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受众”到“国际用户”转变之我见
2016-10-14高伟
高伟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越来越有效,我国的传播事业目前已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已经形成了多语种并用、多媒体并存的模式。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已成为每天使用65个语种全天向世界播出节目的国际传媒机构。目前,我国主要是以传统传播媒体为主、新兴传播媒体为辅、多媒体并存的方式存在。传统媒体包括报刊书籍等,新兴媒体包括互联网等。但是,经过调查,我国的媒体可信度在国外仍处于较低状态。如何从“国际受众”转变为“国际用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国际传播;国际受众;国际用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107-01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當今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组织和个人之间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现象。与我们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国际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即传播者与受传者,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因为地域和文化差异,导致思想价值观等不同,具有对外性、跨国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国际传播主要负责达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信息的沟通、理解与协调等功能;利用各种传媒手段,达到对传播对象国实现内容传播的效果。有人指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际传播是指特定的国家或集团通过大众媒介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传播或全球范围内传播,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一个局部的具体表现。”①也有人指出,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民族为主题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分广义和狭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访问、双边会谈以及其他事务②。由此看出,国际传播的定义是以国际关系为主题之间的,特别是以国家和民族为主体之间的跨国性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它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各政治经济和文化集团之间的、各民族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目的在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达到信息往来的局面。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紧相连,对世界各国利益具有解决矛盾、缓解冲突的作用。
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外受众。据了解,国外受众目前了解中国主要是通过网络渠道。但是,经过调查,真正相信我国媒体的人数只占所有人数的30%。虽然,只有15%的受众表示持谨慎的态度,或表示不发表任何意见。这说明他们还对对我国媒体的真实性持有怀疑态度,没有完全相信我国媒体。
究其原因,本人认为,除了我们的新闻报导内容针对性不强、新闻报导方式因过于强调正面内容而缺乏全面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因人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节目,也就是没有对海外受众的心理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我们做出的节目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
精准了解国际受众的心理,才能找到针对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只有了解国际受众的心理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传播效果不够理想的现状。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中对新闻接受者的心理分析”研究。按照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论点进行研究。
1)国际受众的个性结构。在研究国际受众的心理特征时,具有较大现实性的是国际受众个体的性格、气质、能立场的强弱和独立性等发面。上文提到的三类受众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明确。如何进一步细化受众,明确给各类受众进行分类,是研究受众心理的一条重要途径。把国际受众的个性结构分析通透了,就可以针对受众做更加贴切的新闻报导,确定有效的报导内容,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国际受众的自我形象。国际受众的每个个体因为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社会风俗等客观原因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或拒绝某种新闻时的某种心理定势的不同。这与所在国的政治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必须要在作品内容上不断求新,在传播制度方针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对象国的传播制度、传播方针,考虑到他们在接受或拒绝信息时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可以找到对外传播的切入点,一个良好的开端。
3)把国际受众当作公众一员。我们作为传播者,要切身把自己融入到“收听者”当中去,把自己当成是受众的一份子。哲学表述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国际受众出现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的时候,就是在接收新闻媒体的信息时与接收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信息时。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很容易钻牛角尖,忽略和其他事物的关联性。同理,对外传播不能只是媒体的事,而应该是和国家其他各个部门共同完成得一项事业。我国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有所行动,包括尽可能多地参加外国文艺演出、演唱会和接受外国记者采访。
我国目前对外传播的重点是要做出好的节目。而如何做出好的节目,需要进行各种方式上的改良,研究受众心理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只有对受众的心理研究精准,才能做到在传播过程中有的放矢、对待自如。优秀的对外传播既能使国际受众的态度转变,又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把“国际受众”变为“国际用户”,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舆论能力,才能使之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
参考文献
[1]王珂.国际新闻编译的理论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3):47-50.
[2]叶浩林.论国际关系中的信息传播因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