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德目

2016-10-15陈岳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儒学伦理孔子

陈岳

【摘 要】 道德是现在社会所被热烈讨论的内容,对于其中德目的认识关系到人们如何去实践的问题。就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德目而言,并不是一种断言性的词汇,而是归属性的。现实的伦理在寻求道德之普遍特征的同时,也在中立于不同的和相互冲突的道德体系。拥有内在之善的人类遵循道德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而就中国来言,孔子等先圣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关键词】 道德;伦理;孔子;儒学

当我们开始划分正义、非正义,划分美、丑,划分善、恶的时候,美德的概念便开始出现了。德目则是对美德进行分类使用的称呼,但并不是每一个代表美德的词汇都可以在汇编美德时出现在德目中,只有那些最为精炼、最为深刻、也最为传神的表达才能在德目里占据一席之地。

德目的集合性出现,通常代表一场伦理意义上的讨论。关于美德的讨论便是在询问人如何之谓成人。中国历史上德目的划分存在有大同小异的情况,系统的讨论诸如郭店简中以“五行配五德”的说法。中古之后,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但在德目中还存在有交叉的情形出现,最为典型的例如“仁”,很多人把它视为美德的总和,也有人在询问它的含义。

对于初学者来讲——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定义这个初学者,有意去接触他们的,或者无意中它他所接触——最大的疑惑来自于两个方面:每个德目的具体含义与存在意义。

相对于每个德目的起源和发展的系谱学而言,这两点可能更为根本。因为与其它可能的选择相比,我们采取的行动更能导致美德的普遍存在,而在考虑到要采取什么行动之前,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两个问题。但是,如果不能从高度上去明确德目的含义与存在意义,所有的阐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无法用一个事例来说服所有人,哪怕这个人笃信这种价值。

《论语》中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大概在当时人们就用能养来定义孝,结果导致它流于形式,孔子才会批评这种风气。又如《孔子家语·六本》中记载的“曾子耘瓜”的故事,曾子不小心把瓜的幼苗给折断了,其父很生气,便用木棍打他,以至于他昏厥。曾子醒来之后,反而对父亲说“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还弦歌以告诉父亲,自己没事,也表露自己对父亲没有怨恨。按照《论语》中孔子的表述,曾子可以说做到了敬,但孔子此时却认为曾子不孝,认为“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含义即真正孝顺的人并非什么都听父亲的,但是一定要为父亲着想,把握住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真正为父亲好的,不能陷父亲于不义的道理。

古书中记载的这两则事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能徒增困惑,因为通过此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孝的含义,无论如何去阐述这些故事,“孝”在心里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实际上,对于诸如“孝”此类的德目而言,它们本身并不是一种断言性的词汇,而是归属性的。我们对于每个德目的认识,是建立在某种行为出现的基础上。给予某个德目以绝对定义的行为,显然是愚蠢的。这不仅在于无法对某一德目做高度的总结外,还在于这种做法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当我们说某个人孝的时候,我们是确指一个“孝”的行为。许多我们看来是孝的表现是在我们把某事称之为“孝”的时候才出现。简单来说,认同一件事情是否属于“孝”,它需要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

这样去理解,很可能会把人类的道德推向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但首先,现实伦理下的秩序要求我们寻求道德之普遍特征,其规定性与可普遍是最重要的,道德判断中最低层次保留的,是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规定和禁止。当然,现世的伦理在原则上中立于不同的和相互冲突的道德体系。

其二,就“孝、忠、信”等德目更贴近于非自然性,它们不能等同于快乐、舒适这种自然的感受。而决定哪种事物拥有、及其应该擁有这种非自然性是哲人们常常讨论的,孟子就常用“人禽之别”来说明道德的意义,西方伦理学家摩尔也认为“拥有内在之善的事物”才有这种审美体验。即称之为审美的,在摩尔看来,其大概与孟子一样,这种贴近与非自然的属性在人这个自然物上有着心理和生理的基础。

如此,我们可以了解“仁、义、礼、智”等德目在存在上的方式与意义,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是暗含的天赋,但追求它们的定义并未具有太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去阅读有关美德的话语和故事,去了解哪些行为被人们广为定义为美德,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伴随本世纪的前行,西方哲学家们已经不再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诸如道德语言的本质这样高阶的问题上面,或者集中在原则、品格、机缘和美德之间的关系上,而是在讨论某一行为的正、误上,类似于医学伦理学和商业伦理学这样的课程不断增长。而在中国,关于这样的讨论与判断,很早便开始出现了,即“礼”的存在。《礼记·曲礼》中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本身便是对于行为的规范,是德目的体现,而且这种考量是建立在对于人性和现实伦理之间的一种平衡,夫子说“克己复礼”,正是这个含义。

然而,我们很难做到圣人的通达,甚至于中人以上,也不敢枉自称谓。我们不能阅尽天下之书,也不能预测人生路上会出现的所有情况,孔子自己也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长久的使自己的行为与德目相配,困难重重。

先圣们既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必然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举目望去,踏上这条道路的方法有很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我是进步的保障,不断的学习,对照自身,我们对于各种德目的理解也会变得深刻,价值观也更为牢固。此外,诸如“八条目”、“慎独”等等,能践行它们都是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行远的保障。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特别重视“师”“友”的概念。“师”“友”的存在正弥补了我们精力和认识的不足。所以,孔子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诤友”、上下级之间的“谏”。所谓“德不孤,必有邻”,道德的进步必然是整体的进步,中国文化从来都是整体的,中国人从来都是在整体下的存在。现在有学者讲,中国古代的德目已经成为了一种超道德的存在,我们为之心痛的同时,期望着一种积极向善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 安东尼·肯尼 著,梁展 译.牛津西方哲学史[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儒学伦理孔子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