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贫富差距现象及问题探索
2016-10-14王向成
王向成
(山东财经大学 期刊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14)
居民贫富差距现象及问题探索
王向成
(山东财经大学 期刊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014)
当前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下应当关注的问题。数据表明,居民劳务收入和家庭财产收入贫富差距都很巨大,财产收入比劳务收入差距更为突出。中低收入水平仍然占居民比例的大多数。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和投资能力差异是拉大居民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适度允许合理的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居民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国内基尼系数;五等分收入;分配要素;共同富裕
国内外对居民贫富差距的研究普遍认为一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加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居民贫富差距不仅与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密切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否处在良性状态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行社会生产体制多样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分配和收入机制的多样化。客观地认识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程度和水平,分析形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和因素,有利于正确引导和维护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均衡化和合理化。
一、当前贫富差距的程度和表征
目前居民贫富差距的调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产调查统计法,体现的是居民个人财产的现有存量,是表现居民贫富差距的最直接的方法。另一种是收入统计推测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差距,推算居民财产水平的方法,属于间接推定方法。 由于我国目前在居民财产调查和统计方面数据缺乏,所以,广泛使用的是居民收入统计法。笔者对居民贫富差距的研究主要来自居民收入调查和统计取得的数据。
1、贫富差距的程度
2013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中国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此后年份的基尼系数在《中国统计年鉴》当中一同公布。基尼系数是通过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集中程度来分析贫富差距分化水平的数学模型方法,所反映的是集中和独占成分与分散化和平等化在财富分配当中所含的比重。基尼系数越高,财富分配的分散化程度越低,而集中和独占的成分就越高(见图1)。
图1 2003~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官方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13-01-18 11:50:00.[下载日期:2016-01-09];2015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版),第16页。
从全国城乡基尼系数的水平来看,10年来一直居于0.4以上。按照国际基尼系数的标准,0.4以上是处在贫富差距过大,但是还没有到达0.6以上的极大水平的状况。蔡扬波、王栋(2012)[1]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李伟(2012)[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不仅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而且还在继续扩大。所以,根据各方面的研究,当前中国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所呈现的程度确实已经达到超过中间水平,存在差距过大的状况。
2、贫富差距的结构形式
由于基尼系数只是收入差距的弹性结果,不能体现收入差距的构成表征,所以笔者试图通过居民收入绝对值及其分布来分析贫富差距的内涵特点。最近几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将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五等分数据分开发布,不便于表现全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也不便于对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比较。所以,笔者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五等分数据按照相应的收入等级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应收入等级的人口数量予以还原,最终得出2012年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五等分差距人口分布结构(见图2)。
图2 2012年中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分布图(单位:人民币元,%)
数据来源:2014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版),第25、161、164页。
注:将2012年城镇和乡村人口与收入五等份城镇人均收入和乡村人均分等收入数据按照收入等次分档合并得出全国人均收入人口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五档分类中最低收入档为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人民币以下,相当于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占总人口的43.6%,相当于当年农村人口的总数。而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只占总人口的1/10。最高档年家庭人均收入是最低档年家庭人均收入的5倍。整个数据形态为底部摊大而上部瘦直的图形。李强(2005)[3]运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中国社会职业和就业群体分布得出的数据形态,为倒立的汉字“丁”字形,与图2数据形态非常相似。王秋菊(2005)[4]认为,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占人口数的40%~50%,呈现“纺锤”形态结构。比较而言,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显示出两头拉大中间缩小的分布形态,不仅说明中国社会收入差距有极端化倾向,而且显示出在快速致富和相对贫穷群体两极之间的富裕中产群体非常薄弱,具有快速富裕群体与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相互脱节的特点。
二、形成贫富差距的因素
分析促使经济分配格局形成巨大差别的原因,是探讨贫富差距现象的机制问题。这可以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的构成,以及不同来源的成分所提供的收入差距来分析其中的收入增长方式。
1、居民收入来源的增速差距
从对居民收入来源的分类及其各种收入所占的比重,可以显示出在较长一个时期里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和相对收入缓慢的部分,从而可以找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体制原因所在。
图3 1990~2012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和财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2015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版),第183页。
注:财产收入比重=(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工资收入比重=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工资性收入/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
从图3可以看出,从1990-2012年的23年时间里,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缩小了10%,而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增加了10%。可以认为,虽然2012年工资性收入仍然占居民收入构成的64.3%,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但是其提供收入增长的力量在持续减弱,而财产性收入比重的增加显示出财产性收入提供收入增长的能力在持续增强,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
2、财产性收入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运用自有资金、房产、土地或设备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营性活动中而取得的收入。这种取得收入的方式与单纯提供劳动力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在财产积累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是造成居民财产占有数量差距快速加大的主要方式。因为,财产提供的收入规模和速度因投入经营的财产数量而不同。居民因拥有财产的数量不同,其具有投入经营的财产规模也不同,从而通过财产经营而取得的收入产生巨大差异。
图4、图5是分别根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减去居民人均日常消费所可能产生的节余而计算出的居民收入结余率。
图4 2014年城镇居民收入五等份家庭人均收入节余率 (单位:%)
数据来源:2015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版),第184、200页。
注:收入节余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5 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五等份家庭人均收入节余率(单位:%)
数据来源:2015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版),第190、204页。
注:收入节余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假设居民财产性投入只可能来自全部可支配收入扣除日常消费后的节余,那么收入结余率就说明居民经营性投入的能力差别。图3和图4中,在城镇或农村居民分五等份的收入结构当中,低收入户和农村中等偏下户的居民收入节余率是负值,说明这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处在全国平均的城镇或者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以下。当然,由于地区、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水平差别很大,不能断定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不可能有剩余财力进行财产性投入。但是,总的来说,收入状况低于总的消费水平的居民其进行财产性投入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其通过财产性投入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就很有限。同时,高收入户的收入节余率高达60%以上。这就是说,高收入户的居民甚至最多可以拿出60%以上的收入用于财产经营性投入。当然,财产性投入并不都是能够获得预期收益的,还有许多因投资失败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但是,只有财产性投入规模大的,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规模也才能越大,这也是必然的规律。从居民的收入结余水平的不同可以分析出居民贫富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蔡亦敏(2009)[5]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2009年的数据说明,5年时间里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低收入家庭,同样说明了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是拉开居民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财产差距的规模和职位因素
虽然财产性收入是形成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单纯从财产性收入的水平来分析,可以发现财产性收入的水平与财产投入的规模有正相关关系。
1、财产规模收入差距
从国内顶尖收入的群体状况来分析,拥有巨大私人财产的都拥有一个庞大的私人投资的实体。表1是根据财经杂志《福布斯》中文网站公布的2014年中国(居民身份)私人财产最庞大的400位富豪按照财产等级得出的人数数据:
表1 2014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排行榜按百亿等级分人数 (单位:元)
数据来源:福布斯中文网/榜单频道/常规榜单/富豪榜(http//www.forbeschina.com/@list/more/2215)[下载日期:2016-01-09].
从榜单公布的财产可以看出,私人财产高达1000亿以上的富豪只有1位。假设中国普通居民的平均家庭财产为人均10万元[6],则排名第一的富豪财产数量是普通居民人均财产的100万倍。从榜单的统计方式来看,400位富豪的财产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公司实体的财产规模,可见,居民财产性投资的规模是拉开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拥有财产数量的主要因素。
2、个人劳动型收入差距
工资或年薪作为居民劳务性收入是居民非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性收入差距主要与居民个人提供的劳动类型和职位的高低有直接关系。表2是根据2013年国有中央级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年薪收入数据得出的收入级别人数数据。
表2 2013年央企上市企业83位董事长薪酬排行级次和人数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地方经济/首页/即时新闻/去年央企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榜:五大行均超百万(http://district. ce.cn/newarea/roll/201408/26/t20140826_3425757.shtml.)[下载日期2016-01-09].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2013年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为51483元[7]。相比较而言,中央级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最高年薪收入500万是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年收入的100倍左右。可见,越是提供知识和管理劳动且职位高级的,相比提供普通体力劳动的,收入差距就越大。
四、贫富差距原因及含义
面对居民贫富差距,学术界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含义的看法非常不同。由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从不同体制的分配机制出发对贫富差距形成的看法差距很大,对贫富差距所持的态度也非常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对不同分配观点进行对比和梳理。
1、环境因素论
这类观点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多种体制因素的混合,是造成总体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也是发生巨大贫富差距的因素。构成复杂环境当中的许多因素,有相当大的部分包含着非正义的条件,尤其是对国家公民个人不平等和不对等的环境条件。段忠桥(2013)[8]认为,当前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的分析,已经用收入差距中的高者和低者、贫者和富者来代替了过去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及正义者和非正义者。他试图指出,不应用个人或群体之间剥削或被剥削来解释当前的贫富差距,而是应当更多地考虑与个人有关系的自然条件、命运机会和外在环境体制等正义与非正义的因素。
2、激励机制论
同时,有的学者对当前的贫富差距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张昆仑(2005)[9]认为,贫富差距的作用并非都是消极的。在看到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贫富差距能够起到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的一面。他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可以对收入水平低的人们起到激励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收入水平的分层以高收入来激励资本投入,鼓励创造新产品,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用高回报吸引高端人才,扩大就业和促进消费。目前国内对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批评固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是恰好忽略了正确看待贫富差距具有正效应的一面。对贫富差距的控制和抑制可以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是全面否定和取消贫富差距则会使得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失去效率和减弱动力,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3、结构失衡论
当前在分配体制方面,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是一个突出问题,是造成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尚宇红(2007)[10]根据1995-2003年数据推算出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报酬比的变化,得出资本所得快于劳动所得增长速度的结论。因而,认为资本所得增长速度快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这个结果与笔者数据分析得出的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近些年来明显增加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在一定时期里劳动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小从而出现失衡现象,是实行市场经济分配政策的结果。中共14届3中全会、15大和15届5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和《报告》都明确阐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原则,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方式的合理组成部分[11]。
4、私有制加剧论
相对于公有制而言,在居民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扩大过程中,私有制确实加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叶秀娟、张建勤[12]经过对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的分配机制进行对比后认为,私有制企业的利润分配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而私有制企业的工资水平却明显低于公有制企业,由此得出私有制企业加剧资本与劳动分配差距的结论。徐传谌、翟绪权(2015)[13]通过数据分析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利润水平确实高于公有制经济,而且非公有制的利润分配向个人集中的程度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成为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5、正负功能论
有的学者对贫富差距提出了与传统经济学的道德否定明显不一样的中性功能论观点。刘祖云(2004)[14]认为,贫富差距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正面功能也有负面功能,而人们经常忽视其正面功能,过多注意其负面功能。贫富差距的正面功能是可以反映人们的贡献、能力和投入的大小,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而其负面功能则是机会和条件等并非人的主观能够改变的因素影响了贫富差距,造成不公平的结果。贫富差距的正面功能是不能否定和取消的,保留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可以鼓励和刺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热情,对于贫富差距的负面功能则要采取限制和调整的政策。
6、现代公正规则论
吴忠民(2004)[15]教授认为,适当的贫富差距是当代中国社会从集体差异逐渐转化为个体差异的必然产物,是对过去平均主义政策各种缺陷反思的结果。改革开放前30年(1949~1979)实行平均主义的善良初衷,只是在生产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照顾全民的整体要求不得已实施的政策。现在反思平均主义属于一种特殊的不公平现象,即能力相对较弱者对于相对较强者、或者贡献较小者对于贡献较大者的剥削,严重违背了现代公正的基本规则。通过国家政策给予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鼓励社会成员利用多种渠道致富的路子,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些政策尚存在法律机制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应当通过建立现代公平关系以及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来加以调整。
五、政策建议
对贫富差距的度量把握和控制问题属于政府经济政策层面。世界各国无论实行何种经济制度,都把对贫富差距的控制作为政府经济政策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分配制度已经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但是,基于目前还存在的各种分歧甚至矛盾的分配观念以及对居民贫富差距的不同认识,在制定居民财富分配的控制政策方面,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明确。
1、体现按劳分配
从笔者引用的文献不难看出,学术界通过对改革以来经济发展的分析开始得出贫富差距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相当合理性的观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概否定。虽然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居民之间的财富距离,出现了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群体的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许多负面的社会后果。但是,保存适当的贫富差距以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保持经济发展推动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政府必须坚持的经济政策。
2、淡出平均主义
虽然市场因素在我国经济体制当中占有的比重已经很大,但是平均主义的因素仍然拥有不小的成分,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甚至还是主导性分配方式。并且,许多人认为过去的个人财产无差别状态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并由此不断提出取消贫富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所以,平均主义作为按照人头分配的模式,在整个社会体制当中还不可能完全取消,尤其是对社会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如果过快和过早取消人头分配,则会造成社会过大的震荡,不利于改革和发展的进行。但是,作为社会总体的分配制度,竞争性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将逐渐取代按照人头分配的模式。随着一些改革滞后行业和产业的不断开放,平均主义应当逐渐淡出主导性分配方式。
3、认可市场分配
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当中的市场因素越来越多,接受市场的自发性和随机性分配模式带来的机会和收入不平等,是政府政策又一个需要认可的问题。特别是经过各种资本和投资市场而取得的财产性收入,是传统经济体制观点不认可的收入方式,更容易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因而更加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和法律措施来加以保护。
4、遏制非法财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均衡造成了事实上的合法和非法收入界限的不清楚,是构成一部分人不合理贫富差距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行业和领域提前突破现有体制和法规的限制得到了发展,存在合理但是不合法的问题。对于这些提前突破法律限制的行为和收入,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和清理,不应当采取拖延和顺其自然的态度。要么取消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要么处理不合法的行业行为,尽量减少和缩小灰色地带。
5、培育中产群体
从前面的统计图表上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居民收入结构存在的底部摊大、头部尖细、中间瘦窄的特点,反映了贫富差距过大当中包含着的结构不合理。中等收入层次的相对瘦小表现出整个社会中等财产群体的薄弱,是社会分配过度集中的特征。尽管居民中等收入层次窄小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扩大中等收入层次在整个分配构成当中的比例,有利于稳定作为社会经济支柱的中等财产群体,具有促进社会分配公平的作用,也是推动普惠分配政策,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应当作为政府调控收入结构的重要目标。
6、实现共同富裕
政府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供给方式却有所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具体实物和需要的供给,甚至管理到每家每户和每个个人的衣食住行。现在则更多地采取机会供给和体制供给,通过给全体人民更多的致富机会和市场机制,来实现全体人民自发自觉地走向富裕。实践证明,体制和机制给人民提供的致富效率更高,而政府的负担和成本更小。所以,低效率和无差别的共同富裕将逐渐让位于有差距和高效率的共同富裕。
[1]蔡扬波,王栋.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征、成因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12,(7):38-41.
[2]李伟.关于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8-10.
[3]李强.“丁字形”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55-73.
[4]王秋菊.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J].辽宁大学学报,2005,(9):47-51.
[5]蔡亦敏.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57-62.
[6]严琼芳,吴猛猛,张珂珂.我国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现状与结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24-128.
[7]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01.
[8]段忠桥.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2-14.
[9]张昆仑.关于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冷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5,(1):6-10.
[10]尚宇红.从贫富差距看我国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失衡[J].山西煤炭管理学院学报,2007,(2):5-6.
[11]彭志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资分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2):1-4.
[12]叶秀娟,张建勤.贫富差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3):184-188.
[13]徐传谌,翟绪权.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对贫富差距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15,(3):30-38.
[14]刘祖云.社会转型与贫富差距[J].武汉大学学报,2004,(9):618-624.
[15]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04,(1):75-89.
(编辑:余华;校对:蔡玲)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and Issue of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of Resident
WANG Xiang-cheng
(EditorialDepartment,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JinanShandong250014 )
It should be given concerned that resident widen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our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e data appears that gap is very large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income both labor and family wealthy, and the gap of wealthy income is stand out than labor income. The middle and low of income level are majority proportion in resident. It is main caused that many kinds pattern of contribution existence and the investment ability of resident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at is benefit for social economy develops and resident common rich to promise reasonabl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ppropriately.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domestic Gini coefficient;income quintile;factor distribution;common rich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4.012
2016-03-2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12&ZD049)
王向成(1963-),男,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期刊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分配经济学
F126
A
2095-1361(2016)04-0088-07