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思想演进及作用机制探究

2016-10-17陈淑梅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经济体成员驱动

赵 亮 陈淑梅

(1.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2.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思想演进及作用机制探究

赵亮1陈淑梅2

(1.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2.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

自贸区能够驱动经济增长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但仍缺少机理层面的研究。鉴于此,基于思想演进及作用机制探究的视角,对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从思想渊源、基石、提出等方面以及静态、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古典贸易理论一直到新新贸易理论都蕴含着自由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思想,这是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的思想渊源;而思想基石和提出分别是关税同盟理论和自贸区理论的经济增长思想。自贸区通过产生静态的贸易红利、福利效应和动态的投资效应、规模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效应驱动经济增长,这些效应单独或复合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而驱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应充分发挥“自贸区驱动”的作用。

经济增长;自贸区驱动;思想演进;作用机制

一、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各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和增长点以刺激经济“回暖”。随着自贸区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众多学者基于自由贸易区视角,研究了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情况。尽管有少数学者认为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显著[1][2]或者不利于经济增长;[3][4]但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还是持肯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学者们的研究首先从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开始。Frankel & Rose[5]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提高区域内贸易有积极影响。Berthelon[6]也指出区域一体化总体上会带来经济增长。之后学者们开始对某些自贸区进行实证研究。Siriwardana & Yang[7]利用CGE模型对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的模拟结果显示,该自贸区将提高两国的社会福利水平。Park et al.[8]的定性和计量分析认为CAFTA对双方经济增长都有裨益。刘冰和陈淑梅[9]的GTAP结果表明RCEP会增加各成员经济福利和贸易规模。Fadeyi et al.[10]采用PPML方法以及赵金龙和赵明哲[11]通过双重倍差分析法的研究认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CAFTA等都会产生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一些学者在认可自贸区能够驱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强调成员数量与自贸区驱动力呈正比关系。Park[12]认为若东亚诸经济体与亚太其它经济体建成FTAAP,则东亚诸经济体收益将再次扩大。Bouet et al.[13]认为亚洲和拉美相关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会使拉美国家收益幅度更大,尤其是所有亚洲经济体都参与的情况下。彭支伟和张伯伟[14]认为尽管TPP和FTAAP都有利于增加成员收益,但后者情况下增幅更大。赵亮和陈淑梅[15]也强调成员数量带给经济增长驱动力的重要作用。

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影响,[16][17]他们通过定性分析阐述了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自贸区能够驱动经济增长已被学界广泛认可,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以实证为主,研究通常以某个或某些已达成或正在谈判的自贸区为对象进行事后验证和事前模拟。尽管已认识到自贸区建设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实证检验和描述性分析阶段,尚未有对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思想演进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出边际贡献。

二、思想演进

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思想的演进历程主要从渊源、基石和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

(一)渊源:自由贸易的经济增长思想

自由贸易的经济增长思想散布在诸多贸易理论中,这些理论对贸易自由化会增加国民财富都进行过论述。

1.古典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起源于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由经济,尽管重农学派的自由贸易思想是其为了维护农业发展利益而捎带提出的主张。Smith建立在放任自由思想之上提出的绝对优势模型则是首次对自由贸易思想的系统阐述。Smith认为自由贸易的最终结果是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这让逐利的经济体更容易接纳自由贸易思想。此外,Smith还指出剩余的过剩产品可以通过出口途径直接带动经济增长。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模型也是以完全竞争的自由贸易为假设基础,该模型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即使一个经济体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仍可凭借比较优势来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各贸易方的要素资源就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同样可以从对外贸易中获利。比较优势模型进一步夯实了自由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基础。

2.新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学者Heckscher & Ohlin提出的要素禀赋贸易模型仍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之上。该模型指出各贸易方都应该生产并出口可充分利用自身丰裕要素的产品,并与其它经济体交易需要大量消耗其匮乏生产要素资源的产品,即依靠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进行合理的国际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使贸易参与方甚至全世界的经济福利都受益。该模型提出的各经济体只生产能够消耗其丰裕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其不生产的产品是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若无自由贸易则该理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成为空谈。新古典贸易理论肯定了在其主张的分工模式下自由贸易的积极经济增长效应。

3.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Krugman。Krugman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认为通过自由开放贸易,垄断竞争企业可以借助更大的国内外消费市场来扩大企业自身生产规模进而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故可以降低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同时消费品品种的增多和产品价格的下降也都提高了消费者福利水平。总之,Krugman的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政策下的垄断竞争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即肯定了自由贸易对经济贸易增长的驱动作用。新新贸易理论代表人物Melitz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à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都指出企业间的差异对贸易的重要影响,认为自由开放的贸易可以提高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总之,自由贸易理论打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枷锁,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渊源。自由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为自由贸易区驱动经济增长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基石:关税同盟理论的经济增长思想

关税同盟理论是自贸区理论产生的基础,因此关税同盟理论蕴含的经济增长思想也就成为自贸区理论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石。在Viner的关税同盟理论面世之前,其他经济学家几乎都认为自由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但Viner认为关税同盟内自由贸易的博弈结果要根据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比较结果决定,故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关税同盟的经济福利效应还可能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关于Viner关税同盟理论的具体内容本文不再赘述,只对其三国模型(假设为经济体A、B和C)中未进行深入分析的其他两个经济体(设定为B和C)的收益情况进行探讨(见图1)。

图1 关税同盟建立后的经济影响

假设B在与A建立关税同盟前国内对于产品M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供给量和需求量均为Q6。A、B根据协商一致原则设定的共同对外关税水平为PT。PT> P2说明关税同盟建成后会造成B内产品M价格上升至PT。在PT的价格水平下,B内的需求量萎缩至Q5,带来消费损失用三角形wrz面积表示;供给量增加至Q7,表明B内多余的资源被消耗,成本用三角形uzt面积表示。B新增的出口收入用四边形wuQ5Q7- rtQ5Q7= wurt的面积表示。则建立关税同盟后B的收益为 wurt - wrz - uzt = wuz,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将使B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

此外,对于经济体C来讲,B在与A建立关税同盟后,它与A、B的贸易将会减少,因此关税同盟带给C不利影响。

(三)提出:自贸区理论的经济增长思想

专门研究自贸区经济效应的理论较少,主要有Meade和Robson的自贸区理论。Meade的理论是直接在Viner的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Robson的理论是在Meade等学者们对Viner关税同盟理论不断完善、发展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两大理论的主要贡献并不同。

Meade自贸区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自贸区会诱发贸易偏转,认为由于自贸区成员之间保持关税独立,对从非成员进口的商品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自贸区各成员的关税水平存在高低之分。而利用成员之间这种不同的关税水平,就会诱发低关税水平的成员从非成员进口商品,然后转手在其它执行较高关税水平的成员进行销售以赚取差额利润。贸易偏转不利于自贸区稳定合作,需要采用原产地规则加以行为约束。

Robson的自贸区理论强调了执行原产地规则在自贸区中的重要性,认为原产地规则是自贸区的重要特点之一。该理论可以通过一国模型和两国模型进行阐述。其中一国模型的分析认为,达成自贸区后某成员会获得的社会福利大小要根据增加的消费者剩余与减少的生产者剩余和征税收入之间的相互抵消来判断,由于结果的正负不确定,因此自贸区是否能增强某成员的社会福利也并不确定;两国模型的分析认为,达成自贸区将有利于生产效率更高的成员,它的经济福利会得到提高,而对于生产效率低的成员,自贸区能否带来积极影响不确定。

三、作用机制

自贸区通过一系列作用机制能够驱动经济增长,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自贸区、贸易红利与经济增长

自贸区达成后会通过产生的一系列贸易红利来驱动经济增长。这些贸易红利主要包括贸易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消除贸易障碍作用(取消关税和降低非关税壁垒以提高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两方面(见图2)。

图2 自贸区贸易红利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自贸区会通过扩大各成员贸易总量来驱动成员经济增长。贸易总量扩大的途径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首先分析贸易创造效应,其包括供给的贸易创造和消费的贸易创造两方面。成员国可以减少本国生产效率低下、价格更高的产品,转而向生产效率高的自贸区伙伴进口此种产品来满足消费,同样,自贸区伙伴也会从本国进口生产效率更高的其它某种产品来满足其自身的消费需求,这符合绝对优势的分工理论。这样自贸区成员都获得了更大的消费市场,扩大了供给出口,同时各自贸区成员的消费者也获得了更低的产品价格,刺激了消费欲望。因此在自贸区内各成员都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财富。

再分析贸易转移效应。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认为贸易转移会对同盟内进口成员的经济福利有消极影响,但是贸易转移对于扩大同盟内的整体贸易交往,提高同盟内进出口贸易总额有积极意义,这对于以关税同盟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贸区理论同样适应。在自贸区内,各成员通过贸易转移效应,减少从非成员国的进口,转而向减免关税后价格更低的伙伴进口同类产品,因此扩大了自贸区内的整体贸易流量和总额,能够刺激彼此的经济增长,实现双赢。

从消除贸易障碍的视角来看,自贸区内贸易的自由化会降低从自贸区伙伴进口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价格,这既会扩大成员之间的贸易量,又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成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助于扩大自贸区成员的出口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并最终会对经济增长有利。同时,区内贸易的自由化也会降低从自贸区伙伴进口最终产品的价格,这会增加进口成员方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相同数量的产品消费者可以付出更少,根据收入法计算GDP,这有利于经济增长。自贸区建设也提高区内贸易便利化,简化及协调与自贸区成员伙伴之间的贸易程序,有利于货物、投资等诸多方面的流动便捷,降低了生产企业的交易时间、程序等一系列成本,也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最终对经济增长也有利。

(二)自贸区、福利效应与经济增长

在经济学理论中,可用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增加、贸易产品的品种多样性增多、无差异曲线外移以及帕累托改进等表示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本文的分析主要采用前两种衡量方法。

通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来考察自贸区建立后福利的变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分析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见图3)。假设无运输成本,P1表示经济体A内r产品的价格,另一经济体B内r产品的价格为P2,PW表示r产品的世界价格,而且P1> PW> P2。在P1价格下经济体A内r产品供小于求,供需缺口为Q1Q2,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满足需求,对于进口的每单位r产品经济体A征收P1P2大小的关税,由于存在PW> P2,则征税后仍会有PW+ P1P2>P2+ P1P2,因此A会从B进口r产品,此时A会取得关税收入,收入大小用四边形ednm的面积表示。

图3 经济体A内 r 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当经济体A和B建立自贸区后, A将免除从B进口的关税,B将以P2的价格向A出口r产品,由于P2< P1,受到低价的冲击, A内r产品价格会降到P2。此时A的福利变动情况是获得消费者剩余P1dg P2和损失生产者剩余P1ef P2,以及损失了关税损失ednm,但通过计算P1dg P2-P1ef P2-ednm = efm + dng,可知A最终获得正向的福利增加,其中三角形efm 表示生产利得,三角形dng表示消费利得。福利增加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剩余的增加,而消费者剩余增加表明可以减少消费者购买单位产品的支出,间接增加消费者收入,按照GDP收入法计算公式会有利于经济增长。

再来分析自贸区通过增加贸易产品的品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福利水平并最终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基于Krugman[18]的新贸易理论原理,随着自贸区建立,各伙伴之间会相互开放市场,由此自贸区内的每一种产品都面临着更多的消费者(由L增加到L + L*),自由贸易将造成PP-ZZ模型中ZZ曲线左移,使得单个消费者对任一产品的消费量将会下降(由c缩减为c - c*),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将带来产品种类的增多(由n增加到n*)。用式(1)和(2)表示产品种类的变化为:

(1)

(2)

由式(1)到式(2)可知n* > n,表明自贸区后建立区内自由贸易带来的产品和消费的多样性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符合萨伊理论的“供给创造需求”论断),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按照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和计算GDP的支出法,消费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消费增长会驱动经济增长(其它条件一定)。

(三)自贸区、投资效应与经济增长

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Kindleberger[19]提出的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理论,自贸区会带来投资效应,主要体现在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两方面(见图4)。

图4 自贸区投资效应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自贸区的投资创造首先体现在会提高区外成员对区内成员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情。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贸区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提高、投资运营成本降低、盈利能力提高和开放领域扩大的吸引,对FDI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也想通过在自贸区内直接投资进行生产以规避贸易壁垒和歧视、原产地规则和贸易转移效应,因而会增加对自贸区成员的FDI。投资创造效应还体现在由于自贸区各成员投资开放领域扩大,不仅对FDI等国际“热钱”有“虹吸”作用,对自贸区各成员增加本国投资或相互增加投资进入区内高收益行业也会有吸引作用。以上投资创造会对自贸区成员的经济增长都有直接驱动作用。

自贸区运行后也会产生投资转移效应,表现在自贸区内各成员的OFDI方向会发生变化。首先是会将原本投资于自贸区外的资金回笼投放于自贸区内更具盈利性的行业,减少对非成员的OFDI。此外,也会激发自贸区成员增加对本国内的投资和对伙伴国的投资,带来投资转移效应。投资转移也会直接驱动各成员的经济增长。

(四)自贸区、规模效应与经济增长

自贸区建立有利于产生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首先利用局部均衡法分析自贸区带来外部规模经济进而驱动经济增长的情况。[20]

图5 自贸区带来外部规模经济进而驱动经济增长

根据图5,假设经济体A生产产品m,在未与其它经济体建立自贸区之前,A内m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1,需求量为Q1,面对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1、S1。在A与其它经济体达成自贸区后,贸易开放带来销售市场规模的扩大,需求曲线从D1右移到D2,同时生产市场规模也会扩大,供给曲线从S1右移到S2,供给增加表示生产m的企业数量增加,由此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使产品价格下降到P2,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产品价格下降会增加消费者剩余,间接增加消费者收入,按照收入法计算GDP,就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行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但若维持产品价格P1不变,供需达到均衡,此时供给曲线从S1右移到S3,需求曲线依然从D1右移到D2,消费者剩余没有变化,但是需求从Q1扩大到Q3,企业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来源于价格不变但生产成本下降以及销售量提高两方面。按照GDP收入法的计算方法,企业利润增加会带来经济增长。

自贸区亦可以通过产生内部规模经济,即带来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驱动经济增长。具体来讲,自贸区建立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因此企业有动力扩大规模追求更高的利润,这有利于产生内部规模经济。此外,由于自贸区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刺激需求量提高,假设供给不变或者供给的扩大小于需求的扩大,那么企业也有动力扩大自身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这也会产生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会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生产成本,从而会增加企业税前利润。而税前利润是按照收入法计算GDP的要素之一,因此有利于经济增长。

(五)自贸区、企业竞争与经济增长

结合“大市场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原理可得出自贸区通过增强企业竞争进而可以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大市场理论”是阐述竞争效应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共同市场下企业会扩大自身规模从而获得内部规模经济,而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收益,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增加将促进经济增长。自贸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虽然没有共同市场高,但自贸区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提高同样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也会加剧本国企业之间以及本国企业与自贸区伙伴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技术和生产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自贸区内开放环境带来的竞争加剧可以倒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能够扩大自贸区内生产总量,使区内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带来经济增长。

(六)自贸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例说明自贸区达成后带来技术进步进而驱动经济增长的情况。[21]

图6 自贸区产生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增长

根据图6,当相同程度的技术进步在劳动密集型的部门W和资本密集型的部门S同时发生时,生产的可能性曲线PPC1向外等比例移至PPC2,社会无差异曲线由CIC1外移到CIC2,此时该经济体达到了更高的经济福利水平。在投入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技术水平带来W产品和S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该经济体能够在更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获得更多的产品W和S产出组合,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当只在一个部门(比如劳动密集型的W)发生技术进步,而另一个部门(比如资本密集型的部门S)无技术变化情形时,生产的可能性曲线PPC1将向外移至PPC3,社会无差异曲线由CIC1外移到CIC3。此时该经济体达到了更高的经济福利水平,在资本投入一定(部门S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产品W产出,获得了经济增长。同理对于仅资本密集型的S部门发生技术进步时,仍可得到相同结论。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思想的渊源、基石和提出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渊源在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提出的自由贸易经济增长思想。经济体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增加国民财富,从而获得经济的增长,而自贸区正是自由贸易思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实践。关税同盟理论是自贸区理论产生的基础,在关税同盟理论的基础上,Meade、Robson分别提出了专门的自贸区理论,因此自贸区理论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石也就是关税同盟理论的经济增长思想。而Meade、Robson的自贸区理论经济增长思想意味着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思想的正式提出。自贸区通过产生贸易红利、福利效应、投资效应、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和技术进步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而驱动经济增长。同时,各效应之间是相互联系,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也不仅是来自于单个效应。

本文的研究为经济增长的“自贸区驱动”提供了机理基础。众所周知,受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以及国内传统三大驱动动力不足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降为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增大且尚无“回暖”迹象,因此为我国经济增长寻找新的驱动力刻不容缓。通过研究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思想演进及作用机制,能够巩固和提升“自贸区驱动”在经济增长诸多驱动力中的地位,坚定通过发展自贸区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信心,为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改革和创新以及自贸区如何更好地驱动经济增长提供参考依据。我国应该积极地顶层设计自贸区发展,并挖掘自贸区潜力以更好发挥“自贸区驱动”的作用。

[1] 杨勇,张彬.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长效应——来自非洲的证据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95-105.

[2] Tumwebaze,H. K. and Ijjo, A. 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MESA Region, 1980-2010 [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2015,27(1): 67-77.

[3] Don Harpaz, M. Israel's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The Case for Diversification[J].Mediterranean Politics, 2008,13(3): 391-417.

[4] 戴臻,魏磊.实施FTA战略的潜在风险及中国的防范策略[J].亚太经济,2013(1):110-114.

[5] Frankel, J.and Rose A. An Estimate of 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 and Incom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2): 437-466.

[6] Berthelon, M. Growth Effect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R]. Central Bank of Chile Working Papers N° 278, 2004.

[7] Siriwardana, M., and Yang, J. M. GTAP Mode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n Australia-China FTA: Welfare and SectoralAspects[J].Global Economic, 2008, 37(3):341-362.

[8] Park, D., Park, I. and Estrada, GEB. Prospects for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9,17(4):104-120.

[9] 刘冰,陈淑梅.RCEP框架下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6):91- 98.

[10] Fadeyi, O. A., Bahta, T. Y., Ogundeji, A. A. and Willemse, B. J. Impacts of the SADC Free Trade Agreement on South African agricultural trade[J].Outlook on Agriculture, 2014,43(1): 53-59.

[11] 赵金龙,赵明哲. CAFTA对中国和东盟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15(12):89-102.

[12] Park, I.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in East Asia: Will They Be Sustainable? [J].Asian Economic Journal, 2009,23(2):169-194.

[13] Bouet, A., Berisha-Krasniqi, V., Estrades, C. and Laborde, D.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Asia: Perspectives from further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2, 34(2): 193-210.

[14]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13(4):83-94.

[15] 赵亮,陈淑梅.经济增长的“自贸区驱动”——基于中韩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与RCEP的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2015(1):92-102.

[16] 刘厚俊,王丹利.自由贸易区促进经济增长的再认识[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33-38.

[17] 陈淑梅.世界经济多极化、贸易红利与经济增长——以美国力主TPP和TAP谈判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10):25-29.

[18] Krugman, P. R.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469-479.

[19] Kindleberger, C. P.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J].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66,1(1):65-73.

[20] 海闻, P. 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72.

[21] 朱彤,万志宏,于晓燕. 国际经济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91-95.

[责任编辑:申凤敏]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我国经济增长的‘自贸区驱动’研究:理论与实证”(JJ1552)。

赵亮,博士,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陈淑梅,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F742

A

1002-6924(2016)09-135-141

猜你喜欢

经济体成员驱动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