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两种鼻饲喂养方法的临床观察

2016-10-16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661699高红云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输液泵奶量坏死性

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661699)高红云

早产儿常由于吸吮和吞咽功能差需要鼻饲喂养,合适的喂养方式可促使他们顺利度过喂养关,提高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我院选取56例于新生儿科住院需鼻饲喂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别采用间断鼻饲注入喂养、输液泵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两种方式,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5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在1250~1800g的早产儿56例,日龄1~3天,吸吮和吞咽功能差需要鼻饲喂养,排除了窒息、消化系统并发症及先天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将5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共28例。B组:输液泵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共28例。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附表1。

1.2 方法 将56例患儿随机分组后,均同时按早产儿常规护理,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经鼻腔插入新生儿胃管,各组用同一品牌早产儿配方奶粉。A组:起始每次奶量2ml/kg,用10ml无菌注射器将奶量缓慢注入,持续时间3~5分钟,每3小时一次,每天递增2ml/kg;B组:输液器连接胃管,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鼻饲输注1小时,起始奶量2ml/(kg·h),间歇2小时后再继续进行,每天递增2ml/kg。

1.3 观察指标 开始喂养后即观察两组早产儿鼻饲的奶量及呕吐情况,每3小时测量胃内残余奶量、每天测量腹围,记录开始喂养时间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内喂养时间、体重最大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肝功能,再写上出院时间和出院时体重。有下列情况之一考虑喂养不耐受:①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以上;②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d以上;③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④腹胀(24小时腹围>1.5cm,伴有肠型);⑤胃内咖啡物,大便潜血阳性;第2周末每次喂入量<8ml/kg[1]。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计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喂养后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最大率大、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例数增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长、黄疸持续时间长、达到完全胃肠道内喂养时间长及出院时体重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2。

2.2 两组在喂养7日查肝功能结果显示,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和血清胆汁酸的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其他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3。

附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附表2 两组喂养结果比较(±s)

附表2 两组喂养结果比较(±s)

项目 A组(n=28) B组(n=28) P值体重最大下降率(%) 13.2±1.8 7.8±1.6 <0.05呼吸暂停(例) 16 4 <0.05喂养不耐受(例) 12 4 <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例) 0 0 >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 14.3±1.7 10.2±1.4 <0.05黄疸持续时间(d) 16.2±1.9 11.2±1.6 <0.05完全胃肠道内喂养时间(d) 19.4±1.9 11.8±1.4 <0.05平均住院天数(d) 42.3±5.8 40.2±4.9 >0.05出院时体重(kg) 2265±224 2122±231 <0.05

附表3 两组喂养7日肝功能结果比较(±s)

附表3 两组喂养7日肝功能结果比较(±s)

项目 A组(n=28) B组(n=28) P值血清总胆红素(TB,umol/L) 216±16.3 198±16.48 <0.05血清结合胆红素(CB,umol/L) 20.5±9.2 19.2±9.7 >0.05血清胆汁酸(TBA,umol/L) 22.4±8.6 17.0±4.3 <0.05血清白蛋白(ALB,g/L) 30.9±1.9 30.2±1.4 >0.05

3 讨论

早产儿吸吮力较差,吞咽反射弱,喷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易发生溢乳窒息;消化力弱,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2];淀粉酶发育不全,脂肪消化能力差,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高。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缺乏经口喂养所需要的吸吮力、协调的吞咽功能及食管运动的同步功能,使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胃肠管饲法喂养。

通过比较间断鼻饲注入喂养和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两种方式,发现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率小,不易发生呼吸暂停,能较快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性好,达到胃肠内全喂养的时间短,出院时体重增长满意,符合Schanler报道的间隙推注喂养显著改善了喂养的耐受性,表现为较少的胃残留和较快的体重增长。符合Dollberg报道的间隙推注喂养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缩短。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模拟正常喂养模式,符合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要。对早产儿代谢和生化干扰少,不干扰早产儿的呼吸,符合张玉侠等报道的输液泵间断喂养能减少胃潴留和呼吸暂停次数[3];早期微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胃肠道血液的供应,刺激血清胃肠道激素水平,促进胃电活动及胃肠动力[4];采用输液泵间断鼻饲喂养,微量注射泵持续均匀、缓慢推注,减少对胃粘膜刺激,不易引起急性胃扩张及返流,间歇交替喂养,可以促进胃肠道运动功能成熟,又能减少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避免了手工操作易出现推注速度快,同时由于压力大而胃排空相对缓慢,易引起呛咳、肠黏膜损伤、急性胃扩张及胃内容物反流窒息;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法胃残留少,减少了肠道细菌的繁殖及肠黏膜的损伤,降低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能避免长时间肠外营养带来的胃肠功能发育不良,肠内菌群失调等诸多并发症。在两组病例中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可能与观察病例数少有关。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患儿黄疸消退快,血清总胆红素值和血清胆汁酸的水平低于间断鼻饲注入喂养组,可以尽早肠内营养,早期微量喂养进入肠管的乳汁可以直接营养肠道细胞,促进胃肠激惹以及肠道黏膜消化酶的分泌,同时增强胃动力和促进胃肠道功能的良性刺激,并有利于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促进尿胆原的生成,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轻黄疸[5];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达到胃肠内全喂养的时间短进而降低长期静脉营养中长链脂肪酸引起的胆汁淤积症,避免黄疸的加重。

因此,输液泵间断鼻饲喂养是早产儿较好的一种喂养方法,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使其生长结局得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输液泵奶量坏死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输液泵及注射泵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输液泵临床应用中常见问题及干预对策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医院在用输液泵的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