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理答:教师课堂教学力的深层修炼

2016-10-19王益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智慧语文课堂教学

王益红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犹如艺术。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笔者认为,这就是“课堂理答”的艺术。课堂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智慧的理答外显在学生,内隐于教师,立足于教师的功力——课堂教学力。本文契合课堂理答,直面教师课堂教学力的深层修炼,力求练就自己的专业魅力,构建人课合一的智慧课堂。

一、智慧理答:在新知与共生中逐渐厘清概念

最初接触“理答”一词,似陌生又熟悉,觉着既应是课堂问答,又像是课堂评价,更像是课堂对话。翻阅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逐渐明晰概念,课堂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1]

1.课堂理答与课堂问答。课堂问答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2]课堂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不难看出,它应该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堂理答与课堂对话。有人认为课堂理答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其实课堂理答不完全属于对话。课堂理答包括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教师进行的非语言理答就不是对话范畴了。同时,语言性理答更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课堂中的生生对话也不属于理答。

3.课堂理答与课堂评价。也有人把课堂理答与课堂评价等同,其实它也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评价。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出彩,教师的一句“读得真棒!”就该是评价而不是理答。理答一定是伴随着教师提问之后及学生有无反应之后的教学行为。[3]

二、智慧理答:在茫然与理智中逐渐形成共识

1.智慧理答外显在学生。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的确,理答的实施者是教师,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理答内容能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的思维逐层递进,那么学生慢慢能学会学习;如果理答语言能生动有趣而充满激励,那么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

2.智慧理答内隐于教师。很多老师都会这样做,把名师的教案搬进自己的课堂,然而却总没有预想般的精彩,甚至相差甚远。为何名师的课堂无法复制?因为我们无法复制名师的功力,尤其是智慧理答的教学力。名师在课堂上的抛砖引玉、旁征博引、取喻明理、点头目示,都是他们课堂教学力的完美体现。课堂教学力是组织实施有效课堂的能力。然而,我们的广大老师在课堂上教学力不够,或理答意识淡漠,或理答技巧单一,或理答机智缺乏,因而使课堂的精彩暗淡了。笔者认为,智慧的理答内隐于教师,立足于教师的功力——课堂教学力。

三、智慧理答:在静思与实践中逐渐锤炼功力

1.研读力

博览群书厚底蕴。朱永新说过:“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缺少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的支撑,教学必然会陷入苍白无力的境地。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广采博学,才能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丰富积淀,为提高理答能力奠定基础。

潜心涵咏研文本。教师研读文本,要有超越学生的敏锐与深刻,只有站在作者高度,做到深层解读,才能站在学生角度,胸有成竹地唤起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反之,老师心中没底,课堂中或是不引导,听任学生回答;或是乱引导,没有重点;或是反引导,致使南辕北辙,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担忧的。

例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这句话说明爱因斯坦是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我以为让学生体悟到这点是个教学难点,于是我虽然问着“从这个描写中你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其实内心已经有了直接讲述答案的冲动,然而学生是这样答的:

生1:爱因斯坦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科学研究上,穿衣打扮这些生活小节他实在没时间关注,所以小女孩第一天见他时,像是从童话书中走出来的。

生2:那衣衫不整邋邋遢遢是表面现象,透过这个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他不拘小节,潜心研究的品质。

面对学生几乎完美的答案,我惊喜不已,一时竟找不到更好的理答语言,只得一味赞叹,却未能及时对学生答案进行提炼以及阅读方法的渗透。面对“滞后”理答,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自己要多进行文本细读,一个标题、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能了然于胸,否则,就会导致教学的模糊、浅薄。

2.倾听力

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对老师来说就是要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倾听学生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练习,如何有力对接,就要教师的倾听。

专心致志辨正误。在课堂上,学生的理解经常是不到位的,甚至是比较肤浅的,这都是正常表现,但却需要教师有双聪耳,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倾向。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戴”这个生字时,师问:“老师手上戴了一个手表,你还看见谁身上戴什么了?”“老师戴了眼镜”“小朋友戴着红领巾”“妈妈脖子里戴项链”……生一一回答。突然有一位学生答:“我口袋里带了一块钱。”然而老师没听出来,继续在点名其他学生回答。其实在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听出学生正误的,因为这正是老师讲清要点的好机会。我想老师如果听出了错误,可以这样来引导:“口袋里带了一块钱?应该是哪个‘带呢?”“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戴都是把东西戴在哪儿呢?”“原来,‘戴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等身体的某个部位。而口袋里带东西就不应该是‘戴了。”学生的发言常有不足之处,教师要仔细倾听辨正误,捕捉答问话语的长处和短处,边听边思考,调整教学思路。

3.探问力

在课堂中,如果学生应该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用怎样的理答行为,最能看出老师的教学力。一味否定、全盘讲授都有极大的弊端,需要的是教师调整策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这就是教师的探问之力。endprint

妙用追问练思辨。追问,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再提问。追问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有利于学生深层对话。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4]有一回听一位老师教《菩萨兵》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老师问:“‘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是什么意思?”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这句话表面讲了乌云遮住了眼睛看不见,其实是因为被反动军队糟蹋怕了,以为红军也像反动军队一样,就像乌云。”这老师很惊讶,又重复了一遍。其实,我想老师知道那位学生是看《课课通》上的标准答案了,面对这种情况,她完全可以继续追问那位学生“说的真好,你怎么会想到的呢?”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学习,这样,学生就始终在自然状态下学习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4.融情力

积极回应情唤情。无可厚非,情感的,充满鼓励的理答行为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课堂理答更应该集中在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上。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思维受阻时,他需要老师的支持以及学生的认同,如果一味否定,可能就会有失落心理,以后可能就缺少了勇气。教师的积极回应会使学生心中的焦虑烟消云散,百媚顿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也会信心满满。

人文亲和心贴心。如果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你喜欢严肃冷漠的还是热情亲和的老师,我想学生的选项不言而喻。我们仰慕的名师哪一个不具有人文情怀呢?薛法根老师给学生讲述描写人物外貌时总这样来描写自己的眼睛:我的眼睛很小,就如老鼠的眼睛,但是绝不鼠目寸光,而是小眼聚光;于永正老师虽然年龄大,但在课堂上能让孩子爬上他的后背贴近他的耳朵说悄悄话;魏书生老师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是的,我们的教师就应该这样与学生走得近些再近些,贴近孩子的童心。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缺少这样一份情,对学生的回答表情漠然、态度冷淡,教师用这种漠然的情感对待学生,学生怎么能敞开心扉和你心贴心地交流呢?

面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坚守语文的根是需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能依赖于方法的变化,不能依赖于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最应该依赖的还是教师自己。智慧的教师才能彰显智慧的课堂,智慧的教师才能成就智慧的学生。面对浮躁喧闹急功近利的新课改,坚守语文的根需要教师先锤炼自己,秉持宁静的淡泊心态,夯实丰厚的人文底蕴,拥有关爱的人文情怀,练就独特的专业魅力,提升课堂教学力,构建人课合一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2]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4).

[3]项阳.智慧理答 精彩课堂的魅力修炼[J].语文教学通讯,2009(7-8/C).

[4]陈朝辉.智慧理答 演绎精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慧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我的语文书
智慧决定成败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