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对钳工技能训练课的构架探索和研究
2016-10-18胡亚军
胡亚军
摘 要:钳工技能是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通过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剖析,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学生“会学”是指学生懂得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重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文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基础上对钳工的教学模式做了探索,希望能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钳工;技能训练;构架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8C-0084-02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先生的这句教育名言,是对他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最好的解释。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钳工的需求量增长,但是现在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钳工往往缺乏创新能力,钳工实践操作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主要的问题有:1.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多缺乏学习兴趣,而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弱。2.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总是觉得脏、累,实习强度大,因而工作消极,存在厌学情绪。3.师资力量不足,钳工实习指导教师,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钳工专业师资不足。 在新的时代,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构架钳工技能训练课程呢?
一、完善实训场所,强化师资队伍
钳工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轻经验重理论的做法,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体现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应对各种情况时显得游刃有余。为此,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德高技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比如,请一些企业一线的优秀钳工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或者让一些教师进入企业一线从事相关工作积累经验,增强能力,从而达到以老带新的目的。教师实际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操作技能,对教师应该进行实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多到企业、工厂实习培训,按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模式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更能适应现代社会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专业的实训场地,这种场地应该具备教室和车间的双重性质,是一个拥有各类机械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场地,场地周围应有一些大教室,这样学生便可以随时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而且两个场地之间互不干扰,相当实用。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气氛的营造,让“教学做合一”真正实现。
二、学会自主学习,探索操作难点
知识是无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钳工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课,主要是通过“做”来提高学生技能。钳工培养的是生产一线从事钳工加工的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劳动者。因此,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门手艺?有种类似“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学生在“题海”中无限制作战,在短期发挥了一些作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但是这种机械重复的,没有创造性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拥有多种技能,但是很少有创造力。在科技时代,如果我们只懂得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走到世界的前列。陶行知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解放学生的手脚,放飞他们的思想,让其有活动的空间。而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把时间放在备课上,除了备教法,还要注重备学法。学生会了的不教,多安排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注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
三、采用项目教学,深化教学做合一
因为不同的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不一样,上好钳工技能训练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钳工技能训练教学中常采用项目教学法。由于钳工中训练的项目比较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项目的典型性,确定合理的项目,师生在共同实施项目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比如,在学习钻床使用方法以及扩、铰、锪、攻套螺纹方法时,可设计“六方螺母”这个项目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项目任务,将此项目分解成三个任务:六角体的加工、钻头的刃磨以及钻孔和孔加工。学生可小组合作,制定工作计划。在任务实施时,可采用任务要求说明——学生做,老师巡视指导——讲解示范——训练纠正——师生共评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学习如何完成任务、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能力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创建学习小组,将擅长不同项目的学生组合起来,以求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或者专业钳工做出说明指导,各个小组和专业钳工共同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的不足,也能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事物是存在差异性的,如果我们用同一种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那么收到的效果将不尽如人意,后进生也是这样产生的。其实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古代就有,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实行“因材施教”,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在教学上老师如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在教学上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误以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进行一模一样的批量生产式的操作训练,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这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在训练中应该模拟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常见的各类情况,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方能起到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主张“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教师必须熟悉与钳工相关的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可以说,只有结合各个方面让教师转变,才能实现“教学做合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居高不下,现在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新时代的创新型钳工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也能让现在众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能力,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彬.钳工技能训练课教学模式及方法探讨[J].西北职教,2006,(10).
[2]张晶.《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0).
[3]李健生.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