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瞬间的印象
——聆听德彪西钢琴曲《月光》
2016-10-20薄渊炯
薄渊炯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
品味瞬间的印象
——聆听德彪西钢琴曲《月光》
薄渊炯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
在初中教材17册中《月光》一课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1918)早期的代表作品,其缥缈、虚幻的审美境界、奇异绝美、若影若现的色彩变化与印象派画作如出一辙,深得听者的喜爱。《月光》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SUITEBERGAMASQUE)中第三首。《贝加摩组曲》创作于1890年,是德彪西音乐创作早期的作品。这套钢琴曲共有四首,分别是《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而第三首《月光》取材受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月光》一诗的影响。乐曲描绘了一幅月光照耀下,夜色迷茫,景物朦胧、梦幻且富于美感。此曲也是德彪西早期作品中少数采用描绘性标题的作品,在创作上虽运用了部分传统手法,但已初步显露了其印象主义典型的描绘性笔触。
一、色彩性和声朦胧、缥缈
朦胧、缥缈的色彩性和声的运用,是德彪西《月光》中最为突出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之德彪西大胆打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传统和声创作手法(和声由紧张到松弛、不协和到协和等),通过削弱和声原有的功能性,追求光线中微妙的色彩变化,捕捉光与色那一瞬即逝的景象,形成新颖、细腻、朦胧的音响结构。
1.副三、副七和弦的运用
乐曲开头的大三和弦静谧、安逸,仿佛月光照耀下的月夜朦胧、弥漫。而第二小节的不协和减七和弦的出现,加上连续的下行级进和弦,仿佛给月夜增添了几分神秘、奇幻感。作品除了开头部分运用副三、副七和弦外,在过渡句中(15~18小节)也有异曲同工之笔。
2.平行和弦的运用
《月光》中,我们发现平行八度级进创作手法,而内声部的和声色彩变化丰富,这种平行和弦的运用给音乐增添了一分瞬间的、灵动的光芒。这也是德彪西经常会用到的削弱传统和声功能,增加模糊、朦胧的色彩感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之一。随着持续性的下行级进,音乐变得流动了,闪烁了,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这时的月光已不再是最初那淡淡的、静谧的月光,仿佛月光已倾斜到了水面上,水面泛起了涟漪波光粼粼、晶莹剔透、微微荡漾着……
3.不协和和弦非传统解决
在《月光》谱例中,我们观察到,德彪西非常擅用连续的不协和和弦,但又没有立刻去解决它。这种不解决的运用,反而营造了另一番瞬间的印象,一种童话般梦幻、神秘的梦境,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感。
二、不对称旋律悠长、延绵
每当我抚琴弹奏德彪西《月光》时,开头的A段主题总能将我带入内心彻底平静的状态,带着敬仰的心还不够,还需带上谦卑的灵来体会手指流淌出的那细微的起伏。乐曲的主题(1~8小节)由4个下行的短小乐句构成。悠长、延绵的旋律下行着,好似要结束,但又开始了,反反复复,一个乐句毫无间隙地进入另一个乐句中。我们发现乐句的进行是自由地呼吸着。很显然,这样的旋律是片段的、零星的、不对称的。我们总结出德彪西就是通过淡化旋律的存在感,来描绘一种朦胧、瞬间的印象,再加上持续不断的连线、长音,音乐显得更加悠长、委婉、延绵,仿佛月光若隐若现、虚幻、朦胧……再如谱例:
4小节的主题旋律,自由、随意,左右手交替的上行琶音非常轻盈,富有流动感,从谱例中我们看到,声部层次丰富了,尤其表现在中声区骨干音(b6、4、b2等)的点缀,使音乐显得更加灵动,再加上持续不断的转调,大量的附属和弦的加入,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描绘光与色交织出的梦幻般色彩中,宛如童话般的小精灵闪烁地舞动。
三、不规整节奏自由、随性
德彪西为了打破传统的节奏形态,喜欢用复杂的复合节拍(6/8拍、9/8拍等)或频繁地变化节拍使音乐更加轻盈、捉摸不定。《月光》全曲用复拍子9/8拍写成。在乐曲主题中多次穿插了2连音的节奏型,使节奏显得拉宽,舒展,更自由,打破了原有的规整性。曲谱中我们很容易就找到类似二连音、四连音、六连音等多次出现的特殊节奏,这一特点在德彪西其他钢琴作品中也随处可见,我们发现,德彪西通过大量的不规整节奏运用使音乐脱离了小节的束缚,显得更加随性、自由,如此特殊的笔触雕刻出了大自然那瞬息万变的印象。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上大胆地挥洒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创作灵感,他的音乐呈现出含蓄的暗示、微妙的变化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每一个音符,都能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有人说:“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是不以逻辑进行的,他是从听众的角度描绘那朦胧、模糊但局部清晰明确的音乐效果。”德彪西一生的作品量并不大,但以其独特的创作表达描绘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塑造了其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