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融入性障碍的原因与对策

2016-10-19徐栋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同伴后进生交际

徐栋

在班级中,通常有一些学生,他们被疏远和排斥,无法正常融入班级的生活。这些学生由于得不到同伴的肯定,内心特别需要关注。学生产生融入性障碍的原因复杂多元,根据调查访谈,分析如下:

第一,学生自身的性格缺陷。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背景等原因,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日常交往中,一些“与众不同”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由于性格等原因,与其他学生产生交流的障碍,受到排斥。这些学生中,以性格内向的居多,他们不主动与同学交流,加上成绩不够优秀,无法融入班级,形成孤僻的性格。此外,班级中还有些学生,自身条件优越,又得到老师的赏识,在班里充当“小老师”等角色,参与班级管理。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引起同学的不满和排斥,慢慢地被群体孤立。

第二,学生落后的学业成绩。受当下评价体制的影响,班级里总有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得不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还会受到冷落和嘲讽。这些学生不合群,无法进入同伴的游戏、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即使一些后进生的交际能力很强,也会受到很多的约束,得不到更多的表扬,一旦犯错误,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从现实情况看,有很多的“后进生”无法正常地与同伴交往,受到教师和同伴两方的压力和排挤,长期处在压抑的生活中,很多后进生都是内向、不自信,得不到尊重的,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关注的群体。

第三,班级畸形的交际氛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交往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首先,班级里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结成盟友,经常在一起,排斥其他的学生。久而久之,班级之间就会形成许多的小团体,不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创建。其次,男女生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各自为阵,互相攻击。更有甚者,班级里出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不良交际,教师如果不加以干预,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利于学习成绩提升。

第四,教师不良的舆论导向。教师在班级里的影响不言而喻,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一些孩子的行为,影响了教师的情绪,使教师说出了不当的言论。这些言论,看似无心,却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受到教师不当言论刺激的学生会得不到同伴的认同,遭到嘲讽和排斥。作为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体现职业素养,不宣泄情感。此外,教师一些看似好意的行为,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如一些调皮的孩子,教师在安排座位时也会有意识地挑选,要么一个人坐前面或后面,要么安排强势的同学压制,要么把类似的学生安排一起……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来是解决了班级的问题,其实是“掩耳盗铃”,没从根本上解决。

当然,学生产生班级融入困难的原因很多,需要教师根据个体的需求,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群体能够接受,让个体树立信心,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一、了解个性,寻求产生障碍的原因

面对班级里融入性障碍的学生,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再干预难度将加大。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复杂多元,解决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充分理解,分析性格中的缺陷,进行针对性引导矫正。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手段,更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和交际学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引导和教育。

笔者已带同一个班级三年了。这个班级自一年级入学建立,中间没有拆分过,学生交际氛围融洽。到了五年级,班级转来一个插班生吴同学,外地户口,在班级里显得格格不入。刚来一个星期,很多学生跑来向我报告,数落他的不是。他成了班级的“公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利用他在教室里补作业的时间,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和性格特点。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重点观察了他的一举一动,大致掌握了信息:成绩较差,没有朋友,邋邋遢遢,不会说话,喜欢刺人……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一来班级就遭到孤立。

二、开展思辨,营造师生友好的氛围

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学生融入性问题,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让学生听从自己的教育,使得问题暂时得到解决。这样的强迫性的教育,看上去行之有效,其实只是表面现象,不会持久。作为教师,必须正视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更要通过讨论、谈话、角色扮演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得到情感,这样才能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自觉地矫正自身的言行,让班级融入性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

当我发现班级的情况后,我并没有动之以情地向学生说理,让他们接受这位插班生,而是把了解到吴同学的优点讲述给同学们听:吴同学回家干活到很晚,一家人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生活都是自理的……随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我该不该和他做朋友”的讨论。课上,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交”与“不交”的理由。开始,还是有很多学生表达不想交朋友的观点。一番讨论下来,大家互相影响,最后在自由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说了吴同学的优点,表示如果他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一定会和他交朋友的。我也请吴同学作了保证。果然,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吴同学先与一些男生玩闹起来,慢慢地得到了同学们的接纳和认可。

三、多方鼓励,促进勇敢交际的行动

由于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有融入性障碍的学生缺乏交往的勇气和能力。他们缺乏自信,害怕被嘲笑,选择退缩,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作为德育工作者,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与同学交往,从自己的同桌开始。一旦这些学生遇到与人交际的困难,可向老师请教,教师帮助出谋划策,及时解决。

吴同学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为了吸引学生注意,他试图主动与班级学生交往,但经常被他们排挤。慢慢地,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了解情况后,我多次找到吴同学,肯定了他主动交往的表现,一起分析原因,教他与同学交往的方法。我再三嘱咐,一定要懂得说话的时机,多帮助同学。经过多次引导,我发现他慢慢地会与人交往了,同学们也慢慢地接受他了。教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慢慢地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掌握交往的基本原则,一旦学生学会这些,融入班级生活指日可待。

四、转变评价,树立融进班级的自信

当下的评价,很多教师都是“以成绩论英雄”,导致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学生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很多后进生不能很好地融进群体,除了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的评价制度引起的。对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评价的理念,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处处关爱班级的学习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同伴互助、组内互帮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群体力量的帮助,让一些学习后进生能找到认同感,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站在健康成长的高度,帮助学生融进集体,培养交际能力同样迫切。

对于班里的吴同学来说,快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太现实的,我把评价目标放低,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得到表扬。为此,我们成立了四个“帮困小组”,由四位组长带领,每组四人,分别帮助他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生活。帮助吴同学的过程,也是让班级学生发现他优点的过程,让他感受到同学的关爱。同时,通过同伴的交往,让他找到班级的存在感,树立与人交流的信心。平时,我还安排吴同学为班级做点事,表扬他的负责和勤劳。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成绩虽然没有提高多少,但是人变得开朗活泼了,同学们也逐渐接受了他。可以说,吴同学基本融入了班级生活。

当然,少数学生在班级交际中出现融入性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发现和引导,针对性地教给合理的交际方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伴后进生交际
两块磁的交际
浅谈转变“后进生”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四个途径
落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