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民间文艺中月亮意象的文化蕴涵解读

2016-03-03阿牛木支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凉山彝族

阿牛木支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西昌615022)

凉山彝族民间文艺中月亮意象的文化蕴涵解读

阿牛木支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西昌615022)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彝族民间文艺;自然崇拜;月亮意象;文化蕴涵

凉山彝族人民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和低谷丘陵地带,沿袭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有许多月亮崇拜的遗存,我们从中可以窥探文本背后的月亮文化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一、史诗中月亮文化的追溯

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有呼日唤月、射日射月及喊独日独月出的壮丽诗篇:大地有了人类,天空却没有日月。云神司惹低尼派阿吕居子来到大地呼唤日月。阿吕居子来到土尔山顶打牛祭天,喊了九天唤出六个太阳来;喊了九夜唤出七个月亮来;继而,他又来到土尔山腰椎羊以祭,喊了七天唤出北斗七星来;喊了七夜唤出赤库六星来;接着,他来到土尔山脚宰鸡以祭,喊了三天唤出三排星星,喊了三夜唤出四颗仙星。自从这以后,大地上白天六个太阳同出,夜里七个月亮同出,树木被晒枯,江水被晒干,动物被晒死。……这时,支格阿龙来到土尔山顶,站在柏树上射日也射中,射月也射中,他将射下的日月拿到大地上,压在黄色石板下,便又踏上了为世间降妖除魔的漫漫长路。殊不知,支格阿龙射下了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剩下的独日独月吓得躲了起来,天地又一片漆黑。巴克阿芝派白公鸡去喊独日独月复出,但日月不肯出。白公鸡便在鸡冠上打刻盟誓,九刻九保证,鸡冠当契约,公鸡晨鸣迎接日出,傍晚啼鸣送日归,而月亮则由白狗陪伴,日月这才复出,万象始正常。[1]这里既有彝族先民对日月形成艰辛历程的追述和思考,也有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初步认知和宗教信俗。无论从云神司惹低尼派阿吕居子来到大地呼唤日月和阿吕居子在土尔山顶打牛祭天呼出六个太阳七个月亮,还是从支格阿龙射多余日月和巴克阿芝派白公鸡去请独日独月,处处都无不体现出古人对生命和生存的渴求。面对日月的种种不解之谜,彝族先民从日月的呼唤到对日月的恐惧,再到日月的依赖和崇拜,而衍生出带有鲜明神圣性和神秘性的自然崇拜意识,以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求得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存智慧。

日月星辰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日月的运动和光芒。在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有这样的描述:“自从那以后,宇宙明亮了,天空明亮了,……支格阿龙啊,白天看太阳,太阳照大地,太阳白晃晃,缓缓地行进。夜晚看月亮,月亮挂天边,月亮亮堂堂,显得很稳重。夜晚看星星,星星亮闪闪,繁星布满天,好像在眨眼。”[2]这不单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十分宝贵,也寓意彝族先民对日月的崇敬之情由来已久。可以说,今天“彝族‘黑白’文化观念形成的理据缘于远古人们无限崇拜太阳和月亮。认为太阳是火的源头,月亮是水的源头。这种自称与远古人们共同体对天地日月的崇拜有关。以黑白为自称主要来源于远古先民对天地、日月、水火、雌雄的阴阳崇拜而引起。”[3]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成为凉山彝族先民自然崇拜的渊源和主体,渗透到彝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传说中月亮文化的重铸

月亮的明月文化在彝族传说中影响深远,因而凉山彝族人民常把美好的理想寄托于月亮与月宫之精灵,表达其深邃的本体思想和象征意义。凉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彝族日月神话《月亮的女儿》就是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在神话的奇特想象与初民的原始思维能力的结合上,它巧妙地把月亮与女性的许多相通之处紧密联系起来,给人以许多无比幻化的神思与浪漫的情怀。如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则利布讲述道:“一位美丽无比的月亮的女儿长期生活在月宫中,由于十分静寂、向往人间,于是她悄悄地背着父母下凡到大凉山自然风光最美之处美姑县与越西县申果庄交界处妮扎果俄山顶上玩耍。月亮的女儿在妮扎果俄这个地方看到了人间奇迹,有个彝家姑娘妮扎不单能织白布,还能织蓝布、花布。织布机一打开,她就摆动双手,东边招来一朵花,西边招来一片云,南边招来一只蝶,北边招来一只蜂,一一织在布上。妮扎织出来的布五颜六色、光彩照人,甭提有多美啦。妮扎织出的布能引来百鸟齐鸣,万兽嬉戏,月亮女儿越看越入迷。回到月宫中,她十分羡慕妮扎高超的织锦技术与和谐的人间美景,背着神母带着红云、白云、紫云到人间,把妮扎姑娘接到月宫中教她学织锦,结果,月亮的女儿咋个学都学不好这高超的织锦术。月亮的女儿最后甘拜下风,很虔诚地把自己的月宫让给了妮扎姑娘住”。当然由于口头流布的变异,这则传说的流传地也有不同的版本,如“在大凉山连渣洛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彝家姑娘叫孜莫妮扎。……一天,白云飘过连渣洛山,正看见孜莫妮扎姑娘坐在松树下织披毡。白云盘绕在山间好久好久,仔细观看,然后飞上月宫,向月亮仙女禀报……太阳妈妈叫乌云扯起雨帘子,命令七色云霞搭起彩虹桥,把孜莫妮扎姑娘接到月宫里。月亮仙女向孜莫妮扎姑娘学织披毡,学了九十九个通宵,还是没学会。月亮仙女好害羞哟!月亮仙女自愿让位给孜莫妮扎姑娘,孜莫妮扎哪里肯接受!后来,太阳妈妈出面请孜莫妮扎姑娘治理月宫。从此,孜莫妮扎就成了月亮的女儿。为了感谢太阳妈妈的厚意,孜莫妮扎送给她们母女一件红披毡。白天,太阳妈妈便披着红披毡,叫月亮仙女用金针银线学刺绣;晚上,又叫月亮仙女去月宫向孜莫妮扎姑娘学织披毡,学弹月琴……”[4]我们从这则神奇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在人类认识水平还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探索宇宙就是靠想象来实现心中美好愿望的。“妮扎奔月”不仅反映了彝族先民探索宇宙空间的迫切心情和美好愿望,而且表达了彝族先民独树一帜的月亮文化内涵及其对明月文化精神的重铸和张扬。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孜莫妮扎奔月”的传说广为流传,孜莫妮扎便成了月神,所以彝族先民充满了对月亮的崇拜,赋予了月亮“温柔”、“美丽”、“贤惠”等憧憬,寄寓了他们对明月的向往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月神原型塑造成心灵手巧的彝家姑娘,寓意高度赞美彝家女子聪明才智的同时,彰显了彝族女性十分可贵的古朴文化品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月亮的无尽崇敬和虔诚膜拜,形成了厚重的明月文化意象,从而为提升凉山的月亮文化底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三、歌舞中月亮文化的延展

凉山彝族儿童歌谣是彝族小孩自己唱着乐或玩耍时唱的歌。这些歌是由成年人根据彝族儿童的各个成长阶段,以启发彝族儿童的认识辨别能力作为出发点而创作的。它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要让儿童便于记忆和演唱。彝族历来就关心儿童教育,主张儿童有知识,从小就要进行优秀文化艺术教育,这对小孩的道德修养以及后来的成长都十分有利。凉山彝族童谣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涉及歌唱月亮的较多。譬如,各地流传的《月亮粑粑》《月亮洗澡》《月亮光》《月亮提壶我打酒》《月亮圆圆在天边》《大月亮小月亮》《月儿弯》《月亮光光月亮圆圆》等。其中《月亮提壶我打酒》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交朋友/月亮提壶我打酒/打多少那里有/打开后门看荷塘”[5];《月亮洗澡》也唱道:“邛海湖水清又清,那是月亮大澡盆。夜间跑到湖边看,月亮洗得好开心。浪花捧起香皂沫,春姑送来洗浴巾。泸山秀姑查清洁,月亮洗身最干净。”[6]这些儿歌虽然较短,但是童真般的话语无不流露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还从中体现出凉山的自然美景与月亮的互为衬托以及互为依赖的亲密关系是何等引人注目。凉山自古人杰地灵,山青水秀,尤其是西昌城内与湿地都有月亮女儿的雕塑,与西昌的明月相呼应,成为彰显西昌月亮文化的符号和标志,而这些儿歌更是成为西昌月亮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在民歌的发掘与推广方面,凉山彝族著名民族歌手吉木喜儿的歌曲《月亮女儿》唱道:“月亮园园园我一个愿/阿妈她不再苦/阿达有笑脸/月亮园园园我一个愿/阿妹她去上学/不再挥羊鞭/喔……喔/家乡的月亮/喔……喔/女儿的心酸/月儿月儿告诉我/何时才能实现女儿的心愿/祝愿朋友心想事成/你有机会到美丽的凉山做客哦!/月亮园园园我一个愿/家家火塘红/户户有炊烟/月亮园园园我一个愿/阿哥他来接我/为我披上红披毡/喔……喔/家乡的月亮/喔……喔/女儿的心甜/月儿月儿祝福我/今天对你许下的心愿/早日实现”。这首歌曲寄托满月深情并茂地唱出了凉山各族儿女新时代的心声,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和祝福,也有对家乡的热爱与歌颂,从而成为凉山咏月歌曲的代表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化与个性化色彩。与此同时,吉木喜儿的同名演唱专辑《月亮女儿》更是把这样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歌曲赢得受众的青睐而广为传唱,从而对促进凉山月亮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歌舞剧方面,凉山著名影视剧作家克惹丹夫创作的《月亮部落》是彝族首部歌舞剧,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优秀歌舞剧。这部歌舞剧从不同维度演绎了月亮符号的生动形象,揭示了月亮文化的深刻内涵。具体来说,该歌舞剧以月亮坝为场域,在彝族马布、口弦、葫芦笙、胡惹、羊摩铃、竖笛等民族乐器与“织毡舞”、“荞花舞”、“长发舞”、“月光舞”的融合中,完美地展示了彝家儿女如诗如梦的生活画卷。

此外,彝族尔比(谚语)中也有月亮的描述、阐释与象征,如“白天太阳比作父,夜晚月亮当作母。”“太阳是人类的灵魂,月亮是人间的心灵。”“太阳是针,月亮是线,太阳月亮共同缝补着大地。”“太阳怀中温温热,月光之下情融融。”“太阳是哥哥,月亮是妹妹,太阳月亮共一母。”“太阳月亮是兄妹,人间男女是一家。”“太阳是万物生命,月亮是人间食粮。”“诺言似月亮那样明亮,诚信像太阳一样光明。”“太阳能使人间明亮,月亮能让人心纯洁。”“在阳光下有真理,在月光下有情理。”“在月光下说心事,在阳光里办正事。”“心中有月,心明亮;怀中有光,怀亮堂。”“月光能在黑夜中燃起来,谬论却在阳光中消融掉。”“小伙长有月亮臂膀的勇敢,姑娘长有太阳脸颊的漂亮。”“孤独找月亮陪伴,心伤向太阳诉说。”“没有月亮人间灰暗一片,不见太阳庄稼低矮不长。”“不知东和西就看日出与日落,不解人生路就望月圆与月缺”等,这些月亮尔比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真挚的情感,具有古朴深邃的思想和哲理,从中也深切表达了人与日月和谐相处的适生智慧和奉献精神,倡导人们要如同明月一样,始终保持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和胸怀坦荡的高尚品格,处处闪放理想信念和睿智光芒。这种理念不仅与现行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也对现实具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月亮文化在彝族民间文艺里随处可见,无论是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还是用月亮寄寓美好的理想,都体现了本土人文与自然完善结合的生动范例。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一开始就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承载着时代的历史文化烙印,凝聚着彝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我们也可以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的月亮神话、月亮原型、月亮崇拜的追述中,探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中月亮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柱。

[1]冯元蔚.勒俄特依[C]//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彝文典籍译丛.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21-34.

[2]沙马打各,阿牛木支.支格阿龙[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56.

[3]朱文旭.彝族“黑白”文化探源[J].百色学院学报,2013(1).

[4]王万金.月城西昌[C]//凉山州民政局.凉山地名故事.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21-22.

[5]巫明仁,演唱.吉则利布,搜集整理.月亮提壶我打酒[C]//凉山州文联.凉山彝族童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286.

[6]贾斯拉黑,演唱.吉则利布,搜集整理.月亮洗澡[C]//凉山州文联.凉山彝族童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206.

(责任编辑:王明雯)

Analyzing the Culture Implications of Moon Image in Liangshan Yi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NIU Mu-zhi
(Institute of Yi Language and Culture,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22,China)

Abstracts:The moon image,carrying Yi nationality's historic culture memory,condensed Yi people's life and aesthetic emotion,expressed the ability to survive and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of Yi ancestors in Liangshan folk literature and art.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 that are retrospect,recast and extension of Liangshan Yi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prob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s,territoriality and epochal characters,and clarified the culture implications and realistic value of Liangshan Yi moon image.

Yi folk literature and art;natural worship;moon image;cultural implication

I207.917

A

1673-1883(2016)03-0006-03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02

2016-06-01

阿牛木支(1967─),男(彝族),四川喜德人,二级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彝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凉山彝族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彝族海菜腔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