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作家汉语创作评论的研究述评

2016-10-18张珍珍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近3年的《西藏文学》、《民族文化研究》,以及“藏人文化网”上藏族及汉族评论家们对藏族汉语作家创作的评论,分析他们各自的评论特色,同时比较其异同。本文通过对这些评论文章进行综合的研究,总结其评论的优点及不足,将更利于今后的评论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近三年;藏族汉语作家创作;藏族评论家;汉族评论家

作者简介:张珍珍(1992-),女,汉族,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一、数据大观

2013年,共9篇评论:藏族评论家的评论有2篇,都是个案研究评论;汉族评论家的评论有7篇,其中4篇是个案研究,另3篇是整体研究。2014年,共18篇评论:藏族评论家的评论有6篇,其中5篇是个案研究;汉族评论家的评论有12篇:其中10篇是个案研究。2015年,共19篇评论:藏族评论家的评论有5篇,其中4篇是个案研究评论;汉族评论家的评论有14篇:其中11篇是个案研究。

由此可见,近三年的评论文章的总数量呈递增趋势,其中藏族评论家的评论文章要少于汉族评论家的,且藏汉评论家的评论大多数是个案分析,说明评论家们在现阶段都较缺乏对整体作家创作的研究。近几年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值得我们对此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而由于评论家们民族身份的差别而导致的不同的评论视角更值得我们关注。

二、研究述评

(一)藏族评论家

1、个案研究述评

普布昌居的《困境与救赎——论次仁罗布小说集<界>的精神向度》[1]从次仁罗布的14篇小说集《界》出发进行文本分析,探索作家的创作心理,情感特质以及作品的主题脉络,更是探究了民族精神对作家创作精神的影响,展现了其民族性特征。

丹珍草的《嘉绒藏区自然地理与阿来文学创作》[2]以作家阿来为例,从作家的成长地及文学发生地出发研究其对作家生存方式、思维观念、文化心态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文学创作,有点知人论事的味道。无可否认,从自然及文化环境方面考察作家的创作如创作取材和创作心理等问题很有意义。但在当今社会,忽略了作家受到的汉族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对作家心理的分析必然是不足的。

史映红(藏名:岗日罗布)的《诗歌:曲径通幽的静修之地——简评扎西才让诗集<七扇门>》[3]多处引用了扎西才让的诗歌原文举例,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基于文本的印象式的评论较为感性,更具审美性,平等对话的评论姿态也能给读者带来对文本较深的感触;但是这种主观性的评述,显然缺乏理论的分析,可能会有失严谨。

严英秀的《万玛才旦小说评论:<嘛呢石,静静地敲>》[4]以万玛才旦的小说《嘛呢石,静静地敲》为例,叙述其阅读体验,并不是一篇严谨的评论性的文章,而更似是一篇随笔,通透、闲适,穿插着论者对万玛才旦其人创作的认识,进而总结出其小说的特质。但体验式的评述显然缺乏一定的学理性,结构也不甚严谨。

2、整体研究述评

郭阿利的《西藏当代文学评论及状况略析》[5]整体分析了西藏文学评论的现状,以及文学批评者的构成及存在的问题。该文纵向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藏语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评论家的作为,以时间为线索的评述条理清晰,较为完整;但文章更多是分析不同社会政治对作家创作以及研究评论的影响,并没有从西藏的民族历史中考察,缺乏一定的本土意识。

普布昌居的《生态视域中的藏族文化与西藏当代文学》[6]以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审视西藏的文学创作,从而发现在各种题材的创作文本体现着的生态意识。因西藏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地貌和生活状态,挖掘藏族文学创作中独特的生态观念是很有意义的;但只关注文本中的生态主题,而忽视了作品中对人性及人情深层的民族性的思考等等,是稍显欠缺的。

(二)汉族评论家

1、个案研究述评

王霞的《康巴藏地的奇幻想象——读江洋才让小说<然后在狼印奔走>》[7]从叙事学角度关注想象力这一重要因素对文本中形象塑造、情节编织、语言等的作用,但此文过于强调作者想象力之于文本的影响,缺乏从作家主体出发研究其独特的民族性、文化传统等重要因素的作用,由此研究藏区作家的创作有所欠缺。

李泽宇的《永恒而尖锐的孤独——次仁罗布小说的孤独意识及呈现》[8]横向对比作家的多篇小说文本,从各种角度对比分析作家笔下的“孤独”,并以作品中细节描写作为例子加以解释,从外在环境到内心情感的分析、叙述清晰明了,具体全面;但仅仅关注次仁罗布小说中描写的孤独,对其作品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2、整体研究述评

朱霞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评述》[9]从批评主体、对象及批评方法等方面对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的整体特征进行评述。叙述时加以实例阐述观点,行文脉络清晰,分析较为系统、全面。

于宏,胡沛萍的《西藏新小说“神奇、魔幻、荒诞”审美内涵辨析》[10]纠正以往众多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西藏新小说不加辨认移植混淆的错误认识,并进行对比分析,观点阐述有理有据、清晰明了。

三、藏汉评论比较

藏汉的评论家们对藏族汉语创作进行评论时,因为他们不同的民族身份,所处的视角不同,导致他们各自的评论有着不同的特色,但也有内在的共通性。

身为藏族的评论家,在对藏族作家的创作进行评论的时候,因他们同为藏族的缘故,对其创作更多了一份来自心灵上的认同感与感悟,更为深刻的揭示了他们在创作中所呈现的民族心理。

第一,关注到作家文本创作中对民族精神的审视和思考,对故土母族的深厚的感情流露。以及他们共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在作家创作文本中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二,关注到作家对藏区独有的自然、人性、神性及宗教信仰的感悟,作家创作主题中的终极关怀,对人性本真、宗教哲思的探索,关注其“原生态”的记事,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在世界大背景中关照本民族,有一种本土意识。

第三,从藏族主体出发关注他们特殊的生态意识,作家面对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及理性思考。作家面临逐渐分崩离析的传统、逐渐迷失的信仰,他们强烈的流浪感和归属感,以及他们对母性大地的呼唤,对传统文化的追寻。

第四,关注文本中体现的新时期政治介入对藏人价值体系的动摇、经济浪潮冲击下引起的信仰危机,民族边缘文化生存状态在外力的强势作用下的作家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审慎等深层的心理。

身为汉族评论家对藏族作家的创作进行评论,是站在他者的角度进行的评论,他们在身份上缺少一种民族认同感,但在同时也具有一种清醒的眼光和认识,能够客观的评述。

第一,关注到藏族作家用汉语进行写作必然受到的汉语文学的影响[11],并将西藏现代汉语创作置于整个国家、世界范围中加以考察,探求其受到的多方面的影响,同时,运用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对藏族创作进行解读,更具理论性、包容眼光及整体意识。

第二,关注新世纪以来藏族作家体现国家认同意识的创作,站在国家主体层面,将藏族的历史文化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对其进行了正面积极的注解与阐释,高扬作家的爱国主义精神[12]。从历史出发关注到研究作家文本中提及到的藏族地方史,考虑到从中提炼一些资料以补充历史和地方志这一视角。

第三,注重对作家创作文本及情感的解读与分析,从叙事学角度出发,考察文本的文体创作风格、主题的挖掘、语言叙述、情节的编织及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多是站在汉族文化思维上对文本进行审美性的解读及哲理性的思考。

第四,面对现代化及全球化进程中作家对民族文化的追寻和对现代性的反思,论者更多是立足于现在、站在汉族的角度来考察藏族的处境,而非从深层的民族意识心理层面考察,多了一分宽容与肯定,少了一些忧患意识。对藏族文学中的流浪与追寻主题,不同于藏族评论家从流浪心理和追寻传统文化出发研究其民族困境,探索其深层心理原因。汉族评论家则是探索其追寻的实质内涵,将其上升为人类共有的精神现象的层面。有一些汉族评论家挖掘到藏民族的在生存困境中的困惑和彷徨,但分析都不及汉族评论家的深入具体,数量也较少。

两者评论也存在一些共同点:藏汉评论家们的评论都多为个案的分析,而缺少整体性的探讨;他们都很注重对作家创作文本的分析,在个案研究中多引用原文进行解读以阐明其观点,并关注文本中作家对其母族文化生活的描写;虽然关注的角度不同,但同样注意到了藏族作家创作中的流浪和追寻的主题,以及藏族作家在文本中展现的在现代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他们的境遇,关注民族文化及个体受到的冲击等问题。

四、不足与展望

由以上数据分析说明,近些年对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研究多为对作家本人及其创作文本的研究,大多数论者本身还缺乏长期的整体关注意识,缺少对作家整体创作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没有上升到文学史的层面,无法构成系统的研究体系,仍有很多空白区域待我们去深入的挖掘。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仍处于边缘位置,“西藏当代文学的研究体系内部尚缺乏自身一致性及权威核心群体和广泛的影响力”[13]。我们要试图构建对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的真正具有高学术水平和深厚理论功底及体系的专门学科,使研究成体系,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普布昌居.困境与救赎——论次仁罗布小说集<界>的精神向度[J].西藏文学,2013(6),97-102.

[2]丹珍草.嘉绒藏区自然地理与阿来文学创作[J].民族文化研究,2015(5),21-29.

[3]史映红.诗歌:曲径通幽的静修之地——简评扎西才让诗集<七扇门>[OL].藏人文化网,2015年.

[4]严英秀.万玛才旦小说评论:<嘛呢石,静静地敲>[OL].藏人文化网,2015年.

[5]郭阿利.西藏当代文学评论及状况略析[J].西藏文学,2014(1),107-112.

[6]普布昌居.生态视域中的藏族文化与西藏当代文学[J].西藏文学,2015(2),104-108.

[7]王霞.康巴藏地的奇幻想象——读江洋才让小说<然后在狼印奔走>[J].西藏文学,2013(4),101-106.

[8]李泽宇.永恒而尖锐的孤独——次仁罗布小说的孤独意识及呈现[J].西藏文学,2015(2),109-112.

[9]朱霞.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评述[J].西藏文学,2014(3),99-105.

[10]于宏,胡沛萍.西藏新小说“神奇、魔幻、荒诞”审美内涵辨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5(2),152-156.

[11]张元珂,刘涛,鲁太光等.西藏青年作家与西藏文学[J].西藏文学,2013(3),94-103.

[12]白晓霞.新世纪以来藏族长篇小说管窥[J].西藏文学,2013(6),103-107.

[13]蓝国华.近年来西藏当代文学批评及学科构建[J].西藏文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