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活动区游戏的实践探究

2016-10-20张燕

黑河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自主游戏案例

张燕

[摘要]《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它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活动区游戏是实施《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形式。”因此,发挥活动区游戏的有效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首先要研读《指南》,转变教育观念,在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面进行探究,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以开放式投放游戏材料的形式为主,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控制材料,真正体现幼儿自主游戏;其次以案例教研为重点,提高教师在观察记录和适时介入两方面的专业能力,有效把握活动区游戏实质;最后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征特点,挖掘活动区游戏材料的多元特性,并以开放式投放形式为主,有效推进幼儿自主游戏的行为。

[关键词]教育观念;区游戏;案例;自主游戏

一、研读《指南》,转变教育观念

“活动区游戏活动是实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而教师是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2014年9月,我园申报了《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区游戏还是模糊不清。比如教师在材料的投放方面仍是采用封闭式投放的形式,对游戏材料投放设有特定的预期目标,限定了玩法,幼儿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枯燥地进行操作,玩法单一,持续时间不长。教师花了大把精力设计的游戏材料很快就无人问津了。如中班数学区投放的按照菜谱煮莆田杂烩汤,目的是让幼儿懂得按数取物,菜谱上规定好了食材的数量,幼儿必须严格按照菜谱投放食材进行烹煮。可在实际游戏中,幼儿往往是根据自己意愿投放食材数量。在教师的再三强调下,幼儿按要求进行烹饪。然后,这个游戏便没有人继续了。通过不断深入研读《<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教师在理论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认识到要想激发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必须改变原来的材料投放方式,以开放式投放游戏材料的形式为主,教师只做一个大致的材料投放规划,不需要对材料的具体玩法进行设计,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实际玩法会因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如同样是操作区投放豆豆游戏,教师除了投放绿豆、黄豆、黑豆等几种豆豆,并且收集投放了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漏斗、吸管、筷子等,不同的幼儿玩出不同的风景和故事。嘉俊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倒了一些红豆,插着一个吸管喝了起来,说他在喝奶茶;子航舀了一些米放在盘子里,拿了一个挖勺,放在大塑料罐子上,说他正在做饭;尚远利用不同的工具把豆豆装到瓶子里,先是用三个吸管插到瓶子中,再用小茶叶盖舀豆豆慢慢地倒入吸管。很久后,又看到他用漏斗塞在瓶子中,用勺子把豆豆倒入瓶子。这个豆豆游戏幼儿从开学初玩到期末,一直饶有兴趣,而每个幼儿的玩法不尽相同,创造出了不同的情景。

二、研讨案例,把握游戏活动实质

根据活动区游戏的特点,以案例分析的教研形式为抓手,提升教师驾驭活动区游戏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地把握游戏活动的实质。案例来自每次的活动,撰写案例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教师从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游戏活动中的成功做法与失败之处,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活动。

1.把握游戏的观察与记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如何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比较茫然,语言描述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如“小朋友觉得好玩极了”,而没有具体记录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过程,缺乏以专业的观察技巧从幼儿的角度深入他们的内心,进而记录其一切的表现,最后进行分析与判断。通过案例教研,教师逐渐懂得观察记录幼儿游戏言行,不再是三言两语配一张图片,而是耐心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言行,捕捉幼儿的游戏需要,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效地推进幼儿的游戏发展。如教师在案例中这样写到:“陈妍小朋友把小花整齐地排列后,粘在红包上,还粘了一小排在稍低处。粘完红包后,她并不满足,又拿来小折纸粘上去。粘完折纸后,又用小手去撕折纸,还在上面画画。这一系列活动后,她跑过来问我,可不可以把小花和蝴蝶带回家给妈妈看。这时,我才明白她的作品是蝶恋花。”该教师耐心地观察幼儿的每一个动作,倾听幼儿的言语,没有事先主观判断,而是等幼儿说出她制作的是花和蝴蝶时,才记下幼儿的作品是什么。

2.把握游戏的介入与指导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开展的游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游戏动机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只有当幼儿需要支持和帮助时,教师才能把握时机,适时介入。原来我们多以封闭式投放高结构化游戏材料的形式为主,教师有特定的目标和具体设定的玩法,一旦发现幼儿没有按照目标和特定玩法游戏,教师便会介入并对幼儿进行指导。开展开放式投放游戏材料的教研活动后,教师需把活动目标隐藏在材料中,玩法也不能明确规定了,导致教师在幼儿游戏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什么时候介入,不知如何有效指导等。通过以案例教研为抓手的模式,指导教师分析幼儿的活动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确实提高游戏质量。如小班建构区游戏“做蛋糕”,佳佳小朋友一直在反复地分泥、搓圆、压扁,好不容易做了一盘蛋糕,似乎不满意,又全捏起来了,继续重复开始的动作,3次后她不开心地离开活动区。教师在研讨这个案例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因小班幼儿具有好模仿别人行为的特点,教师应在佳佳第3次重复时以平行身份进行介入,利用其它辅助材料制作蛋糕,玩与幼儿相同的游戏,以有趣而有目的游戏行为吸引幼儿去模仿,最终使幼儿自愿游戏。

三、研究材料,有效推进游戏行为

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诱发游戏行为。“游戏材料和幼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1.提供具有层次递进的游戏材料

如小班幼儿学习涂涂画画,教师首先投放了一些有形状的画供幼儿涂画。当幼儿对这种单纯形状涂画兴趣有所减退时,可投放报纸、纸盘和油画棒。有的幼儿撕报纸,在墙壁上涂鸦,有的卷报纸在纸盘上涂鸦,还有的在报纸上画出了简单的线条。教师把幼儿的涂鸦墙保存供幼儿们欣赏,即使是画在报纸上的简单线条也艺术性地展示出来,幼儿涂鸦兴趣更浓了。

2.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来源于生活,简单易收集。如设立音乐区,不需要购买铃鼓、吉他、鼓等游戏材料,教师可从生活中收集来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等就可以。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做成锅盆架子鼓,玻璃瓶排成列敲出不同声音,铲子勺子可以用来打鼓,也可以用筷子敲打铲子勺子,自创的音乐乐趣不同凡响。中班教师收集来鞋厂常见的缠线卷芯桶,有纸质的,有塑料的,有漏斗的样式的,也有圆柱形状的等。幼儿起初用简易的纸的卷芯做出了话筒,模仿歌星唱起了歌;慢慢地搭建起了小舞台;接着又搭出了观众席。游戏中,幼儿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脸上洋溢着笑容。

3.提供具有隐蔽多元的游戏材料

隐蔽多元的游戏材料能支持幼儿自主游戏、自主探索。如泡泡探索区,教师投放了不同形状的中间镂空的物品,幼儿探索如何利用它们吹出泡泡。后来泡泡水没有了,教师并没有投放现成的泡泡水,而是提供了洗手液,肥皂,洗衣液,洗发乳等,幼儿自主探索如何制造泡泡。接着,幼儿又拿来了吸管在盘子中吹泡泡,泡泡堆积起来了,呈现出和平时在空气中不一样的形状。再后来,小朋友不吹泡泡了,开始研究戳泡泡了,小心翼翼地尝试怎么用尖尖的小针管不把泡泡捅破,整个游戏过程成为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

《指南》背景下的活动区游戏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游戏空间,在游戏过程中,有幼儿的自由想象和自主创造,幼儿兴趣高,游戏持续时间久,游戏主题不断推进。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指南》为抓手,以案例教研为中心,以开放式投放游戏材料为重点,尊重幼儿的自主学习方式,探究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游戏,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空间,推进幼儿活动区游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徐则民,洪晓琴.走进游戏,走进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自主游戏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影响分析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