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10-18张宏军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教学

张宏军

摘 要: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但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下滑,建筑类高职院校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对此类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意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8C-0073-01

国家要富强,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员,建筑业也是如此,但随着建筑业的整体下滑,这类高职院校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面临的现状

1.建筑业下滑。我国经历了十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增长,从2014年开始,除了几个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建筑业,尤其是普通居民住宅建设开始下滑,许多工程停工,容纳了大量人员就业的建筑业出现人员过剩,以培养建筑类人才见长的建筑类职业技术院校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

2.影响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招生。建筑业就业形势的下滑影响到许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直接动摇了应届参加高考学生的专业选择,反映到学校表现为:招生变得困难,以前人声鼎沸的招生咨询现场变得门可罗雀,以前托关系才能报考的学校、专业,如今的门槛低得无法想象。学生文化课素质直线下滑,前些年高考文化课400多分,仅仅不到十年录取分数低到只有200多分,更有人数50%的自主招生(文化课的水平比同期的普通高考生更差一些),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当前的学生现实状况冲突加大,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刻不容缓。

3.影响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许多考生的职业选择是以当下就业状况为导向的,缺乏对未来职业走向的预判。建筑业市场的下滑,提供的岗位日益减少,薪资水平也有所下降,使许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困难,就业形势日趋紧张。残酷的行业现状和就业现状促使考生的职业选择更加理性、更加务实。

二、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期望的高技能与现实的低文化素质的差距。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初衷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行业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许多脱胎于中等专业学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计上有很深的侧重理论教学的痕迹,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学习众多的理论知识,分析与实际情景类似的实际案例,需要学生从众多的知识中找寻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点,这样的要求并不低,确实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只有见识了大量原始数据,才有可能找到与解决问题最相关的知识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以往的教学计划、课程群都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匹配,可是随着建筑行业不可避免的衰落,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原有的各种教学设计与现实的学生学习能力差距越来越大。比如,解决实际电路中的“没电”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要学习物理、电工基础、供配电、建筑照明、电气控制等课程以及电气图, 才能知晓这一电路各个环节的工作原理,才能根据表面的“断电”现象找寻产生这一故障的内在原因,利用必要的仪器仪表进行实际测量,利用测量结果,排除一些可能性,确定故障点,然后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措施,排除故障,恢复线路的正常运行。而当下的学生无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意进行枯燥的电路故障分析,只想立杆见影学会排除故障,根本不去想故障产生的原因,只想“鱼”,而不去想“渔”,这才是矛盾的关键之处。

2.学生的学习观、就业观与培养初衷的差距。学生在学校跟着教师学习无疑是一种学习的捷径,一个教师负责一门功课,他(她)一定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要讲授的内容、知识合理、压缩式地传授予学生,学生学起来确实省时、省力,但这样结论式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相似度高的问题会解决,遇到相似度低的、复杂的问题则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手段单一,缺乏职业发展的后劲。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实践性,长期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变得只会接受、只会简单模仿,缺乏深究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会回到以前那种高分低能的状态,违背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初衷。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很强的倾向性,倾向工作离家近、工作压力小、工作环境好(比如坐办公室)、收入相对满意的工作,而不会选择从事一线的技术工作,即使是收入有很强吸引力的岗位,这有悖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的初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

1.学校教学设计要适应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经济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建筑业、建筑类院校发展也是如此,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必须做出适当的改变,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原有的培养精英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出改变,当下的普惠的国民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加大实践教学方面的人员、物资投入,适应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

2.调整学生的就业观。作为教与学中受众的一方,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同样重要,但他们的观念调整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全方位的参与,为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帮助其树立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曾范永,陶红林.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9).

[2]孙玉红.建筑类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色研究 [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改革之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