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课看教师的科研素养
2016-10-19孟晓东
孟晓东
曾听过一位美国老师在中国的课堂上的一节课。他是美国邓斯坦中学的普通教师杰夫·雷登坎姿迷耶(Jeff Reinkensmeyer),所借班级是无锡市荡口中学八年级的一个班,所上的是叫《占卜鱼》(Fortune Telling Fish)的科学课。
充满生趣的实验导入。“学生学习”的时代特点是让学生期待主动参与、让学习变得有趣。一上课,杰夫老师就给学生发了红色玻璃纸做的占卜鱼,让他们把占卜鱼放在手掌上,仔细观察,算算最近“运气”怎样。随后提示:占卜鱼“摇头”代表妒嫉,“摆尾”代表冷漠,“摇头摆尾”代表恋爱,“两边卷起来”代表善变,“全部卷起来”代表激情,“不动”代表没活力,。青春懵懂的孩子在玩耍、嬉戏的氛围中进入了“实验准备”阶段。课堂的环境是生态的,语境是生活的,情景是生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极具价值的实验假设。“算的是运气,不可信,但实际背后隐藏着科学知识。”“那么,占卜鱼在不同人的手掌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动姿呢,它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老师的一句过渡语,直奔“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既是研究的出发点,又是研究的追求目标和归属,它是科学理论的雏形,是真理的前表现形态。
实验内容的慎重选择。当学生假设出占卜鱼的“动”可能与温度、气流、湿度、光照、引力、电……等几十个因素有关时,老师告诉大家:一节课的时间,要研究几十个项目是不可能的。但,重点研究几个项目还是可以的,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前四个”变量。这样的提醒,提出了“实验内容选择”的重大决策问题,态度之“坚定”,语言之“诚恳”,方法之“科学”由此可见。
实验团队的自愿组建。实验分四个小组,分别研究“温度、气流、湿度、光照”四个变量。学生自愿参与,自主组合,还有几个学生不愿参与四组中任何一组,怎么办?老师没有“人为”安排:“我知道这几个同学想研究别的变量,可惜今天教室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你们可以另外安排时间实验。现在我交给你们一个特别的任务,当‘督察员,到四个组里督查其他同学实验的过程是不是科学。”系统原理告诉我们,凡团队组建,价值趋同,志同道合,1+1>2效应就能形成;人人有实验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研究“成本”就会降低。
实验过程“无关变量”的控制。“如何做‘温度的实验呢?”当不少同学用“双手相搓”的方式增加“温度”时,老师敏锐地引导“督察员”观察矫正:双手摩擦确实能增加“温度”,但也可能会改变“湿度”。同样,另一组做“气流”实验的,一些同学试图用手“扇出风”,也被督察员纠正:用手扇出风的同时,也会扇出“温度”、改变“湿度”,只能改用实验工具“扇子”。老师适时引导:“实验要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败及可测的核心环节,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这一科学术语以及感悟其重要性,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实验作风。
实验结果的运用与延伸。当学生实验结果显示占卜鱼的“动”与“湿度”有关后,老师即让学生推断:假如这个材料要制作成生活用品,做什么最合适?一番推测和思辨后,大家形成共识:最适合做“尿不湿”。于是老师又拿出“尿不湿”,让学生继续分组深入探究……“教育即生活”“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一堂常规的“科学课”所折射的教育原理和科学哲理竟是如此的深刻与透彻。
“教师做学生研究”与“学生做研究”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一个教师“科研素养”的根本体现。课堂教学应把知识当作探究的对象以及探究生活问题的工具。这堂课恰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而产生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这也许是这堂课给我们最深的启示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