还是放任,陶工真的没想好。经过调查了解,陶工们对这些问题很茫然。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也许和陶工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发展是必要的。其实,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正如雷山土陶这些年来工艺流程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一样。例如,传统的拉坯制作方法逐渐消失了,江西的釉料也早已引进使用了,产品类型也发生了较多变化,大型器物没有了。可见,雷山土陶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另外,雷山土陶的发展还要另辟蹊径,这样才有出路。所谓另辟蹊径,可以归纳为:第一,“他山之石”即材料的替换、更新;第二,“偷梁换柱”即采用传统的工艺开发其他产品,如“雷山釉泥哨”的开发;第三,“换汤不换药”,即引进新工艺,采用一些新的工艺制作传统式样的产品。
雷山土陶,一门百余年的传统技艺,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生存与消亡、发展与复原、机遇与挑战等多重选择或抉择。它们的光辉几乎成为过去,更多的是无奈,是陶工面临生存的无奈,是我们这些热心的旁观者的无奈,还有诸多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陶工和研究者的角度,经过三次实地考察,对雷山土陶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肤浅的分析,这里有主观臆断的成分,希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也真诚地希望雷山土陶能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ww.qdnrbs.cn/lymt/23659.htm.
[2] 高原,曹经建.雷山长丰土陶[J]. 中国西部,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