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2016-10-20陈晓华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老匠人在锣面上不停地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完美了。据此,便有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说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铜锣的制作工艺。铜锣打造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方能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成为半成品;最后一道工序,即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一锤定音,成为新锣。打造的过程概括之就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审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最后一句“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千锤”是打造铜锣的初始工艺,是打造好一面铜锣的基础,是成为一面新锣的积淀;“一锤定音”则是画龙点睛,是对半成品的提升、升华,是新锣臻于完美必经的一环,可以说,锣之成为锣,就是在千锤百炼基础上的一锤定音。
我们的立意点可以放在“千锤打锣”上,立意为“成功需要风雨”“成功需要厚实的基础”“锤炼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等;我们也可以将立意点放在“一锤定音”上,立意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在最后关头的准确一击”。当然我们也可以辩证分析“千錘打锣”和“一锤定音”。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2015年,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所开始抗疟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科技组组长。1971年,在失败了无数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几十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运用示例
屠呦呦,因获诺贝尔奖而名声大噪。其探索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就如同铜锣的打造过程,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前,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科研与实验证明了青蒿素的特殊功效,但在最关键的提取上因为方法不当一直无法突破。关键时刻,屠呦呦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了解到低沸点熬煮提取的方法,找准了实验的方向,终获成功。屠呦呦的成功,既离不开前期艰苦卓绝的百般探索,也离不开关键时刻古老文化智慧的“点拨”,这两者的美妙结合,造就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又一伟大成果。
2.郎平:雄心志四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84米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中国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几次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在时隔16年后的2014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余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担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运用示例
点睛需准,定音功高,高超的技术是保障,平时的苦练不可少。在1984年中美女排巅峰对决中,“铁榔头”郎平一记重扣,缔造了中国女排的辉煌,让国人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她擂起了中国女排腾飞的战鼓,但成功的背后满是训练的艰难与辛酸,是高强度甚至赌上健康的拼搏。不得不说,是汗水铸就了那一刻的圆满收官,是锻造积累催生了那一场比赛的“定音锤”。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运用示例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打锣筑梦之时,积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积累,让我们一步步收获经验、磨炼心性,它不仅能够为我们的梦想奠定基石,还能在历练中拓展我们人生的宽度与深度。
学生作文
百炼成基础,点化达至境
一考生
一面锣如何才可完美?是千锤的锻打,是一锤的定音。少了那积累的千锤,这一锤难以下手;缺了那关键的一锤,这千锤也徒劳无功。人生亦如此,需要我们兼有踏实的积淀与精准的抉择。
这是作画与行义的智慧。预先的渲染与描摹均是为着烘托那浓墨重彩或是义思泉涌之笔。层层晕染,由浅入深,由淡入浓,末了,挥来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惊羡的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名作《日出》;笔笔铺垫,由静及动,由虚及实,终笔,飞来水落石…的一句,你拍案的是冯梦龙“三惊奇”的义笔。没有渲染与铺垫,所谓神来之笔只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神来之笔,再好的面作与义章也只是平铺直叙,不会引人惊艳。
这是幽默与音乐的智慧。先前的叙述与低吟均是为着放大那妙语或是高歌。句句平实,却不乏玄机与巧设,末了的连珠妙语如光风霁月,使人开怀捧腹,你忍俊不禁的是郭德纲“抖”掉的“包袱”;声声浅唱,却不乏暗流汹涌,终曲的穿云裂石使云散月明,使人情愫进发,你心随而动的是维塔斯在《歌剧2》里的演唱。没有“包袱”与低吟浅唱,即使妙语亦索然无味,即使高歌也聒噪难堪;没有妙语和高歌,“包袱”只让你疲累,低吟浅唱变成了呓语。
这更是人生的智慧。你须如泉水积淀积累,还须找到正确的泉眼喷出大地,则为“喷泉”,完成人生的飞跃。是三次高考勉强考上师范的磨炼、初次投资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也是逆房地产投资热潮投身IT行业的勇气、放弃竞争与腾讯合作求双赢的膽识、正值壮年辞去CEO职务的谋略,造就了马云,让他最终敲响了命运的铜锣。磨炼、教训、勤奋是积累,勇气、胆识、谋略是精准,这些都让他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千锤打锣,教你渲染和铺垫,教你伏笔和低吟,教你积累与沉淀;一锤定音,教你浓墨重彩,教你妙语高歌,教你勇气、胆识和谋略!
二者缺一不可,对立统一。
愿你能经过千锤的打击,找准定音的一击,敲响人生的铜锣!
教师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横向展开,从作画与行文、幽默与音乐、人生的智慧三个方面谈起,以古今中外人物事例为证,有详有略,表明积淀与精准的重要性及二者的统一性,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事例鲜活,条分缕析,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卒章显志,呼应开头。
(陈晓华)
千锤锻打,一锤定音
一考生
千锤锻打,可使铜锣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而一锤定音,才可使新锣臻于完美。即使锻打得再好,如若定音不准,此锣也非良锣;但若少了锻打,这一锤又无从谈起。可见,唯有先千锤锻打,再一锤定音,方可得一好锣。
生活的道理亦是如此,需要经历锻打和定音两大步骤。
清华、北大的学者,想必除去那极少数天资聪颖者,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进入这高等学府。他们在教室中勤奋苦读,不放弃每一丝希望,他们经历的是精神上的磨炼、灵魂上的锤打,但他们收获的是内心的丰盈与强大,以及令人欢欣的成功。可见,磨炼之下才可成才。
然而,若找不到合适的定音部位,即使是金锣也无法臻于完美。有清华学子被聘为城管,有北大学子扎根农村做起了大学生村官,有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其实不然。他们此举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定音部位,找到了能发出最美锣音的那一点,他们的人生会因为他们的奉献、他们的拼搏、他们的勇敢而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个人尚且如此,更别说一个企业,特别是那些面向全球的大企业了。阿里巴巴集团,有过辉煌,也有过彷徨。在与国外众多强大企业的竞争中,它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成功,即使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它依然坚持着,奋战不息。
诚然,阿里巴巴经历了无数磨炼,也因此在无硝烟的战场上获得了无数战绩。但除却其之前的一点点锻打,其准确定音亦是成功之所在。正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发展、人们消费习惯的独到精准见解,它才能获得一次次胜利。一个企业也要经历磨炼、找准定位,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它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经验,也离不开它独具慧眼的定位,这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经历了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体会到只有强大才能不被欺侮,在走过一些弯路后,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这条正确的路,中国社会从此开始走向富强与进步。祖国的强大离不开之前的探索,离不开之后改革的浪潮,一个国家也需要锻打与定音。
毋庸置疑,千锤万打后的事物尤其美观,但是也需找准合适的定音位才可完美。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教师点评
文章开篇提炼材料,从辩证的角度提出“锻打与定音”的观点,入题简洁有力,不蔓不枝,然后从个人、企业、国家层面分别论证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重要意义。文章主体部分例子鲜活,条分缕析,最后再次强化观点。
(陈晓华)
千锤打锣与一锤定音,谁更重
一考生
传统铸剑匠人往往认为“未得百炼,无以成钢”,而现代金属工艺专家则倾向于“一次浇铸成型”。这实际上是人类工艺史乃至教育史上旷日持久的一场争论:究竟是长时间大花费的投入更加重要,还是微小却巧妙的一次点化起决定性作用?
这争论到现在也悬而未决。许多成功人士都没有给出答案,更遑论我等“非成功人士”。不过既然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我们是否可以猜想它本身就毫无意义?或者说,十年努力与一朝选择同等重要且不可分割,这二者并不矛盾。
没有千锤百炼的积累,是不能斩获成功的。传说,亚瑟王寻找圣杯之前,曾与麾下的网桌骑士一一比剑。王的英勇无畏自然压过骑士们,众人纷纷败退。直到轮到较为瘦弱的兰斯洛特时,亚瑟王本想用蛮力和勇武压垮兰斯洛特,却最终败于对方日日练习的精巧剑术之下。武术、剑术之类,本就是需要练习不辍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想凭蛮力硬来,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贻笑大方。推而广之,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有日积月累的积累。
没有关键时刻的点化,也不能实现飞跃。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令众弟子作谒。日日苦读诵经的大弟子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每天挑水种菜但闲暇之余不忘诵读的小弟子却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小弟子就是后来的六祖惠能。也许在积累方面,两人并无什么差别,但惠能所做之事更近世间万物,更近生活本真,因而他受了点化,突破了自我的瓶颈,悟到了佛学真谛。由此观之,不光要有平时的积累,更要有那关键时刻的顿悟、点化。
其实,二者并无矛盾之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自然界里,鳄鱼要在水中忍受寒冷潜伏一整天,然后要在一秒钟之内咬住猎物的脖子;种子要在土里埋藏一冬,然后在几天内萌芽并把根扎到土壤里。再如我们,三年勤学苦练习得“屠龙术”,还要在考场上心明眼亮不犯迷糊。
至此,对于义章开头提到的争论我们已经可以给…很清晰的回答:这场争论其实并无必要,千锤打锣与一锤定音二者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老练、材料丰富的议论性散文。文章围绕材料,从传统铸剑匠人和现代金属工艺专家的争论入手,提炼出主题,有个人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在论述中,分别用亚瑟王败于兰斯洛特和六祖惠能得到衣钵的故事论证,有力地切合了这个主题。文中,作者用了大量典型的材料,融入了自我的感受和思考,显示出个人丰富的材料积累和思维深度。
(陈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