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残障儿童语言训练的教学策略

2016-10-20王洪梅

黑河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残障儿童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王洪梅

[摘要]听力、智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虽然病因不同,但都有语言障碍。针对这些残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可以从词汇量认读、模仿句长、听话识图、看图说话、主题对话五个方面入手。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开发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训练模式;寓认读于玩,在主题活动中进行语言训练;引入音乐教学,有效辅助语言训练。语言训练离不开现实生活,要在生活中加大随机训练的力度,坚持“见状必说,说了必写,写了必用”的原则,让语言康复训练成为障碍儿童无障碍生活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残障儿童;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残障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病因导致身体某方面出现发展性障碍的儿童,主要包括听力、智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虽然这些儿童的病因不同,但他们的共同障碍就是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儿童因听不见而不能开口说话,智力障碍儿童虽然能说但语言发展很迟钝,孤独症儿童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意说话。在一些边远地区,特教班班型小,各类障碍儿童仅有几个,无法独立成班,只能把三类儿童放在一起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中国残障儿童语言康复标准》把残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分为五个部分,即词汇量认读、模仿句长、听话识图、看图说话、主题对话。词汇量认读主要训练残障儿童习得的词汇总数,要求看到字图能读出音,识字量总计为2500~3000个。模仿句长主要是训练残障儿童的语法能力,由于句子长度与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比例关系,因而句子长度能大致评价残障儿童的语法运用能力。听话识图主要是训练残障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由教师描述图片的内容,让学生识别。看图说话主要是训练残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主题对话主要训练残障儿童的语言运用和交往能力。

正常的孩子一般都先在家学会说话,再进学校识字,而残障儿童学话和识字是同时起步的。学说话始于识字,识字即是学话,这是残障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特点。在语言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开发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训练模式

特教教师要树立大语言训练的教学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训课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言语训练引向生活。

1.从观察事物中学语识字

听力障碍儿童的“眼睛尖”,主要通过用眼观察来识字。教师可以要求孩子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做起。例如,孩子们的书包里有很多学习用品,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说说学习用品的名称及特征,并边看边识字。孩子们观察比较细致,介绍时就毫不费力。要强化生活语言的训练,引导孩子在不同的场合“逢做必说”,以此促进障碍儿童去认识事物、理解语言,进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2.从灵活运用中学语识字

教师要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学习和灵活运用语言。可以借助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标识和产品说明书,商店、饭店、理发店、超市的牌匾,各种不同品牌的车辆名称等生活素材,促进儿童说话,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

3.从自我体验中学语识字

一般障碍儿童学的话多数是课本式的语言,与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达到灵活运用比较困难。爱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了校本课程《生活语文》,课程编排从障碍儿童身边经常接触的人和每天要做的事入手,尽量让儿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语句。《生活语文》第一篇就设计了“生字宝典”识字章节,其中的课外读物识字、 古诗识字、故事联想识字、绘画识字、演示识字、猜谜识字等都深受学生喜爱。电脑动画识字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这些课件,揭示了字理,让孩子们了解了字的本源,加深了对字的理解。我们的识字学语课堂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言的热情,充满了灵性和创造力。

二、寓认读于玩,在主题活动中进行语言训练

主题活动主要采用语境游戏法和情景(场景)设置法,旨在让残障儿童乐于学习,达到主动交流的目的。

1.语境游戏法

语境游戏法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让障碍儿童在各种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语言的存在和语言交流的必要性,培养其学习语言的兴趣。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提高认字能力。例如,玩水中游戏时,先出示字卡“水”并将其贴在墙上,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认读一边玩,他们就会记住“水”字;教聋生认识词语“拍皮球”,教师先与聋生一起玩皮球,然后教其学说“皮球”一词,再拿出字卡让其进一步认读,最后与聋生一起拍皮球,并出示词语卡片“拍皮球”,使聋生感知到这一词语的含义。

开展选字游戏。当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后,可以在黑板上张贴动物的彩色图片。同时将相应的字卡放在一个布袋内,让学生围坐一圈玩“击鼓传花”游戏,当鼓声停下花落在谁的手中就叫其从袋中摸出一张字卡,认读后在黑板上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说对了,配对了,大家鼓掌继续游戏;说错了,配错了,可请其他学生加以纠正,然后继续游戏。

进行词语连贯游戏。此游戏比较适合识字能力较强的障碍儿童。游戏中老师备有各种人物字卡(老师、爸爸、妈妈等)和各种物品字卡(手帕、皮球、书等),另配若干动词的字卡(洗、拍、看等),然后,老师先出示任务与物品的字卡,请障碍儿童来选择合适的字卡组成句子,如“妈妈”与“手帕”,对应的字卡就是“洗”,组成的句子就是“妈妈洗手帕”。这类的连词造句有助于学生熟悉词语的搭配。

2.情景(场景)设置法

在真实的场景或模拟的场景中进行语言教学,有利于提高聋儿的语言理解力。例如,水果类《西瓜》一课,我借助情景设置进行主题训练,看图写话。主题对话完成的句式有:“西瓜是什么形状的?”“西瓜皮是什么颜色的?”随机教学完成的句式有:“花是什么颜色的?”“黑板是什么形状的?”高层次的学生完成造句练习“……像……一样”。情景对话训练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有:“西瓜甜吗?”“你爱吃西瓜吗?”“你吐了多少西瓜籽?”“吃完西瓜,要把西瓜皮扔到哪里?”本节课的情景语言训练主线为“找西瓜(情景创设)——弹(拍)西瓜(听觉训练)——画西瓜(统感及言语能力的培养)——切西瓜——吃西瓜——吐西瓜籽——扔西瓜皮”,围绕“西瓜”一词进行情景句式学习、听觉训练和主题对话,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对不同障碍学生也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语言缺陷补偿。

三、引入音乐教学,有效辅助语言训练

有些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儿童在音乐方面具有“天赋”。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不仅可以利用音乐进行发音、呼吸器官训练,还可以利用音乐特有的乐感、节奏感对障碍儿童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训练。

如结合发音,进行节奏感训练。

⑴大大 大大 ∣ 大大 大大 ∣ ⑵大 大 ∣ 大 大

⑶大 大大 ∣ 大 大大 ∣ ⑷大 — ∣ 大 —

如唱名连唱,为一句话打节奏。

⑴ do re mi fal …… fal mi re do

⑵ sal mi fal mi do re fal mi do sal

⑶ re re mi fal fal sal me do

⑷ 小 白 兔 爱 吃 菜

大 大 大大 — 大 大大 大

⑸ — 拉 拉 — 拉 拉 — 拉 — —

语言训练时,教师要以新颖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如拍手掌、敲打乐器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使发音器官协调一致。把音乐引入语言训练中,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提高学生的康复效果。

无论哪类残障儿童,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语言训练,都要因人而异,更要加大个别辅导训练的力度。语言训练离不开现实生活,要在生活中强化语言训练,坚持“见状必说,说了必写,写了必用”的原则,以生为本,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让语言康复训练成为障碍儿童无障碍生活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

[2]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梅.试论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和方法[J].自闭症儿童教育与训练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4).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残障儿童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互联网+”下农村残障儿童远程送教实践研究
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保护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优势视角理论下开展残障儿童心灵关怀
全民阅读背景下残障儿童阅读权利保障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