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保障性住房老年人居住时态与社区服务需求研究
2016-10-14尹学斌王丹
尹学斌 王丹
摘要:截止到2013年底,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面对居家养老的低收入高龄人群,对他们的居住时态和对社区服务需求进行调研,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低收入人群;居住时态;适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06-161-02
1.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大趋势,吉林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根据2013年长春市老龄委员会最新一次数据统计,长春市有人口760.76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06.6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4.0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春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9.6万人次,比上一次2000年人口普查增长76.1%,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长1.65%,二十年来,长春市80岁以上老年人年均增长5.3%,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3.3倍。长春市老年人口发展速度之快,占比重之大,是社会现状,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低收入家庭的养老普遍面临着社会问题。首先,低收入家庭养老经济供养水平低。其次,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不够。再次,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严重缺乏。最后,社会对于低收入老年人养老的保障不完善。
2.长春市保障性住房老年人居住时态调研
调研选取长春市西城家园公租房小区和南部新城两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对其中的老年人进行调研,采取有选择的入户调研和社区内活动人群的抽样调研,在回收的有效问卷1425份中,被调查的男性比例为55.56%,女性比例为44.44%,原因可能为室外公共服务设施较少,户外聚众打牌者多为男性,缺乏休憩空间等,所以被调研者中的女性比例略少。
2.1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在调研问卷回收整理后,发现本社区的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在60-65岁的人数最多,比例达到33.33%,其次为71-75岁的老年人,8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少。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部分机理功能逐渐下降,表现出需要受照顾的程度也逐渐增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求也不尽相同。
2.2保障性住房中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偏低
在本次调研中被访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表现不高,初中及以下的老年人数占69.78%,其中还包括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占156人,高中以上的老年人数仅为433人。
2.3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较低
调研小区中老年人的收入金额代表了保障性小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状况,从收集整理后的数据可以看出保障性小区中老年人的收入状况较低,人均收入为2000元,根据《价值线》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2元,与我国的人均收入相比相差较大。其中收入在2000-2500元的老年人最多,有475人,占到33.33%,其次为1500-2000元的老人有316人,占调研总数的22.22%。
在调研过程中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做了统计,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依靠退休金,有退休金的人数为1112人,占78%,14%的老年人依靠社会保障,还有8%的人无经济来源。所以,与社会其它老年人相比,保障性住房中的老年人的收入较少,他们养老的可选择性的范围更窄,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虽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考虑到经济水平,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怀,他们的养老需要依托社区的服务设施。
2.4关注空巢老人
在本次的调研中,重点关注记录了空巢老人的人数,通过数据整理,西城家园小区共有三种户型,按照规定一室一厅的住1-2人,两室一厅住3-4人,两室两厅住4-5人。住在一室一厅的老年人有2533人,占70%,其中老年人大部分为独居或者夫妻两人。住在两室一厅和两室两厅的老年人为399人,占29.25%,老年人的居住情况大部分为老人自己与子女同住或夫妻两人与子女同住,其中两室两厅中不乏有三代同居者。
根据图示可以清晰地看出空巢老人占79.37%,是社区老年人口的大部分。从长春市西城家园的调研结果中显示,保障陛住房中空巢老人的人数之多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加,现代社会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的趋势增大:另一方面,根据入户访谈,保障性住房中的空巢老人由于各種原因没有子女的人数占一定比重,例如子女有残疾,需要在长期住院,并且无经济收入,还需要老人支付医疗费的隋况也有一些。
3.老年人的需求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
3.1由生理特点引发的需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
3.1.1老化现象
各年阶段的老年人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运动机能,知觉机能,认知机能都有所不同。比如身体、运动机能中的肌肉力量从30岁起开始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甚至可以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在生活中的表现为起立、上下楼梯、开关门窗等多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为知觉机能中的视力,调研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基本80%的老年人都不能独自完成问卷的填写,主要原因为看不清问卷上的字体,老花眼的普遍产生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后期高龄者,他们的视力恶化程度给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了残障的程度。知觉机能中的听力的退化在老年人中也是重要的特点,根据专业领域的研究,在500-2000赫兹的语言音频中听力损失超过30分贝就会出现错听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会造成残障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更为明显。
3.1.2老化现象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影响
由身体机能老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因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主要考虑在无障碍设计中。例如老年人感官系统的老化带来的视觉、听觉的老化可以通过在服务设施中加入感知线索以及材料的选择,控制光线和颜色的选择以及增加可触的暗示来解决。再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带来的反应能力和敏捷陛的降低可以通过材料和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无障碍细节的合理性来改变。其次是考虑身体运动机能的下降带来的问题导致轮椅的使用,这就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各个方面。
3.2老年人由心理特点引发的需求
3.2.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减退,以及退休后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的转变,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对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人访谈过程中,体会并了解到他们的心理。首先是由于在社会中角色的转变,比如退休,从别的小区搬到保障性住房中,目前的经济来源依靠退休金和国家保障,不经常与人接触。其次是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表现在与儿女分开居住的孤独感,以及独居老人的绝望感。
3.2.2由心理需求引发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影响
由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就会延伸出老年人的需求,首先是对安全感的需求,通过问卷整理发现,老年人希望增加智能化呼叫系统,因为生理上的变化,使他们自身的防护能力降低,他们对生存和身体健康更加的关注,问及对西城家园社区及周围安全性的满意度时,居民的满意度较高,其次是归属感和邻里感的需求,表示愿意与社区内的居民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的占大多数,他们希望他人接纳自己,并得到尊重,这就需要以小区或者组团为单位增建公共服务设施,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提及逗留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的位置可以形成场所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交流驻足的场所。最后是对家庭感、私密感和舒适感的需求,城市居住区中的老年人向往真实的人文环境和和睦的邻里交往的居住环境,这就需要设施的合理性和舒适性的。
3.3由社会特点引发的需求
3.3.1老年人的社会特征和需求
老年人的老化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的老化还包括社会性老化。社会性老化是指在生命过程中老年人所经历的社会变化,包括角色和人际关系方面、老人的支援系统、家庭和朋友的支援系统和正规服务的支援系统等方面。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支持和以及个人背景(性别、经济地位)与压力和适应能力都是息息相关的。
城市老年人群体由不同的职业、生活习惯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构成的社会群体,根据社会层次进行划分分为知识型、管理型、劳动型和闲居型。通过调研发现,保障性住房小区老年人劳动型和闲居型的老年人居多,他们特点表现为文化程度低,活动范围窄,但是社会的参与意识强,闲居型老年人通常有较强的孤独感。
3.3.2老年人社会特点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影响
由調研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人所表现出的社会特点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中的老年人活动范围窄,空闲时间较多,孤独感强。但是社会参与感强,在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过程中不应该将老年人群单独孤立出来,而应该将他们一起设计,当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使用社区设施,帮助社区做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务。在访谈过程中对失能老年人的家属进行访问,失能老年人的家属每天都需要照顾病人,无闲暇时间,他们希望在社区中成立日间照料中心或者托老所,使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的照顾,自己也愿意去服务帮助一起照顾,既可以增加相互往来也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照顾,更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4.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60岁以上仍然精力充沛的老年人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更愿意为社会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老年人适当的就业增加社会参与度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提高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