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墓葬十二生肖俑探析

2016-10-18王守梅符永利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兽首人身生肖

王守梅,符永利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南方墓葬十二生肖俑探析

王守梅,符永利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十二生肖俑作为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随葬品,在南方墓葬中体现出独特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对南方地区墓葬中出土十二生肖俑的相关考古资料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对十二生肖俑的产生、演变及原因作了初步探究。

南方墓葬;十二生肖俑;产生;演变;原因

十二生肖俑(下文简称生肖俑)作为神煞俑,是随葬墓中用来保护墓主人免受鬼魅侵害,亦有防止其化为邪灵危害生灵之用。在墓中按照十二方位安置,以期轮流守护墓主人的安宁。上世纪50年代关于生肖俑实物的记载就已经出现在个别发掘简报中①。这些年,学界对于生肖俑的研究逐渐加深,有不少优秀的成果相继出现②。这些文章对于生肖俑特点、起源和阶段性的演变都有所探讨,但类型分析较少,相对零散,缺乏系统的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将仔细梳理南方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资料,尝试对其进行系统探究。

一、生肖俑的产生

生肖俑的产生与我国计时的十二地支关系紧密。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等十二辰或称十二支时,是我国古代用以计算时间和标志方位的抽象东西,其为求具体化,遂附之于十二种动物之身,形成十二生肖。后来术数家将十二生肖染上了迷信色彩,用以压胜驱邪。从考古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可看出,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对应配属关系已基本形成。可见,从开始抽象的十二支时到具体化的生肖动物再到具有神秘色彩的功用,这似乎正符合了生肖俑作为神煞俑的意义。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生肖俑出土于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③。此墓出土的生肖俑除动物形象写实外,还有龛台,且龛台呈莲瓣状。这似乎受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生肖俑已具有了庄严肃穆的神化色彩。将生肖俑用于陪葬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唐会要》:“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园宅方五尺下,帐高方三尺共置五十。……五品以上明器六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园宅方三尺下,帐高方一尺共置三十”[1]455—456。可见,唐代时,对于不同官职、不同身份的人,生肖俑的陪葬数量不同。目前,学界根据山东崔氏墓出土的生肖俑判断生肖俑产生的最早时间应为南北朝时期。但是,由于崔氏墓中的生肖俑已有龛台,且具有些许宗教色彩,并且此例证单一,所以,对于生肖俑产生的最早年代,还有待考古资料的继续发掘进行论证。

总之,生肖俑作为随葬明器,可能由开始的计时标位逐渐变成具有厌胜辟邪作用的镇墓神兽,这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以及求得灵魂安宁的意愿,且上至官员下至庶民都可使用生肖俑陪葬[2]3828—3829。也有相关学者推测,南方楚地巫术较为盛行,很可能是生肖俑作为随葬品习俗的发源地[3]。但鉴于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生肖俑仅北魏崔氏墓一例,且随后的隋至宋等南方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体系较为成熟,时间上联系紧密,据学者推测,中原地区的生肖俑很可能是从南方传到北方的④。

二、南方地区生肖俑的考古发现

本文所指的南方地区即广义上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具体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诸省市。据目前南方地区出土生肖俑的情况来看,最早应为隋代。

笔者就目前南方地区墓葬中出土的有关生肖俑的资料进行了简略整理,其生肖俑考古发现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南方生肖俑考古发现及类型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生肖俑在南方地区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时间连续性强。在南方墓葬中,生肖俑从隋至宋均有出土,中无间断,且唐代和宋代墓中出土较多;其次,分布区域广泛。从表中可看出,生肖俑的发现几乎遍布整个南方地区;最后,生肖俑类型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从隋到唐,生肖俑逐渐由坐姿转变为站姿,由人带生肖转变为兽首人身生肖俑。五代到两宋时期,生肖俑的类型不一,人带生肖以及兽首人身生肖俑都有出现,但在生肖俑姿势上,站姿已取代坐姿成为主流。此外南宋墓葬中还出土了刻字生肖俑,生肖动物形象完全消失,笔者认为这也显示了生肖俑等随葬品的衰落。

总的来说,南方地区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具有明显的产生、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其中唐代是生肖俑的繁荣时期,影响较为深远。宋代时期,生肖俑曾出现较为短暂的繁荣。另外,根据笔者所整理的资料,不难看出: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类型较为完整、时间连续性较强、分布区域较为广泛。这也进一步说明,生肖俑起源于南方这一说法是很有可能的。

三、类型分析及演变过程

(一)类型分析

基于表1中所列数据,可将南方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主要分为三种。

1.人带生肖俑

人带生肖俑以人物俑为主体,生肖动物作为点缀置于人物俑的不同部位。并且按照生肖动物所处人物俑身体的不同位置,又可细分为三类。

(1)一类:人物头顶生肖俑

生肖动物置于人物俑头顶,据目前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可知,人物头顶生肖俑又可分成坐姿和站姿两型。

A型:坐姿人物头顶生肖俑

此型生肖俑仅在湖南湘阴隋墓中有所发现,十二生肖的后足踏在人物俑的双肩之上,前足趴在人物帽檐上,俑盘坐,身着对襟大袖佛服。从简报中可知,该墓的年代为隋大业六年(公元610)。

B型:站姿人物头顶生肖俑

根据上文表中所列举的数据,站姿人物头顶生肖俑宋代出土较多,如四川威远永利宋墓[4],人物俑为站立文臣形象,生肖动物塑于人物头顶,身着宽衣大袖长袍,双手交握于胸前。此外,四川浦江五星镇宋墓、福建连江宋墓及江西南丰县桑田宋墓的生肖俑造型皆有此种特点。不仅如此,福建连江宋墓中出土生肖俑除了将生肖动物置于文臣头顶外,在人物俑额头处还刻有一“王”字。

(2)二类:人物怀抱生肖俑(手执生肖动物于人物俑胸前造型亦属于此类)。此种造型的生肖俑在姿势上亦可分为坐姿和站姿两型。

A型:坐姿人物怀抱生肖俑

根据表1中所列的数据,坐姿人物怀抱生肖俑目前只有在武汉市郊周家大湾241号隋墓中出土,生肖俑造型为盘坐人物,身着交衽大袍,手执生肖动物。简报中,对其断代为上限不早于开皇元年,下限不晚于武德四年。其余墓中暂时未发现同类生肖俑。

B型:站姿人物怀抱生肖俑

此类生肖俑较为常见。五代至南宋南方墓葬中均有出土。五代时期,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中,生肖俑为木制,人物头戴襥头,身着宽袖大袍,怀抱生肖站立于方形座上。浙江临安五代吴国康陵墓中,生肖俑雕刻于墓中龛内,以站立人物怀抱不同生肖动物予以区别。北宋时期,有安徽望江北宋墓及江西进贤北宋墓。这两座宋墓中的生肖俑除了生肖动物塑于人物俑胸前以外,还有人物俑头部都刻有“王”字,与福建连江宋墓相似。

(3)三类:人物足边生肖俑

即将十二生肖动物塑于人物俑器座上。四川遂宁宋墓中出土的生肖俑。生肖动物被塑于站姿人物俑的底座右边,有研究者称其为足边生肖俑[5]。此类生肖俑目前仅有此一例。

2.兽首人身生肖俑

兽首人身生肖俑即人物与生肖动物一体,头部塑成生肖动物,躯体为人身。该类生肖俑出土较多,在时间上可谓是贯穿隋至两宋,尤以唐代为盛。按照姿势不同,又可以分为坐姿和站姿两型。

(1)A型:坐姿兽首人身生肖俑

根据笔者整理的资料可知,坐姿兽首人身生肖俑多出土于隋至中唐时期的墓葬中,如湖南湘阴县隋大业六年墓中,出土的两套生肖俑,其中一套生肖俑兽首人身,身着袍服,双手置于腹前,盘坐于底座上。此外,同类型的生肖俑还有武汉市东湖岳家嘴隋墓以及广州市隋墓中身着袍服紧袖的兽首人身生肖俑均为坐姿。唐代初期,生肖俑在造型上延续了隋的特征,多是坐姿生肖俑。如江苏无锡、扬州、高邮、湖南长沙、岳阳及四川万县(现为重庆万州区),生肖俑都为兽首人身坐姿。

(2)B型:站姿兽首人身生肖俑

这一类生肖俑在盛唐之后一直到南宋墓葬中皆有出土。唐代时期,如福建厦门唐墓和广西梧州市唐墓生肖俑都为站姿兽首人身。五代墓由于发现生肖俑较少,只有五代闽国刘华墓中出土三件兽首人身生肖俑,身着对襟宽袖长袍,站姿形象。两宋时期,根据笔者的整理可知,站姿兽首人身生肖俑除江苏江阴墓以外,其余皆出现在南宋墓中,如江西德兴县宋墓中,生肖俑为兽首人身,身着圆领长袍,或长袍内穿,双手执笏于胸前,单体直立。此外还有成都二仙桥南宋墓生肖俑也属于此类造型。

3.刻字生肖俑

即生肖动物形象完全消失,仅在人物俑底座刻十二地支字样为标志。此类俑目前仅江西临川宋墓中有出土,生肖陶俑中动物形象完全消失,塑有以人物俑恭身而立,头戴弁帽,帽前刻一“王”字。底座刻有“子”、“丑”、“寅”等十二地支字样以表示生肖俑的身份。

(二)演变过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地区的生肖俑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一,从时间上来讲,以中唐为界,中唐之前生肖俑逐渐由人带生肖转变为兽首人身,均坐姿。中唐之后均为站姿生肖俑,中唐时期为站姿坐姿杂糅阶段。

其二,中晚唐为站姿兽首人身,五代除站姿兽首人身以外还有站姿手捧生肖俑,宋代站姿兽首人身、头顶生肖、手捧生肖、站姿足边、刻字等生肖俑均有出土。

其三,从隋到宋,可看出生肖动物位于人物俑的位置逐渐下移,并且从云南大理市明代墓中出土的整套写实动物生肖俑可见,这似乎又回归到了最初的北魏写实动物生肖俑的形象。

总之,南方地区的生肖俑由隋代兴起,唐代繁荣,宋代有过辉煌并迅速衰落。以上所述还比较简单,至于对生肖俑演变过程的详细考订,还有待考古发掘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搜集比对。

四、生肖俑盛衰的原因探析

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从出现、兴盛到衰落,直至最后消失,这一演变过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宗教、社会、丧葬习俗等三大方面来考虑。

(一)宗教因素方面

生肖俑的产生是生肖文化传播的结果,生肖俑在造型上的变化,特别是兽首人身生肖俑的出现,其中明显包含了宗教因素。从湖南湘阴隋墓中出土的生肖俑,我们可以看到人带生肖俑身着佛衣,盘坐微笑,“俑的面部表情和服饰还有明显的佛教色彩,反映了南朝、隋之际佛教的盛行”[6]。此外,成都二仙桥南宋墓中与生肖俑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道教物品,如五精石⑤。五精石是道教灵宝派的“炼度真文”,可见道教思想对于墓葬主人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道教镇墓物品还有华盖宫文和敕告文等道教清真派的材料,这似乎可说明此墓出土的兽首人身生肖俑也具备了些许道家思想的因素。屈斌认为:“到了徽宗时期,道教再度繁荣,北宋中晚期生肖文化还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北宋禅宗提倡‘三教合一’‘融道如佛’”[7]。由此可见,北宋中晚期人们的生肖观念同时受到道教和佛教禅宗的影响。冯普仁从生肖俑置于墓中的原因上也提出:“古代术数家以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动物,墓中置这种神化的生肖俑,象征死者即使进入幽冥世界,也要生肖相随,岁月轮回,有祈祷亡灵顺利投生之意。一般按地支方位顺序置于墓室四方或墓室壁龛内”[8]34。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生肖俑的兴起和阴阳五行之说以及南方两湖地区楚地巫风的盛行有关[9]。总之,生肖俑的出现以及盛衰演变都与生肖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关系,而生肖文化的传播又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随葬品的组合上看,生肖俑多是吸收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教义。墓葬中生肖俑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宗教因素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方面

董爷爷的毛笔字写得可好了,爸爸的一位远在长沙的同学,还曾经请董爷爷写过一幅苏东坡的《定风波》。可是我发现董爷爷平时都

生肖俑的出现是中国丧葬习俗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其类型的演变深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生肖俑不仅是墓葬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更是与当时历史背景结合的一种体现。

其一,工艺水平的影响。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墓中的生肖俑色彩单一,为陶灰色,制作工艺简单。到唐代时期,在扬州司徒庙镇唐墓中,出土的九件三彩生肖俑则展现了唐三彩精美的制作工艺,这批三彩生肖俑明显受到了唐俑艺术的影响。而北宋时期,安徽望江宋墓中出土的青白瓷生肖俑更是民间工艺不断提高的体现。可见生肖俑的演变,特别是造型和质地上的进步受到了当时社会工艺水平的影响。

其二,社会审美观、政治观的影响。从唐代出土的生肖俑中可以看出,生肖俑形象多以饱满丰腴,雍容大度为主,这明显受到唐朝社会风气中以胖为美的影响。到了宋代,多以文臣形象为主的人物生肖俑,也可略见宋代重文轻武政治观念的影子。可见,不同时期生肖俑的造型不同,受到了社会审美、政治观念的影响。

其三,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宋代出土生肖俑的墓葬数量较多,且形式多样,而五代出土生肖俑的墓葬数量相对较少,且生肖俑多表现出制作粗糙,造型简单的特点。很明显这种特征是当时社会动乱,战争主导了社会发展的结果。另外,唐代盛世之下,政治稳定,经济的发展在出土的生肖俑中也多表现出造型一致,制作精细等特点。总的看来,这些生肖俑背后是社会动荡、安定、繁荣的表现,它们的兴衰演变受到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三)丧葬习俗

两宋之后,生肖俑逐渐消失在墓葬中,除个别偏远地区,如云南大理出土的写实动物生肖俑,其他墓葬中几乎没再出现生肖俑的迹象。究其原因,一者,应为纸质明器的兴起。《云麓漫钞》中记载:“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冥器,钱曰冥财”[10]69。纸质冥器一方面节约了丧葬中随葬品的成本,另一方面较之以往的陶俑,纸质冥器在墓中不易保存;二者,随葬品的减少。元代由于民族习惯不同,多不太重视丧葬礼仪,有零星生肖俑的记载⑥,但是均有待进一步证实。时至明代,俑的种类更加稀少。“明代的俑,可以‘种类专一,造型精炼’而概括之。”“墓葬一般只随葬仪仗俑,少数有配置侍俑,至于其他种类的俑,则不见。基本情况上,一墓一套仪仗俑”[11]424。可见,宋代之后随葬品的减少,是生肖俑衰落的又一原因;再者,火葬习俗的兴起。《宋史》中记载:“绍兴二十七年,监登闻鼓院范同言:‘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於死乎?甚者焚而置之水中,识者见之动心。国朝著令,贫无葬地者,许以系官之地安葬。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12]2918。此外,宋代“受佛教的影响,佛教注重修行,其信徒视尸体为皮囊,普遍采用火葬,这一点顺应了当时丧葬重点的转移,自然对一般的民众造成了吸引力”[13]。火葬在宋代的兴起,使得随葬品数量大减,时人开始由重葬变为重祭和重丧,而作为其中常见的随葬品生肖俑自然也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衰落亦使然。

总而言之,生肖俑作为南方墓葬中随葬品之一,其兴衰演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的进步,时人丧葬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更新,纸质冥器的出现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都加速了生肖俑的衰落,使之消失于墓葬中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五、结语

十二生肖俑作为古代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生肖俑类型演变的探讨,有利于透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对生肖俑原因的浅析,对于解释为何宋代之后随葬品呈现普遍衰落的趋势是有所裨益的。然而,本文旨在对于南方地区生肖俑的显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演变原因。但囿于考古材料的缺乏,对于不同地区生肖俑的材质、地区个性演变研究尚有不足。因此,系统深入的研究还需要更丰富的考古材料的发现整理。

注释:

①笔者通过整理“知网”所得,早期记载有关生肖俑的简报有:曾凡:《福建连江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第5期;扬州博物馆:《扬州司徒庙镇清理一座唐代墓葬》,《考古》,1958年第9期。

②参考目前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陈安利:《古文物中的十二生肖》,《文博》,1988年第2期;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另外吉林大学硕士生唐静对于生肖俑的类型也有所整理,唐静:《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长春:吉林大学,2007年第16—24页。

③有报道称,台湾的博物馆收藏有东汉时期的生肖俑,由于缺乏实物对照,故本文不予详述;在内地,目前关于最早生肖俑的考古实物应为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中出土的写实动物生肖俑。参见简报:a.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b.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区文管所:《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

④张丽华认为,隋至唐初时期,生肖俑大量出现在南方墓中,北方则直至盛唐才多见,故而表明生肖俑由南方传至北方,见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秦浩认为南方最晚自隋之后就较为普遍了,但中原在永徽以后才有出现,故认为十二辰俑的发展是由南方而后影响到北方。见秦浩:《南方唐墓的形制与随葬品》,《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⑤五精石是放置在墓中五个方位,大小类同的五色石头,用以镇墓之用,可参见徐苹芳:《唐宋墓葬中“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考古》,1963年第2期。

⑥冯普仁认为,广东海康元墓中有砖刻十二时像,砖刻左上方分别刻地支文字,参见冯普仁:《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页。同时陈安利也提到元代墓中常常出土一组动物俑,但难以考证其为生肖俑,参见陈安利:《古代文物中十二生肖俑》,《文博》,1988年第2期。

[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藏经[C]//永乐大典:卷8199.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卢昉.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J].南方文物,2006(1):75-85.

[4]威远县文管所,内江市文管所.威远永利皇坟坝宋墓[J].四川文物,1993(2):68-70.

[5]唐静.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熊传新.湖南湘阴县隋大业六年墓[J].文物,1981(4):39-43.

[7]屈斌.群鼠异象:北宋中晚期社会生肖观念的复苏[J].合肥学院学报,2013(2):91-94.

[8]冯普仁.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9]卢昉.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J].南方文物,2006(1):75-85.

[10]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1]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12]脱脱.宋史:卷一百二十五礼志第七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赵忠波.从葬制葬俗变革看社会变革——四川盆地宋墓的考古学观察[D].成都:四川大学,2007.

(责任编辑:董应龙)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Zodiac Figures in Southern Tombs

WANG Shou-mei,FU Yong-l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9,China)

Chinese zodiac figures which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burials in Chinese ancient funeral culture have embodied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of times and regions in southern tombs.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mergence,evolu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Chinese zodiac figures,the article sorts and compares the relevant archaeological data about it.

southern tombs;zodiac figurines;emergence;evolution;reasons

K878.8

A

1673-1883(2016)03-0063-06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17

2016-05-09

王守梅(1991—),女,陕西安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考古。

猜你喜欢

兽首人身生肖
兽首
生肖转转转
失踪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上)
兽首
雄黄酒
雄黄酒
你的生肖是什么?
生肖鸡的故事
余数
一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