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相长
2016-10-20张春鹤
张春鹤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中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相长
张春鹤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中学)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从而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教学相长;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结合这一目标,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思维达成教学相长的实质目的。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学生课堂习惯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不仅仅是指教学上的角色,同样也应该是学生行为习惯上的导师,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求学生上机穿鞋套,但我们自己是否在要求学生的同时,率先给学生做出榜样?很多老师都会忽略这样的问题。我记得当我还是以实习生的身份第一次去听我校一位高级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我看到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师,在学生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自己首先站在门口,套上了一双洗的干干净净的自己缝制的布鞋套,然后微笑着迎接学生的到来。将课堂规则内化为习惯,这种习惯就是教师的课堂道德。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面对特定年龄段的学生,呵斥和强加规定是行不通的,也许会适得其反。而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定位,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主科老师那样强势。
二、教师对教材的熟识和学生学情的关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对所教教材有一个全盘的把控,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各单元教学重难点,合理地删减或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为各地情况的区别,教师要“量体裁衣”。其次,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
此外,对所教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下表:
家里有没有电脑?家里谁会用电脑来操作?你在家接触电脑吗?你用电脑是用于娱乐还是学习?你学习过或接触过哪些工具软件?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掌握所教学生的计算机熟悉程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从而让学生有目标、有目的、有兴趣地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优势,把备课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型流行软件,了解最快捷的资讯,并合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突破教材重围的课堂。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设计和学习兴趣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制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排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的时候,我就把课堂从计算机教室搬到了多媒体教室,将全班分成了5个小组,将学校5台已经报废的计算机“尸体”分给了5个小组,让学生扮演起医生的角色,对计算机进行解剖。同时,结合多媒体PPT的讲解,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体的各个部分:“看,这是计算机的大脑,计算机的所有指令都是由它发出的,它叫做CPU;这个是计算机的胃,负责吞吐信息的,它是内存……”,这样结合实物对计算机内部各个硬件的名称和功能进行介绍,加以PPT上硬件知识的拓展,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我给他们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摆脱了对概念类知识学习畏惧的心理。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多思考,注重每一次课堂教学实践后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升自我修为,钻研教材、钻研教法,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机勃勃,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教师愿教、爱教、乐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徐超.试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J].文理导航:中旬,2011(4).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